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超声技术在腹主动脉瘤瘤壁运动和组织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9-15 08:59
   一、研究背景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以腹主动脉某段局限性退化扩张,最终无法承受血流冲击导致瘤壁破裂的一种高危性疾病,90%以上的破裂者发生猝死。临床上,一般认为当瘤体的最大直径超过5-6cm,年增长>1cm时需要外科治疗。但实际临床研究显示,单纯靠直径来作为手术指征并不准确。充分认识腹主动脉瘤即时的信息和预测以后的变化趋势,才有助于认识疾病的转归和改进临床治疗方法。所以研究腹主动脉瘤何时何处“破裂”,推断其破裂风险性,成为辅助临床诊治腹主动脉瘤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超声技术在观察动脉管壁脉动方面较其他影像检测手段有明显的优势。能否通过超声检测直接或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管壁的力学和组织特征,从而为腹主动脉瘤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M型超声对健康动物组与健康人群组腹主动脉前后壁运动特征的研究 采集健康犬组、健康猪组、健康人类组腹主动脉的M型超声图像,测量动脉前壁振幅(d_a)、后壁振幅(d_p)、收缩期管壁直径(Ds)、舒张期管径(D_d),取其平均值。并分别计算各组数值:前壁振幅/舒张期直径(d_a%qD_d),后壁振幅/舒张期直径(d_p/D_d)。 2、背向散射积分技术研究腹主动脉瘤腔内血栓的特性分析 运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观察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栓,计算IBS积分。并与血栓病理相结合,了解血栓组织特征与积分值的关系。采集29例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栓背向散射积分数据。并取得4例血栓标本,作HE与纤维素染色。 3、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健康人群组和腹主动脉瘤组的动脉管壁速度、应变和应变率的研究 采集健康人群组、腹主动脉瘤组的腹主动脉短轴二维动态图像,进入Syngo VVI工作站分析。测量动脉短轴各节段收缩期速度峰值(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并取各节段测值的平均值,Smax取正负最大应变之差。 4、将超声数据与血液动力学分析相结合,探讨人类好发腹主动脉瘤的原因 第一部分:测定健康犬及健康人群组腹主动脉各段动脉压,采集各组腹主动脉血流彩色多普勒频谱图像。讨论人类较其他哺乳动物好发腹主动脉瘤的原因。 第二部分:采集健康人群组的腹主动脉、颈总动脉、股总动脉短轴二维动态图像,进入Syngo VVI工作站分析。测量各段动脉前壁收缩期速度峰值(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并取平均值。同时采集三处动脉的血流彩色多普勒频谱图像。讨论腹主动脉较人体其他部位动脉好发动脉瘤的原因。 5、对于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预测,提出新的变量 采集健康人群组、腹主动脉瘤组的腹主动脉短轴二维动态图像,进入Syngo VVI工作站分析。测量各点收缩期最大径向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Smax取正负最大应变之差。提出新的变量:X=Smax/Vs。并计算X值。 三、结果 1、三组结果显示在肾下腹主动脉,动脉前壁振幅明显高于后壁,管壁振幅与管径呈正相关,而与体重无关。前壁振幅占动脉直径10%左右,后壁4%左右。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2、根据腔内血栓厚度最大处的IBS值,可以分成均质型和非均质型。而均质型均在小的动脉瘤中,且血栓厚度也较薄,但血栓的IBS值却相差很大。非均质型血栓均见于较大的腹主动脉瘤,近管壁血栓IBS值高,离散度大;近管腔血栓IBS值低。 3、健康组Vs各壁之间(除前壁与前侧壁,后壁与后侧壁之间),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前壁、前侧壁高于后壁、后侧壁;Smax各壁之间(除前壁与前侧壁,后壁与后侧壁之间),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前壁、前侧壁高于后壁、后侧壁;SRmax(除前壁与前侧壁,后壁与后侧壁之间),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前壁、前侧壁高于后壁、后侧壁; 腹主动脉瘤组Vs、Smax、SRmax前壁、后壁之间,入口及出口腹主动脉截面均高于最大径截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腹主动脉瘤组前后壁Vs、Smax、SRmax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对应管壁。 4、(1)正常犬收缩压自胸主动脉至髂总动脉逐渐升高;平均动脉压肾下腹主动脉高于其他各段。正常人压力变化同正常犬。正常人组肾下腹主动脉远端存在舒张早期反向血流。正常猪组未见到反向血流。 (2)健康人群组腹主动脉前壁Vs、Smax、SRmax高于颈总动脉及股总动脉,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股总动脉与颈总动脉间显著差异。腹主动脉远端、股总动脉均可见舒张期反向血流,颈总动脉未见反向血流。 5、健康对照组中前点X值明显低于其他点,左点与右点之间无显著差异。腹主动脉瘤组中三处短轴各点X值比较无一致性。计算个体腹主动脉瘤瘤壁破裂可疑点的X值,与临床研究意义相符。 四、结论 1、动脉前后壁振幅不等,且前壁运动强度明显高于后壁,与我们临床上观察到的腹主动脉瘤多向前壁膨出的特点相符。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力学在腹主动脉瘤发病中的意义。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近端瘤径的运动与Ⅰ型内漏的关系有待于随访研究。充分认识动脉前后壁不同的运动强度,对于新型支架的设计同样有参考价值。 2、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在研究腹主动脉瘤腔内血栓方面是可行的,可以为血栓的病理状况提供一定信息。该技术对于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长期随访有临床价值,囊内血栓的特征与内漏发生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3、速度向量技术被证明在腹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瘤的研究中是可行的,可以准确得到动脉管壁任意一点的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对于管壁准确的勾勒是关键,应尽量减少人为的误差。 4、(1)人类肾下腹主动脉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缺陷是与生俱来的,且与人类后天的形态发育及生活方式密切。人类尾部的退化是区别与其他哺乳动物的解剖学特点,直立行走和脑力劳动发达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行为学特点,这是人类腹主动脉瘤高发于其他哺乳动物的原因。 (2)在人体自身,主动脉管壁所受平均应力高于外周动脉,以及分叉处持续的剪切力变化是肾下腹主动脉高发于其他部位的作用因素。 5、首次提出新的变量X=Smax/Vs,将瘤壁受力与组织特性二者结合分析。计算个体腹主动脉瘤瘤壁破裂可疑点的X值,与临床研究意义相符。准确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学位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R654.3;R445.1
【部分图文】:

