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8:21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阐述其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对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行320排动态容积扫描的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CTA图像未发现病变且图像质量为1级者70例,均测量其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开口处及升主动脉根部的内径,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开口角度,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角度及左主干长度,并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开口处及升主动脉根部的内径平均值分别为4.10±0.80mm、3.52±0.69mm、3.43±0.72mm、2.84±0.77mm及28.63±3.06mm。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4.25±0.80mm、3.78±0.68mm. 3.54±0.75mm、3.06±0.83mm及29.91±2.91mm;女性平均值分别为3.91±0.79mm、3.18±0.53mm、3.30±0.66mm、2.54±0.58mm及26.92±2.36mm。②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与升主动脉之间夹角分别为110.13±15.04°、47.49±17.19°。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108.42±17.25°、45.57±17.07°;女性平均值分别为112.41±11.33°、50.05±17.30°。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夹角平均为72.70±30.88°。其中男性为74.18±31.04°;女性为70.74±31.08°。③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位于窦内者分别为78.57%、81.43%,位于窦管结合处者分别为15.71%、14.28%,位于窦外者分别为5.72%、4.29%。④左主干长度平均为10.49±4.08mm。其中男性平均为10.63±4.48mm;女性平均为10.29±3.53mm。⑤发现冠状动脉变异情况: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高位者各1例;副冠状动脉单开口10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例,表现为右冠状动脉缺如;走行异常9例;冠状动脉瘘1例。结论:320排CT容积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于指导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学位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816.2
【部分图文】:
内径测量
示意图2冠状动脉与升主动脉之间夹角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的角度:在smmMIP处的最佳层面,测量左前图像上选择显示左前降支与左回降支中轴线与左回旋支中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标表示,即以窦管结合处表示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膜结合处之间连线的中点做垂线表示Y轴,连线的中点为原点,以其相对右侧为正,相对左侧为负。(示意图3)右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拜。扩 eoronarysinusRi沙 teoronary、inu: Lefteoronary:inus示意图3冠状动脉开口位置6.4左主干的长度从左冠状动脉开口处至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分叉处之间的血管长度,结果用x士s表示。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O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所有数据均以均值士标准差(x士S)表示。对于按性别所分的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认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LM、RCA、LAD、LCX及从0各段管径间比较采用q检验。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7276
【学位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816.2
【部分图文】:
内径测量
示意图2冠状动脉与升主动脉之间夹角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的角度:在smmMIP处的最佳层面,测量左前图像上选择显示左前降支与左回降支中轴线与左回旋支中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标表示,即以窦管结合处表示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膜结合处之间连线的中点做垂线表示Y轴,连线的中点为原点,以其相对右侧为正,相对左侧为负。(示意图3)右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拜。扩 eoronarysinusRi沙 teoronary、inu: Lefteoronary:inus示意图3冠状动脉开口位置6.4左主干的长度从左冠状动脉开口处至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分叉处之间的血管长度,结果用x士s表示。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O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所有数据均以均值士标准差(x士S)表示。对于按性别所分的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认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LM、RCA、LAD、LCX及从0各段管径间比较采用q检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海峰;何汇忱;黄晓英;范家栋;刘阳;;MSCT诊断冠状动脉变异[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年01期
2 毛定飚,谭德炎,滑炎卿,丁其勇,葛虓俊,王鸣鹏,张国桢;MSCT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4年05期
3 谢元亮;郑晓华;金朝林;张树桐;王俊;陈发祥;王翔;;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放射学实践;2006年09期
4 林丽娟;袁小梅;何虹;龙雪银;陈凤娇;;心理健康指导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患者心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年18期
5 张炳常;;中国儿童心脏冠状动类型的观察[J];解剖学报;1957年04期
6 孙廷魁;刘朝宝;;国人冠状动脉的调查报告[J];解剖学报;1959年Z1期
7 ;国人冠状动脉的观察[J];解剖学报;1963年03期
8 吴晋宝;于彦铮;;关于中国人心冠状血管的一些观察——Ⅰ.冠状动脉的起点及分布类型[J];解剖学报;1966年03期
9 陈艳;韩萍;梁波;史河水;雷子乔;刘永华;;成年国人冠状动脉管径的CT解剖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8年06期
10 郑丽丽;杨有优;谢洪波;彭谦;周旭辉;李向民;孟悛非;;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瘘诊断的临床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大军;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引导管的选择[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87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87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