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技术股骨后髁角的三维测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10:27
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内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th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逐渐增多。与国外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髌股关节并发症犹为突出,而对国人膝关节的解剖特点缺乏足够的研究是其重要原因。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异常导致髌骨轨迹不良,是出现髌骨关节并发症重要原因之一。股骨外科髁上轴的确定与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精确测量直接决定着股骨假体的旋转力线,对于手术过程极为重要,已经成为解剖学和骨科医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旋转力线不良可加速膝关节假体的磨损,导致关节脱位、半脱位,甚至造成髌骨骨折。因此,PCA的准确测量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关节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截骨能够减少膝关节翻修的发生率,增加膝关节假体的使用年限。目前股骨远端后髁角测量主要方法有传统的解剖学测量和影像学测量。传统的解剖学是通过对尸体标本的剖切、观察、测量等手段进行研究,难免有人为因素,且受标本数量的限制,传统的解剖学研究的成本也越来越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和MR影像已包含了人体解剖的三维信息,但我们得到的仍然是逐层排列...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股·{’}·远端图像的一维币建F19.3‘1llr
图6三维重建后股骨远端前面观iewofthethree一dimensionalreeonstruetionofthenormald重建后股骨远端侧面观显示解剖标志内上裸的内侧沟最凹解最突出点,点2内上盟的内侧沟最凹点,点3.4为外、
重建后股骨远端侧面观显示解剖标志内上裸的内侧沟最凹点上解最突出点,点2内上盟的内侧沟最凹点,点3.4为外、内2连线为外科骸上轴线;3、4连线为后散轴线。alviewofthethree一dimensionalreeonstruetionofthenormaldis215themedialsulcustheLateralePieon即larProminenee:Point215themedialsuleus:4arethefemoralPosterioreondylarsurfaces统计学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脊柱椎弓根定位数字化导航模板的设计[J]. 陆声,徐永清,李严兵,师继红,范泉水,郭海,石磊,成友华,张元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02)
[2]数字化技术设计腰椎椎弓根固定定位导航模板[J]. 张元智,李严兵,陆声,秦煜,金丹,黎健伟,陈炅昊,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02)
[3]数字骨科学概念与临床初步应用[J].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02)
[4]中国数字人男一号上肢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研究[J]. 苏秀云,裴国献,李鉴轶,赵卫东,金丹,扈延龄.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02)
[5]股骨远端旋转力线中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 罗吉伟,金大地,黄美贤,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03)
[6]正常成人股骨远端后髁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 张华山,翁文杰,蒋青. 中华骨科杂志. 2006(04)
[7]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J]. 肖德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07)
[8]“虚拟中国人”(VCH)切片建模研究进展[J].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2(05)
[9]基于MRI、CT影像下膝关节及交叉韧带重建可视化的初步应用研究[J]. 胡岩君,余斌,苏秀云,金丹,余正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05)
[10]数字骨科学:一门骨科学新分支的萌生[J]. 裴国献,张元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07)
本文编号:3123328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股·{’}·远端图像的一维币建F19.3‘1llr
图6三维重建后股骨远端前面观iewofthethree一dimensionalreeonstruetionofthenormald重建后股骨远端侧面观显示解剖标志内上裸的内侧沟最凹解最突出点,点2内上盟的内侧沟最凹点,点3.4为外、
重建后股骨远端侧面观显示解剖标志内上裸的内侧沟最凹点上解最突出点,点2内上盟的内侧沟最凹点,点3.4为外、内2连线为外科骸上轴线;3、4连线为后散轴线。alviewofthethree一dimensionalreeonstruetionofthenormaldis215themedialsulcustheLateralePieon即larProminenee:Point215themedialsuleus:4arethefemoralPosterioreondylarsurfaces统计学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脊柱椎弓根定位数字化导航模板的设计[J]. 陆声,徐永清,李严兵,师继红,范泉水,郭海,石磊,成友华,张元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02)
[2]数字化技术设计腰椎椎弓根固定定位导航模板[J]. 张元智,李严兵,陆声,秦煜,金丹,黎健伟,陈炅昊,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02)
[3]数字骨科学概念与临床初步应用[J].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02)
[4]中国数字人男一号上肢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研究[J]. 苏秀云,裴国献,李鉴轶,赵卫东,金丹,扈延龄.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02)
[5]股骨远端旋转力线中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 罗吉伟,金大地,黄美贤,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03)
[6]正常成人股骨远端后髁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 张华山,翁文杰,蒋青. 中华骨科杂志. 2006(04)
[7]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J]. 肖德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07)
[8]“虚拟中国人”(VCH)切片建模研究进展[J].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2(05)
[9]基于MRI、CT影像下膝关节及交叉韧带重建可视化的初步应用研究[J]. 胡岩君,余斌,苏秀云,金丹,余正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05)
[10]数字骨科学:一门骨科学新分支的萌生[J]. 裴国献,张元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07)
本文编号:3123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312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