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MSCT联合3.0T MRI定量评估储袋状况

发布时间:2020-10-16 01:22
   目的 评估MSCT及3.0T MRI检查鉴别全结肠切除术并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IPAA)后患者正常、临界与储袋炎储袋的价值;并制定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评分系统,以储袋炎病变活动指数(pounch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PDAI)为金标准,评价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效能。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0年3月~2012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IPAA术后定期入院复查的溃疡性结肠炎并获得知情同意患者。入组患者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18~57岁,平均(35.6±12.3)岁。按照PDAI将26例患者分为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PDAI3分为正常组,3分≤PDAI7分为临界组,PDAI≥7分为储袋炎组。26例患者中21例行平扫CT检查,20例行动态增强CT (DCE-CT)检查,25例行平扫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ed imaging, DWI)及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由2名具有10年以上腹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盲法读片,观察储袋壁周围有无淋巴结、有无索条、有无并发症,并测量储袋壁厚度、储袋周围最大淋巴结短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分别描绘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 TDC)值曲线、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计算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相对强化率(relative enhancement rate, Er);按0-2分(0分:轻度;1:中度;2:重度)评价上述指标。对三组储袋壁厚度、最大淋巴结短径、TTP值、Er值、ADC值及储袋壁周围淋巴结、索条、并发症出现率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建立平扫、增强CT和MRI影像检查评分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四种影像检查评分系统鉴别三组诊断效能,分别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将各评分系统与PDAI评分系统行一致性Kappa检验。 结果 1、平扫CT、DCE-CT、平扫MRI及DCE-MRI上,三组肠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储袋炎组肠壁厚度[(4.7±2.8) mm;(4.7±3.0) mm;(3.7±2.0) mm;(4.1±2.1) mm]大于临界组[(2.3±0.6) mm;(2.6±1.0) mm;(1.8±0.3)mm;(2.5±O.2)mm]与正常组[(2.1±0.3)mm;(2.1±0.6)mm;(1.5±0.3) mm;(2.1±0.2)mm],而临界组与正常组肠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种检查方法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最大淋巴结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四种检查方法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周围淋巴结的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75.0%与100%;100%、72.7%与100%;37.5%、64.3%与66.7%;37.5%、64.3%与66.7%;P值均0.05);四种检查方法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周围索条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3.3%、75.0%与100%;83.3%、75.0%与100%;50.0%、35.7%与100%;50.0%、35.7%与100%;P值均0.05);四种检查方法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并发症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8.3%与66.7%;0、9.1%与66.7%;0、14.3%与66.7%;0、14.3%与66.7%;P值均0.05),但是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7)。 2.DCE.CT/MRI检查,储袋炎组肠壁均明显强化;临界组肠壁可轻度强化,亦可无强化;正常组肠壁无强化。储袋炎组肠壁TDC值曲线与TIC曲线均呈速升缓降型,但是TIC曲线显示的TTP较TDC曲线短;临界组与正常组TDC曲线与TIC曲线均呈缓升缓降型,但是临界组强化程度比正常组高。DCE-CT及DCE-MRI检查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1.0) min.(3.5±1.4)min与(2.0±1.0)min:(3.6±1.5)min.(2.8±1.6)min与(1.7±0.6)min;P值均0.05];DCE-CT及DCE-MRI检查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E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储袋炎组Er值[(162.0±111.6)%;(226.9±111.0)%]均高于临界组[(100.0±33.5)%;(104.3±62.4)%]与正常组[(85.0±31.3)%;(79.7±24.4)%],但临界组与正常组之间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DWI检查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储袋炎组ADC值[(1.3±0.1)×10-3mm2/s]低于临界组[(1.8±0.2)×10-3mm2/s]与正常组[(2.7±0.4)×10-3mm2/s],但临界组与正常组之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制定平扫CT.DCE-CT.平扫MRI及DCE-MRI四种检查方法的评分系统,正常组与临界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545、0.591、0.758、0.886,与PDAI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348、0.380、0.680、0.792;临界组与储袋炎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955、0.939、1.000、1.000,与PDAI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545、0.659、1.000、1.000。因此,DCE-MRI评分系统的诊断效能最高,且与PDAI相关性最好。 结论 CT与MRI检查均能可靠鉴别IPAA术后正常储袋与储袋炎以及临界储袋与储袋炎,但均不能可靠鉴别正常储袋与临界状态;根据储袋炎的影像学表现制定了影像学评分系统,其中动态增强MRI检查评分系统对鉴别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的诊断能力最强。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445.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庆亮;柳港;刘峰;王锡臻;孙业全;王滨;;兔VX2肾移植瘤TACE治疗前后DWI特征与细胞密度的对照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赖灿;周海春;;儿童小肠MR成像临床应用评价[J];磁共振成像;2012年03期

3 张建梅;赵桐;温廷国;;MSCT对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价值的探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8年01期

4 黄银平;沈比先;陈胜基;周娜;保莲;陈丽兴;;小肠空气灌肠双源CT检查与胶囊内镜小肠检查对比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0年03期

5 杨景震;王成健;霍英杰;李秋萍;陈韶伟;何凤丽;黄永福;;黑腔MR胃肠水成像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7年12期

6 斯洋;潘杰;黄崇权;洪瑞镇;;MSCT小肠造影与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年03期

7 王正芳;赵毓;;多层螺旋CT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09年04期

8 王建明;侯俊琪;李健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大肠癌中的诊断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1期

9 周海春;赖灿;;MRI评价儿童炎性肠病的现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年04期

10 窦娅芳;唐颖;解骞;朱全东;祝瑞江;梁宗辉;;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联合;口服法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刚;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3 秦海燕;CT灌注成像和MR弥散加权成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表现对照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4 金光(日韦);乳腺病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5 吴涛;二甲肼致癌小鼠远端大肠固体脂质纳米粒摄取和分布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建军;磁共振对小肠肠壁结构及肠壁缺血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公佩友;多层螺旋CT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张妍;MR扩散加权成像在进展期胃癌疗效预测与评价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9 刘春玲;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乳腺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赵素红;MRI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乳腺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桂青;MSCT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2 王永仁;多排螺旋CT检查对不同口服小肠对比剂的评估[D];浙江大学;2011年

3 程洁;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表观扩散系数及磁共振波谱成像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瑞;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屈春晖;肺部良恶性病变MR功能成像DWI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6 苏雪娟;多层CT仿真内镜诊断小肠肿瘤的模拟实验和临床应用[D];郑州大学;2011年

7 王志涛;纵隔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8 曾祥芹;三种不同中性口服对比剂的MSCT小肠造影效果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培平;MRI动态增强曲线结合DW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D];桂林医学院;2011年

10 付芳芳;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2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42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