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10-09 23:00
   第一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特征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及环向峰值应变、应变率的特征。 方法:164例正常儿童,其中男性90例,女性74例,年龄(9.08±5.73岁)。获取并存储胸骨旁左室心尖四腔、三腔、二腔观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观二维动态图像,应用GE EchoPAC工作站分析并得到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测值。 结果:①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及应变率(SrL)的特征:左室壁共十八个节段的纵向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基本一致。同一室壁心尖段SL、SrL大于对应室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左室前壁各节段间SL、S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室壁心尖段与基底段和(或)中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SR)及应变率(SrR)的特征:左室壁共十八个节段的径向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基本一致。二尖瓣水平除前间隔基底段及侧壁基底段以外,余室壁节段间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头肌水平除前间隔中间段及前壁中间段以外,余室壁节段间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水平除前间隔基底段以外,同一水平不同节段间S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肌水平除前间隔中间段以外,余节段间S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水平各节段比较SR、S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少数节段外,同一室壁不同水平节段比较SR、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环向峰值应变(SC)及应变率(SrC)的特征:左室壁共十八个节段的环向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基本一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各节段间比较大多数节段间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水平各节段间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室壁不同水平节段间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水平各节段间比较大多数节段间S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室壁不同水平节段间Sr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常儿童左室壁各节段纵向、径向及环向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一致,表明:正常儿童各节段局部心肌运动方向一致。正常儿童局部心肌纵向、径向及环向应变及应变率有其自身特征,存在节段间的差异。这种局部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分布的不均一性与心肌纤维排列、不同时期儿童心脏的生理解剖特点及心肌结构的各向异性有关。 第二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与年龄、心率的关系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环向及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获取并存储164例正常儿童胸骨旁左室心尖四腔、三腔、二腔观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观连续三个心动周期二维动态图像,应用GE EchoPAC工作站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并与年龄及心率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①左室前壁中间段SL与年龄及心率无关,其余节段均与年龄有关(P0.05,R2=0.165~0.042),其中后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受年龄和心率共同影响。除前壁中间段SrL与年龄无关以外,其余节段与年龄和心率相关,其中年龄对后间隔中间段SrL影响最大(R2=0.377),心率对前间隔中间段SrL影响最大(R2=0.196)。②左室前间隔基底段SR与心率有较弱关系(R2=0.025,P=0.042),其余节段SR与心率及年龄均无关。二尖瓣水平各节段SrR与心率有一定关系(P0.05,R2=0.066~0.123);乳头肌水平各节段SrR与年龄或心率有关(P0.05,R2=0.088~0.268):心尖水平各节段SrR与心率有关(P0.05,R2=0.048~0.127)。③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后间隔心尖段SC与年龄及心率无关,年龄和(或)心率对其余节段SC有影响(P0.05,R2=0.144~0.024)。除后壁基底段、心尖水平前壁、侧壁及后壁节段以外,其余室壁SrC年龄或心率有关(P0.05,R2=0.182~0.024)。 结论运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纵向、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径向应变率时需考虑年龄、心率因素。但是由于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不受年龄及心率影响,提示可将其做为长期随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心功能改变的一个指标,并且可作为正常儿童局部心功能的评价指标。 第三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及环向峰值应变、应变率及其特征。 方法将164例正常儿童分为五组,幼儿组24例(A组,0~2岁),学龄前组32例(B组,3~5岁),学龄期组33例(C组,6~9岁),青春前期组19例(D组,10~13岁),青春期组56例(E组,13~18岁),获取胸骨旁左室心尖四腔、三腔、二腔观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观连续三个心动周期二维动态图像,应用GE EchoPAC工作站分析并比较各年龄组左室各节段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及环向峰值应变及应变率。 结果①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及应变率(SrL)比较:SL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A组除前壁以外,其余室壁各节段SL测值大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除后壁心尖段、前间隔心尖段以外,余节段SL测值大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SrL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E组除前壁中间段及侧壁中间段以外,其余节段SrL测值小于A组(P0.05);D组室间隔、下壁各节段SrL测值小于A组(P0.05)。 ②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SR)及应变率(SrR)比较:不同组SR测值比较均一,无统计学差异。SrR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A组除前壁心尖段及侧壁心尖段以外,余节段SrR测值大于D组及E组(P0.05)。 ③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环向峰值应变(SC)及应变率(SrC)比较:二尖瓣水平侧壁及下壁基底段SC测值随年龄增长升高,A组小于E组(P0.05),乳头肌水平侧壁、后壁、下壁中间段SC测值随年龄增长升高,A组小于E组(P0.05)。心尖水平前壁、前间隔、侧壁、后壁心尖段SC测值随年龄增长升高,A组小于E组(P0.05)。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SrC测值大致随年龄呈递减趋势,A组大于E组(P0.05)。 结论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分布存在不均一性,主要体现为幼儿组与青春期组之间的差异,但随年龄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径向及环向应变率随年龄增长递减,环向应变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445.1
【文章目录】: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特征的初步研究
    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第二部分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与年龄、心率的关系
    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
    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万兴;张卫;郑亚丽;周玉良;曾智桓;金文敏;;左室整体结构和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局部心功能改变及对左房构型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年08期

