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18:02
第一部分 不同针刺方法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对照研究 目的:本研究采用fMRI的方法,通过比较穴位深刺、穴位浅刺和非穴位深刺等不同针刺方法电针时脑功能的变化及其针刺镇痛效应,来探讨针刺镇痛的可能机制以及针刺方法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分别采用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及穴位浅刺三种针刺方法,电针18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左侧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GB34)和悬钟穴(GB39),频率为2Hz,输出电流强度为5mA。全脑fMRI扫描,刺激模式为Block设计,电针刺激与静息交替进行,每次各持续2分钟,完成两个循环;记录不同针刺方法时受试者的得气分数,疼痛情况并测量针刺前、后痛阈的变化。功能图像后处理采用FEAT软件,分析得出三组针刺方法的平均脑功能图及组间差异的平均脑功能图像,并做中脑导水管周围区(PAG)的感兴趣区(ROI)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其中得气分数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针刺前后痛阈变化用配对t检验及方差分析。 结果:18位受试者均顺利完成试验。穴位深刺组、非穴位浅刺组及穴位浅刺组得气评分的差别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依次为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穴位浅刺。针刺后穴位深刺组、非穴位深刺组及穴位浅刺组的痛阈均较针刺前有增加,穴位深刺组电针后的痛阈值比非穴位深刺及穴位浅刺明显升高(F_(2,51)=38.45,p0.01),而穴位浅刺与非穴位深刺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579)。不同针刺方法引起的脑功能区的变化既相同也有差别。三者相同的脑激活区包括:右侧SⅠ、SⅡ区、双侧岛叶、双侧ACC(BA24)、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等;比较发现上述脑区激活程度以非穴位电针时最为明显,其次为穴位深刺、穴位浅刺。其中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还出现双侧丘脑及基底节的明显激活;穴位深刺时更出现了中脑PAG区的信号升高。穴位深刺与穴位浅刺比较,右侧尾状核、豆状核及中脑PAG区出现明显激活;与非穴位深刺比较,穴位深刺时PAG区的激活也较明显,而双侧额叶眶回及右侧视皮层信号降低。ROI分析显示,不同针刺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R246;R445.2
【部分图文】:
.l脑功能成像技术(Mf甩)对针刺研究的意义。(zHCHO,5CCHUNG,etl.Physiology.1998:5:2671)根据传统的中医经络和俞穴理论,在体表的穴位与脏器之间有着某种固定的系,所以通过针刺体表的穴位可以调理内脏器官的功能。而现代医学则认为脏的活动是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系统来控制的,脑是调节中枢。因此有理由认为刺穴位对脏器的调节作用也是通过影响脑的功能来实现的。舰犯成为研究针与大脑联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图2.MELoDcI(非模型独立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在三个层面有明显的信号升高区域,但其特制曲线显示(如上)为高频噪声。在使用EFAT进行图像分析前应加以剔除。表1.三种不同针刺方法的定位及电针刺激参数的对照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穴位浅刺受试者例数针刺的定位GB34、GB39GB34、GB39旁GB34、GB393Cm针刺深度(cm)电针频率(Hz)输出电流强度(mA)区组设计0.52分钟xZ2分钟xZ2分钟xZ
图4不同针刺方法EAS对痛闽有明显的影响。穴位深刺组、非穴位深刺组、穴位浅刺组针刺后痛闭值均较针刺前有增加(配对t检验,p<.001)。三组针刺后的痛闽值存在明显差异(F么5:=38.45,p<.001);针刺后痛闽穴位深刺组较其它两组明显升高(p值均<.001),而非穴位针刺组与穴位浅刺组则无明显差异P(二0.579)以*表示。
本文编号:2829088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R246;R445.2
【部分图文】:
.l脑功能成像技术(Mf甩)对针刺研究的意义。(zHCHO,5CCHUNG,etl.Physiology.1998:5:2671)根据传统的中医经络和俞穴理论,在体表的穴位与脏器之间有着某种固定的系,所以通过针刺体表的穴位可以调理内脏器官的功能。而现代医学则认为脏的活动是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系统来控制的,脑是调节中枢。因此有理由认为刺穴位对脏器的调节作用也是通过影响脑的功能来实现的。舰犯成为研究针与大脑联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图2.MELoDcI(非模型独立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在三个层面有明显的信号升高区域,但其特制曲线显示(如上)为高频噪声。在使用EFAT进行图像分析前应加以剔除。表1.三种不同针刺方法的定位及电针刺激参数的对照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穴位浅刺受试者例数针刺的定位GB34、GB39GB34、GB39旁GB34、GB393Cm针刺深度(cm)电针频率(Hz)输出电流强度(mA)区组设计0.52分钟xZ2分钟xZ2分钟xZ
图4不同针刺方法EAS对痛闽有明显的影响。穴位深刺组、非穴位深刺组、穴位浅刺组针刺后痛闭值均较针刺前有增加(配对t检验,p<.001)。三组针刺后的痛闽值存在明显差异(F么5:=38.45,p<.001);针刺后痛闽穴位深刺组较其它两组明显升高(p值均<.001),而非穴位针刺组与穴位浅刺组则无明显差异P(二0.579)以*表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建红,刘永莉,孔庆玺;电针对大鼠不同脑区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叶建红,刘永莉,孔庆玺;电针不同时段对大鼠中枢cGMP含量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2年01期
3 张香桐;针刺镇痛过程中丘脑的整合作用[J];中国科学;1973年01期
4 杜焕基,赵燕芳;针刺对内脏躯体反射的下行抑制的中枢定位[J];中国科学;1975年06期
5 刘乡;以痛制痛——针刺镇痛的基本神经机制[J];科学通报;2001年07期
6 曹小定,莫浣英,苏清芬,李开桥,李盛昌,徐慈雄;针刺镇痛效果与交感活动的关系[J];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7 韩济生;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阿片作用是决定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J];生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8 刘乡,张守信,朱兵,陈振荣;伤害性刺激和电针对大鼠中缝大核内缝-脊神经元的效应[J];生理学报;1984年04期
9 金真,张蔚婷,罗非,张奎伶,张磊,曾亚伟,韩济生;人脑对不同频率穴位电刺激反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J];生理学报;2001年04期
10 何晓玲,刘乡.朱兵,徐卫东,张守信;强电针穴位对背角神经元镇痛效应广泛性的中枢机制[J];生理学报;1995年06期
本文编号:2829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2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