腹主动脉,随体,直径,前壁


图F:腹主动脉瘤M型超声(前壁振幅低于后壁)结果2.1腹主动脉舒张期直径见图5(dog:6.34士0.84Inln,Pig:13.76士1.llnun)。心率在各组间也不相同(dog:121士13bpm,65士6bPm)。 9.57士 1.45mm,human:pig:91士12bpm,human: DDDDDDDDD1StolieDiameter(mm)))‘‘……一_爵___一冒’一… 爹纂纂纂纂纂纂纂纂 纂 纂舞舞舞舞舞 舞舞 舞 舞 UUUUU dddogPighumannn图5:随体重增加,腹主动脉直径相应增加。2.2各组腹主动脉前后壁振幅见图6(dog:0.63士o一 onunvs0.25士0.osmm,pig:1.15士 0.23nunvs0.42士0.04mfn,human:16.6士 0.34mmvs0.57士0.09mm)。前壁振

附壁血栓,纵切面,血栓


见于血栓较薄(瘤体小于scm),而非均质型均见于血栓厚度较大的于scm)。型附壁血栓的IBS值变化较大。质型不同位置血栓的IBS值(表1):近管壁53.19士11.17*近管腔ll值I值31.13士4.978.75士4.01*3.35士1.41管腔组间比较,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J非均质型血栓的工BS值与据血栓动脉壁的距离相关,据动脉壁、。靠近管壁的血栓质地不均匀,离散度大。的HE染色显示,血栓中的纤维素含量不均匀。

附壁血栓,管腔,内层,显示值


近管腔内层附壁血栓IBS值,显示值低,均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淑新;;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腹主动脉瘤开放修复或血管内修复的长期结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21期

2 孟浩;;简易动脉瘤修复术的介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11期

3 孙小莉;毛琴;李晓琴;徐小萍;;浅谈腹主动脉瘤术前心理指导[J];激光杂志;2011年04期

4 Zhou S;师天雄;解孝章;;腹主动脉瘤支架开窗腔内修复术[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年04期

5 吕锡琼;;5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年26期

6 刘淑艳;;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7 李晓银;闫丽华;;老年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1期

8 罗改林;刘明霞;李盛霞;;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1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23期

9 刘海涛;;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嵌顿疝手术的麻醉处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3期

10 黎洪浩;罗定远;龙淼云;翁桢泓;黄明清;;开放手术和腔内隔绝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体会[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李;;小儿腹主动脉瘤切除[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2 林杰;顾巍巍;刘扬;;腹主动脉瘤术后多并发症的护理体会[A];吉林省护理学会外科学护理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继前;尚宪荣;曹建春;金霄;郑硕;;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潘松龄;;腹主动脉瘤若干问题探讨[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5 汪梦莉;;完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的手术配合[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2011年

6 刘继前;尚宪荣;曹建春;;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与并发症防治[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常永琼;;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汪翠萍;李志娟;李红光;;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36例护理体会[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叶玉真;;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濮欣;黄小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多种重建方法在腹主动脉瘤术前影像学评估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海红 宋晓宁;腔内治腹主动脉瘤有效[N];健康报;2004年

2 程怀孟;直径小于5厘米腹主动脉瘤可保守治疗[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景在平;腹主动脉瘤治疗如何选择[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 朱国旺;腹主动脉瘤一旦发现应立即治疗[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健康时报记者 白轶南;腹主动脉瘤是人体炸弹[N];健康时报;2010年

6 程智;凶险的腹主动脉瘤[N];大众卫生报;2004年

7 记者 廖志林;一高龄巨大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获救[N];健康报;2011年

8 湘潭县杨嘉桥镇卫生院 黄赛芝;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N];大众卫生报;2009年

9 记者 杨丽萍;我区首例腹主动脉瘤切除术获得成功[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10 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张雷邋景在平;腹主动脉瘤需手术[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文平;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张祁;西洛他唑影响大鼠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发生和进展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辛群;超声技术在腹主动脉瘤瘤壁运动和组织特性研究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4 倪松;Ⅲ型胶原在腹主动脉瘤成因中的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5 贾庆帅;腹主动脉瘤及腔内血栓生物力学特点的超声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闫慧敏;靶向攻击TLR2或CD19防治小鼠腹主动脉瘤[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7 陈泉;彩色室壁运动和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在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中应用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冯翔;细胞外基质代谢在腹主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9 张健;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人腹主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病理生理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10 吴晓飞;雌激素在腹主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芳;兔腹主动脉瘤模型的建立[D];南昌大学;2011年

2 张普生;3D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王建国;影响腹主动脉瘤延展及预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4 车艳;血红素氧合酶-1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5 岳文亮;腹主动脉瘤不同术式围手术期的比较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朱雅亭;高血压与腹主动脉瘤病变进展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7 邱剑;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池振庆;腔内修复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并发症防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卢生伟;腹主动脉瘤传统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的合理选择及疗效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黄志军;开窗加分支型腔内移植物在治疗肾周型腹主动脉瘤中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8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18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