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0:30
   第一部分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评价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的评价。 方法 16例慢性心衰患者,获取心尖长轴观测量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径向应变达峰时间,胸骨旁短轴观测环向应变达峰时间,计算CRT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18节段纵向、环向、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LS-SD18、CS-SD18、RS-SD18)、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环向、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值(LS-dif、CS-dif、RS-dif)作为应变非同步指标。将术后3个月、1个月18节段纵向、环向、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与术前的差值(△LS-SD18、△CS-SD18、△RS-SD18)与术后3个月、1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少百分比(△ESV%)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CRT后1个月、术后3个月LS-SD18、RS-SD18、CS-SD18及RS-dif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RS-SD18与术后3个月△ESV%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694)。 结论 应变非同步指标对评价短期CRT后机械非同步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评价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短期疗效的评价作用。 方法 使用TMAD技术,测量2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CRT前和CRT1个月后左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二尖瓣环6个位点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d-sd)以及任意两位点收缩期最大位移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ds-diff),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及左室面积变化分数(FAC)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CRT1个月后二尖瓣环6个位点DS及平均Ds比CRT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ds-diff较CRT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Td-sd较CRT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ESV、FAC呈正相关(r分别为r=0.419,r=0.529,r=0.567,P0.05)。 结论 TMAD作为一种新技术可以用来评价CRT患者的短期疗效。 第三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的左心室扭转运动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心室扭转以及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获取18例CHF患者的标准短轴左心室基底部、心尖部的图像,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心底部峰值旋转角度(Rot-B)及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Rot-A),比较CHF患者CRT术后3个月与术前左心室心底部峰值旋转角度差值(△Rot-B)、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差值(△Rot-A)、扭转差值(△LVtor)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值(△EF)之间的关系。 结果 CRT后3个月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LVtor、△Rot-A与△EF ( r = 0. 619, r = 0. 592 )呈正相关。 结论 左心室扭转为评价CRT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R541.6;R445.1
【部分图文】:

曲线图,环向应变,术前,径向


图 1 CRT 术前、术后纵向、径向、环向应变曲线图a1 术前侧壁基底部较间隔心尖部收缩期最大纵向应变峰值明显延迟为 310ma2 术后 3 个月侧壁基底部较间隔心尖部收缩期最大纵向应变峰值延迟为 15b1 术前左室前壁中部、心尖部收缩期径向应变曲线呈负向波b2 术后 3 个月径向应变曲线均呈正向波,侧壁基底部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壁基底部延迟为 126ms

位移曲线,蓝线,位移曲线,术前


图 2 a CRT 术前二尖瓣环位移曲线图 黄线代表间隔侧二尖瓣环位移, 蓝线代表侧壁位移,间隔与侧壁二尖瓣环运动幅度及达峰时间不一致,间隔处二尖瓣环位移明显低于侧壁b CRT 术后 1 个月二尖瓣环位移曲线图 黄线代表间隔侧二尖瓣环位移,蓝线代表侧壁位移,间隔与侧壁二尖瓣环运动幅度一致且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达峰

位移曲线,侧壁,旋转曲线,容积曲线


间隔与侧壁二尖瓣环运动幅度及达峰时间不一致,间隔处二尖瓣环位移明显低于侧壁b CRT 术后 1 个月二尖瓣环位移曲线图 黄线代表间隔侧二尖瓣环位移,蓝线代表侧壁位移,间隔与侧壁二尖瓣环运动幅度一致且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达峰时间一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Voon W.-C.;郭俊;;舒张期二尖瓣环流速图终点与QRS波起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用于预测左室舒张末压力的效用[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7年07期

2 牟芸!310003,徐启彬,郑哲岚,姚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观察二尖瓣环运动评估左室收缩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12期

3 武小薇,张一娜,秦燕,温彬斌;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正常老年人二尖瓣环运动的分析[J];心脏杂志;2004年04期

4 王晶明;高建宏;白新艳;洪淑清;毛建亭;袁雪红;;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梗阻性黄疸左心室舒张功能[J];心脏杂志;2006年04期

5 叶军;任苓;廖伟;葛贻珑;陈卫华;肖文胜;游宇光;凌月蓉;谢谨捷;;应用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叶军;任苓;廖伟;葛贻珑;陈卫华;游宇光;凌月蓉;;应用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7 严萍萍,李勇,张文芳,范维琥,戴瑞鸿;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左室舒张功能[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7年01期

8 张秋元,王乐华,黄旰宁,李春丹,范会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用于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04期

9 贺声;沈燕华;张云山;李明旭;李鸿雁;;前负荷改变对肾透析患者二尖瓣环多普勒组织成像频谱波形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10 高电萨;秦俭;冯静;廖慧;王志华;陈运贞;;二尖瓣环运动组织速度显像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的评价[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章一;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敏捷化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施壮华;深度知觉线索冲突及其知觉填补的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3 何伟;同步化、抗氧化、γ射线照射对动物肿瘤细胞作用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反应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朱磊;基于三维超声的小儿心脏二尖瓣运动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蒋磊;泛素结合酶基因UbcH10调控脑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周国岭;细胞分裂中染色质活性和转录状态记忆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樊红光;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心室重建术对左室形态和功能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8 彭佑共;前列腺癌细胞DU145同步化诱导的DNA损伤反应通路和PI3K通路对凋亡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王伟鹏;术中组织多普勒成像在左心功能监测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10 周杰;复杂系统中的信息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岚;心肌细胞同步化节律的实验观察及其动力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翁文超;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1例[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雪;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4 高志清;同步化肿瘤细胞氧化损伤机理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程芸;慢性心衰病人心脏再同步化疗效的多普勒Tei指数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后血清N端脑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2、9水平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心脏的电学重构与机械重构[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杨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面积应变参数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丁成彦;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超声新技术及再同步化治疗观察[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10 胡春芳;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随访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3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83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