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7 18:04

  本文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新辅助化疗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状况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明确新辅助化疗前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等免疫组织化疗指标改变、癌灶血流及钙化情况与病理缓解状况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例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NAC前后病理检查结果,通过电话随访患者NAC后副作用、后续治疗、复发转移和生存状况。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肿瘤血流特点、NAC方案、NAC副作用、肿瘤Luminal分型与NAC后病理缓解状况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年龄、NAC方案、手术方式、术后治疗、肿瘤病理学特点、MP分级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等于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SF)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 结果:纳入研究的172例NAC乳腺癌患者中,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中可查得术前双侧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MP分级,肿瘤区域查见血流的50例中2例患者病理大部分缓解(MP4-5级)(4%),肿瘤区域未查见血流的33例中7例病理大部分缓解(21.21%),肿瘤区域无血流患者较有血流的患者NAC疗效较好(21.21%vs4%,P=0.026)。以pCR为观察指标时,肿瘤区域血流与患者NAC后pCR率呈负相关(P=0.029)。以蒽环类药物(A)和多西他赛(T)为主的化疗方案(包括TEC和ET)的pCR率为9.64%(8/83),使用以蒽环类药物(A)和环磷酰胺(C)为主的化疗方案(包括CEF、EC和CTF)的pCR率为0%(0/56),AT为主的NAC方案明显优于以AC为主的方案(9.64%vs0%,P=0.021),但以MP分级为疗效观察指标时,使用AT为主的NAC方案和以AC为主的方案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89)。Luminal分型中三阴性乳腺癌的pCR率和病理大部分缓解率(MP4-5)均显著高于其它类型乳腺癌(P=0.011和0.028)。白细胞降低明显使用rhG-CSF的62例患者中获得pCR的占9.7%(6/62),53例未使用rhG-CSF的患者中获得pCR者占5.7%(3/53)。虽然使用rhG-CSF患者的pCR率高于未使用者,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03)。经电话随访了13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2.1月(2.5个月至5.75年),至随访结束共9例患者死亡,7例患者术后发现乳腺癌复发或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数(P=0.024)显著影响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结论:肿瘤区域无血流患者NAC后更易获得病理缓解和pCR;蒽环类药物(A)和多西他赛(T)为主的NAC方案疗效优于蒽环类药物(A)和环磷酰胺(C)为主的NAC方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更易从NAC中获益;NAC方案与乳腺癌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与患者预后相关。
【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血流 腋窝淋巴结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7.9;R730.55
【目录】:
  • CATALOGE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3
  • 资料与方法13-16
  • 1. 研究对象13
  • 2. 方法13
  • 3. 化疗方案13-14
  • 4. 相关定义14
  • 5. 数据统计及分析14-16
  • 结果16-30
  • 1. 一般资料16-18
  • 2. 临床特点与疗效18-20
  • 3. 病理学特点与疗效20-25
  • 4. 随访结果及预后25-30
  • 讨论30-43
  • 1. NAC适用范围30-31
  • 2. NAC方案及疗程31-34
  • 3. NAC疗效预测因子34-37
  • 4. NAC疗效评价与预后37-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51
  • 致谢51-52
  • 附表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王浩;秦天洁;阮之平;马瑾璐;;PCNA和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22期

2 邱龙华;顾雅佳;;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MRI评价[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年04期

3 贺延莉;靳二虎;;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4期

4 符玉环;靳二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影像评价[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年02期

5 李金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3年06期

6 和钢;张乐鸣;;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及微转移检测[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年10期

7 汪源源;焦静;;改进型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检测乳腺肿瘤超声图像感兴趣区域[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6期

8 尹媛媛;王宏;穆学涛;;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3年06期

9 刘正人;王晓娇;李映良;李健;武彪;刘超;聊识君;;肌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年19期

10 王晓芳;陈海涛;杨丽春;;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洁;张晓鹏;曹];孙应实;唐磊;陆爱萍;欧阳涛;李金锋;;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的术前评价研究[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2 罗晓明;刘超宇;严仕力;张云;李孝红;;携载羟基喜树碱酸度敏感聚合物纤维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中册,墙报P1-P24)[C];2013年

3 Wu Yuan;Sun Wei-li;Feng Ji-feng;;Antiangiogenic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A];2013华东胸部肿瘤论坛暨第六届浙江省胸部肿瘤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董良;李海金;;乳腺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A];2013年第六届国家级分子靶点药物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浙江省肿瘤化疗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仁知;3.0T MRI评价与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何海飞;蛋白质指纹图谱在乳腺癌个体化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3 叶兆祥;中国部分地区乳腺癌筛查分析及各种筛查方法比较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4 黄伟;乳腺癌新辅助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5 陈灿铭;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王成刚;乳腺癌PET/CT区域血流灌注和代谢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颖嘉;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对乳腺癌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8 王佳;术中超声引导脑胶质瘤切除及其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9 胡喜钢;异种红细胞膜调控肿瘤微环境免疫状态抗S180肉瘤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李晓峰;基于超声图像的乳腺癌计算机辅助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宝云;动态增强磁共振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赵丽华;乳房肿块的超声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桑果;不同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对比及生物学因子在化疗前后变化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思奇;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5 孙阳阳;shRNA沉默EIF4E基因表达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闫梅;ERCC1、BRCA1、Ki-67的表达与乳腺癌CEF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7 李妍;乳腺癌Survivin、BCRP基因表达与新辅助化疗TE方案的疗效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8 孔丹;99mTc-MIBI显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应用及与临床法、B超法比较[D];南昌大学;2011年

9 赵丽;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10 王洋;乳腺癌DCE-MRI联合DWI与病理、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400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