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一、经导管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二、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MRI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27 15:14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即刻和短期疗效。研究背景与儿童患者相比,在成人患者中应用外科手术方法关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风险更高。方法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伞对29例患者进行试封堵治疗,男6例,女23例,年龄31.1±11.4岁(18~58岁);体重54.1±7.1kg(42~71kg)。依据封堵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决定最终封堵与否。封堵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20例患者封堵成功,9例患者封堵失败收回封堵伞。在20例成功封堵的患者中,肺动脉平均压由术前的78±19.3 mm Hg(50~125mmHg)下降至术后41±13.8mmHg(23~77mm Hg),P<0.01;封堵前19名患者的股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90%,仅一例患者低于90%;吸氧后和封堵后20名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大于95%。9例放弃封堵者,2例是由于无合适封堵器,另2例出现症状恶化而放弃。其他5例系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上升而放弃;其试封堵后平均肺动脉压力上升了10.3±6 mm Hg(4~16mm Hg)。吸氧前股动脉血氧饱和度85.5±2.6%(82.6~88%),吸氧后升至94.7±1.7%(90.7~99.1%)。封堵成功的20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随访中发现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肺动脉内径都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封堵合并可逆性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Ⅰ: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心脏磁共振检查为手段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结果共225名患者(男性163例,女性62例)被纳入本组研究,年龄50.4±14.5(13~79岁)。临床症状明显者197例,其中11例患者伴发晕厥。28例患者临床无症状,系通过查体或心电图异常发现。心电图异常者216例,明确家族史者73例。126例患者可闻及明确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发现95名患者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32例患者伴发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高血压者50例,合并冠心病者14例,合并糖尿病者5例。结论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病时间晚,性别比例以及临床表现不同于其它地区。 Ⅱ: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肥厚节段分布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磁共振资料,对其受累肥厚节段的分布及程度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心脏磁共振检查,采用不同成像序列对患者进行扫描以明确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节段范围、程度及心脏功能等。结果依据9节段分析法,225名患者共2025节段被分析,其中650节段受累及,占总数的32.1%。非对称性肥厚患者222例,对称性肥厚3例;前者室间隔受累198例。心尖受累67例,其中单独心尖受累24例。98例患者室间隔和左室前壁同时受累。所有受累及室间隔厚度为23±5.2mm(14~42mm)。其中左室流出道梗阻组室间隔厚度为24.3±5.3mm(15~42mm),高于非梗阻组室间隔厚度21.6±4.6mm(14~40mm),P<0.05。心尖最厚处厚度15.6±3.4mm(10~24mm)。另外,左房前后径为39.4±8.3mm(20~70mm);左室舒张末期横径为47.8±5.5mm(29~70mm)。95例患者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皆存在室间隔肥厚。结论心脏磁共振能够很好地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各个亚型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是准确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Ⅲ: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磁共振延迟强化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磁共振资料,分析其受累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特点。材料方法应用心脏磁共振检查明确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并继续对比剂增强心肌显像,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对比剂延迟强化节段范围、程度及心脏功能等。结果154名患者接受对比剂增强显像(男性107例,女性47例)。年龄49.7±14.8岁(14~77岁),身高167.7±7.5cm(150~185cm),体重70.7±11.8kg(35~101kg)。其中受累心肌节段出现延迟增强的患者共95例,无延迟强化者59例。前者男性71例,女性24例;后者男性36例,女性23例。延迟强化组受累节段厚度以及受累节段数都大于非延迟强化组(24.8±5.5mm vs20.4±3.8mm,P<0.05;3.3±1.9 vs 2.4±1.7,P<0.05),而患者年龄低于非延迟强化组(46±15.2岁vs 55±11.9岁,P<0.05)。按照强化的形态,斑片状多发强化有62例,团块状强化33例(含消融术患者14例)。本组研究中,共有14名患者接受了酒精消融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MRI延迟强化均可见明确的强化影。结论肥厚型心肌病磁共振对比剂延迟强化患者在受累节段厚度、数量以及年龄等各方面都明显不同于非强化患者,进一步的研究将评估其临床意义。
【学位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R541.1;R542.2;R445.2
【部分图文】:

