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发布时间:2020-11-08 12:11
第一部分肾癌CDFI和CEUS声像图表现特征探讨 目的:通过对肾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的分析,探讨肾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31例有完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肾癌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共检出31个病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观察肿瘤周边和内部的彩色血流信号,肿瘤血流分为0~Ⅳ级;超声造影主要观察肿瘤的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假包膜征和增强模式。将超声检查结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相对照。比较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肾癌诊断的准确率。 结果:31例肾癌均被常规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肿瘤血流分级:0级5例,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6例。超声造影检查31例肾癌病灶内均显示有造影剂灌注,超声造影声像图主要表现为高增强(27/31,87.10%),增强不均匀(25/31,80.65%),增强模式主要为快进(28/31,90.32%)、快出(27/31,87.10%),有7例(22.58%)肿瘤周边见环状高增强。超声造影肾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结论:肾癌的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以高增强、不均匀增强、增强模式“快进”和“快出”为主。超声造影是实时显示肾癌肿瘤血管和血流灌注的有效方法,对肾癌的诊断准确率要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第二部分CEUS伽马拟合分析技术在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诊断中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伽马拟合分析技术在肾良恶性肿瘤(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42例有完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肾脏占位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共检出44个病灶,其中35个病灶(31个肾癌,4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余9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临床结合影像诊断并随访超过6个月无明显变化从而确诊。经超声造影检查后,应用SW造影分析软件,对造影动态全过程进行脱机分析。对时间-强度曲线(TIC)进行拟合分析,获得强度增量(a1)、峰值减半斜率(a2)、上升斜率(a3)、灌注时间(t0)、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显影时间(AT)、曲线下面积(AUC)、强度增幅(AM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半定量参数,评价肿瘤的增强程度和增强模式。对上述参数在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组44个肾肿瘤病灶中肾癌3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3例。在肾癌组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之间拟合曲线分析半定量参数(a1、a3、PI、AM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增强程度和增强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强程度:肾癌组以高增强为主(28/3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以低增强为主(8/13)。增强模式:肾癌组以“快进快出”为主(26/3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以“慢进慢出”为主(8/13)。 结论:采用超声造影伽马拟合分析技术对肾肿瘤的灌注过程进行半定量分析,可对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部分CEUS和CECT在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通过对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和评价CEUS和CECT在肾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42例有完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肾脏占位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超声、CEUS、CT平扫和CECT检查,共检出44个病灶,其中35个病灶(31个肾癌,4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余9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临床结合影像诊断并随访超过6个月无明显变化从而确诊。观察、分析和比较CEUS和CECT的影像学表现,观察指标包括病灶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假包膜征及其增强模式,以及CT脂肪密度。明确观察指标和诊断评价标准。评价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EUS声像图特征和CECT表现特征。分别对CEUS、CECT和二者联合应用诊断肾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 结果:在本组44个肾肿瘤病灶中包括31个肾癌和13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EUS声像图肾癌大多表现为高增强(28/31,90.32%)、不均匀增强(25/31,80.65%)、“快进快出”(26/31,83.87%),有7个(22.58%)瘤灶周边见环状高增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大多表现为低增强(8/13,61.54%)、均匀增强(11/13,84.62%)、“慢进慢出”(8/13,61.54%)、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周边均未见环状高增强。CECT肾癌大多表现为高增强(23/31,74.19%)、不均匀增强(24/31,77.42%)、“快进快出”(24/31,77.42%),有8个(25.81%)癌灶见假包膜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大多表现为低增强(10/13,76.92%)、均匀/不均匀增强、“快进慢出”(11/13,84.62%),均未见假包膜征,平扫病灶内见脂肪密度(7/13,53.85%),脂肪组织及坏死区不增强。ROC分析结果:CEUS、CECT和及二者联合应用三种诊断方法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8,CEUS和CECT二者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CEUS和CECT二者联合应用对肾肿瘤诊断的AUC高于CECT单独应用,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EUS和CECT表现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具相应的表现特征,因此,CEUS和CECT在肾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二者联合应用较单一技术更有助于提高肾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445.2;R737.11
【部分图文】:
31 例肾癌的检出率为 100.00%(31/31)。多普勒超声检查组 31 例肾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见表 1-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0 级 5 个,Ⅰ级 4 个,Ⅱ级 8 个,Ⅲ级 8 个,Ⅳ级 6 个(图 1-1~1-3),管分级:0 级 3 个,Ⅰ级 2 个,Ⅱ级 1 个,Ⅲ级 1 个。彩色多普勒超声出率为 83.87%(26/31),对小肾癌的血流检出率为 57.14%(4/7)。24动脉血流频谱,动脉峰值流速:7.8~64.9cm/s,平均动脉峰值流速 30.2±12数:0.47~0.87,平均 0.61±0.13,其中 RI﹥0.6 的有 17 例(54.84%)。多普勒超声(常规灰阶超声+CDFI)肾癌诊断准确率肿瘤回声强度为低回声(或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内部回声均匀不均匀、肿瘤血流分级大于Ⅱ级作为肾癌的诊断标准,本组 31 例肾癌彩的诊断准确率为 61.29%(19/31)。
1-2 CDFI 肾乳头状细胞癌:肿瘤高回声,回声欠均匀,形态尚规则边界尚血流分级Ⅰ级DFI 肾透明细胞癌:肿瘤高回声,回声欠均匀,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晰,血流
CDFI肾透明细胞癌:肿瘤高回声,回声欠均匀,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晰,血流分级Ⅳ级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4763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445.2;R737.11
【部分图文】:
31 例肾癌的检出率为 100.00%(31/31)。多普勒超声检查组 31 例肾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见表 1-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0 级 5 个,Ⅰ级 4 个,Ⅱ级 8 个,Ⅲ级 8 个,Ⅳ级 6 个(图 1-1~1-3),管分级:0 级 3 个,Ⅰ级 2 个,Ⅱ级 1 个,Ⅲ级 1 个。彩色多普勒超声出率为 83.87%(26/31),对小肾癌的血流检出率为 57.14%(4/7)。24动脉血流频谱,动脉峰值流速:7.8~64.9cm/s,平均动脉峰值流速 30.2±12数:0.47~0.87,平均 0.61±0.13,其中 RI﹥0.6 的有 17 例(54.84%)。多普勒超声(常规灰阶超声+CDFI)肾癌诊断准确率肿瘤回声强度为低回声(或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内部回声均匀不均匀、肿瘤血流分级大于Ⅱ级作为肾癌的诊断标准,本组 31 例肾癌彩的诊断准确率为 61.29%(19/31)。
1-2 CDFI 肾乳头状细胞癌:肿瘤高回声,回声欠均匀,形态尚规则边界尚血流分级Ⅰ级DFI 肾透明细胞癌:肿瘤高回声,回声欠均匀,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晰,血流
CDFI肾透明细胞癌:肿瘤高回声,回声欠均匀,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晰,血流分级Ⅳ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骁,许建荣,刘强,李磊,柴伟民,华小兰;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4年09期
2 陈雁;张谨;戴景蕊;周纯武;;肾细胞癌MSCT灌注成像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0年01期
3 谢爱民;叶慧;莫逸;彭翔;;~(18)F-FDG PET/CT显像与CT增强在肾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03期
4 郭苏晋;郑敏文;曾晓宾;李荣秀;孔新;周巍;;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年11期
本文编号:2874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7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