2 申喜玲;赵嘉;;应变率成像对冠心病左室心肌功能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7期

3 金国强;吴丹;符翔;吴俭;;辛伐他汀对脓毒症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6期

4 战金营;赵可辉;;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11年08期

5 虞慎也;姜大春;马双陶;;介入封堵左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J];西南军医;2011年04期

6 张小青;林克敏;杨肖群;;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116例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11年03期

7 ;复极的空间离散(44)[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年02期

8 赵中强;李殿富;冯建林;;核心脏病学临床应用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9 马楚云;赵宝珍;熊文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室流态的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2011年02期

10 陈丽萍;许以德;;食道调搏术终止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岷;王志刚;冉海涛;张茂惠;蒲世玉;;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犬急性心梗模型节段心肌功能障碍及存活性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2 张梅青;王秋霜;安秀芝;姬冬冬;郭家瑞;王淑华;;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评价尿毒症患者心肌功能[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3 林艺;王芾;李佳;贺永明;许海峰;李勋;杨向军;;左室后壁厚度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回顾性配对病例对照研究[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熊莉;赵博文;黎鹏;;二维超声应变成像评价慢性贫血羊胎心心肌功能及其对急性后负荷增加的反应[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吴雅峰;吴江;隗冬梅;姜维;张苹娜;;多普勒超声定量评价胎儿心肌功能指数[A];第二届超声诊断安全阈值及胎儿畸形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谢明星;王新房;吕清;张丽;韩伟;李朝军;刘望彭;;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收缩期心肌扭转的初步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申屠伟慧;黄品同;蒲朝霞;鲍晓峰;杨倩;张莹;李晶;;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短轴和长轴心肌功能[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单绮娴;J-M Hyvelin;J-P Bourreau;;肾上腺髓质素——败血症休克中的心肌抑制因子[A];2002全国青年药理学英文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卢西梅;高晓军;贾莉;宋喜焕;卢茗;;彩色M型应变及应变率评价尿毒症左右心室心肌功能[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黄梦;章国忠;林纪光;;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新生儿窒息后左心室扭转功能[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冉新泽;心肌功能变化研究有新发现[N];大众卫生报;2000年

2 何德功;薰衣草香味可改善心肌功能[N];人民日报;2004年

3 记者 何德功;薰衣草香味可改善心肌功能[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韩绍安;让血管年轻的八种方法[N];大众科技报;2001年

5 祝建材;心血管病患者多吃这些食物[N];大众卫生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吴红梅;“生命的种子”在这里静待开花[N];新华日报;2009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许晓华 广东省中医院 陈伯钧;心脏不好闻闻“草”[N];健康时报;2009年

8 记者 朱敏丽 王庭君;医药城成新型治疗技术集聚地[N];泰州日报;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以开发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治疗装置[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璐;饮酒消暑易伤心脏[N];保健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岚;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马春梅;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室扭转和解旋运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3 熊文峰;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卜培莉;高血压左室重构和舒张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付倩;STI评价大鼠急性心梗模型整体与局部心肌功能改变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代英;骨髓及其动员干细胞改善梗塞心肌功能的旁分泌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7 陆永萍;组织多普勒技术对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及产后婴儿心脏功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宋军;急性缺血再灌注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变化及其ROS、细胞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邓荷萍;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心肌造影成像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心肌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段云燕;糖尿病大鼠早期心肌功能和血流灌注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舒;超声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扭转及解旋运动[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蒋大磊;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与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高血压病左室长轴功能[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丽;STI技术评价不同左室构型高血压患者左室运动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蒲英杰;速度向量成像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室重构与左室形变、非同步化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5 周金玲;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室扭转功能[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王娜;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左室短轴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余丽;速度矢量成像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左心室长轴功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赵晟;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室短轴应变及扭转运动[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岳超;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青、中年肥胖者左室收缩同步性[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缪长青;射频消融阻断旁道对预激综合征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4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34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5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