示意图,封堵器,残余分流,纤维膜


AG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示意图,及封堵器过人造成残余分流机理示意图;对封堵器内纤维膜修改后示意图

封堵器,意识丧失,封堵,患者


图8:该患者在介入试封堵中,封堵器刚释放就出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等表现。紧急收回封堵器后,症状缓解。卜排,该患者的胸片,提示肺血多,外围肺血管影细小,呈“枯树征”主动脉结增宽,肺动脉段凸出。双室明显最人;中排,对应的MRA检查,显示出粗大未闭动脉导管;下排,介入封堵前的降主动脉造影侧位及右前斜RAO30“。

封堵器,封堵,未闭,胸片


力少去研乡汀节学应讼戈丫硫一f一_卜,L一,礴、‘如者正侧位胸片,提示双肺血增多,外围肺血管纤细,呈“枯树征”,卜动脉结度凸,以右房室为著;可见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霄芳;金梅;梁永梅;肖燕燕;;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及血小板减少1例[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5期

2 纪军;何胜虎;;改良逆向导丝技术在PDA介入封堵术的应用1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年13期

3 智喜强;;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J];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4 瑾瑜;;动脉导管未闭可以自然闭合吗——怎样治疗最好?填塞方法可靠吗?[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5年04期

5 薛玉前;刘毓华;安秀成;;少见的妊娠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6期

6 阮伟伟;;超声诊断69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J];临床医学;2011年09期

7 ;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7年11期

8 郑红艳;宋杰;;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06期

9 杨志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3期

10 刘勇;刘健;黄击修;林小彬;付建;;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夹闭术100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惠芬;;动脉导管未闭伞堵术的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于波;孙勇;候静波;;细小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治疗[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郭治彬;付金国;王梦洪;魏云峰;刘睦胜;马延峰;;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左、右心室Tei指数的变化及其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志刚;李煜华;何俊;赵福胜;龙滨;赵燕;;动脉导管未闭CDFI特征与导管结构相关性分析[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周更须;;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床旁外科治疗[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陈赛君;付淑萍;赵国芳;;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震;刘君;高磊;谭慧莲;郑庆厚;;经导管单纯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121例临床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刘廷亮;高伟;黄美蓉;余志庆;张蕾;范慧敏;;基于双源CT增强扫描的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张官平;;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造影体位探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俊平;李文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A];河南省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国旺;我国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受国际瞩目[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衣晓峰;复杂重症动脉导管未闭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刘道安;应用经胸超声引导下外科介入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马玲 记者 孙春艳;今年计划救助500例[N];吉林日报;2011年

5 王振岭;河北医大一院:先心病微创治疗有多项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孙晓玲;我市调整蓓蕾慈善救助项目[N];鞍山日报 ;2011年

7 本报记者 叶小钟 实习生 苏丹霞;“宁肯花几百元路费,也要到这里看病”[N];工人日报;2006年

8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记者 杨葵花;蓓蕾慈善救助项目启动[N];铁岭日报;2011年

10 赵争耀 徐学增 张哲浩;妙手转回错位大动脉[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闫朝武;一、经导管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二、华北地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MRI特征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2 靳有鹏;介入疗法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在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管国涛;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或外科手术后室间隔缺损患儿学龄期的认知功能及行为问题[D];山东大学;2011年

4 谷力加;胸腔镜手术在胸心外科应用系列临床价值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5 曾伟杰;肺动脉高压临床治疗与预后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黄景彬;大龄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缺损和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探讨[D];复旦大学;2011年

2 高含;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团结;经导管治疗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方凌毓;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意义及NSAID治疗的效果和影响因素[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陈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BNP、ANP、ET浓度的动态观察[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6 白晟遥;应用二维应变评估藏区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介入前后心肌收缩功能[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孙瑾;动脉导管未闭儿童TFAP2B基因突变筛查[D];山东大学;2012年

8 杨贵明;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炎症反应及心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林云峰;长疗程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和血浆6-酮-前列腺素F_1α变化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10 袁运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28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28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2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