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21:02

  本文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部分正常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 第一节正常椎动脉颅内段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椎动脉颅内段的走行和变异;探讨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之间的关系。 方法:观测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非脑卒中患者且头部或头颈VCTDSA检查未见病变者110例。在VR图像上观察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孤立椎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迂曲情况、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分别测量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及汇合前的管径。并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与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①110例检查者中,孤立性椎动脉占1.82%(2/110);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7.27%(19/110)。椎动脉无迂曲占50%(55/110),3个及3个以上迂曲仅占0.91%(1/110);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管径平均为(3.74±0.91)mm,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管径平均为(3.30±0.90)mm。②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29例(其中8例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占26.36%,其中双侧同时开放占18.18%(20/110),仅左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55%(5/110),仅右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占3.64%(4/110)。③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44,P=0.000)。 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可引起后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VCTDSA能清楚显示椎动脉颅内段的解剖和变异,管腔及血管长度值可以为提供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第二节正常基底动脉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基底动脉走行和变异,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 方法:观测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非脑卒中患者且头部或头颈VCTDSA检查未见病变者110例。在VR图像上观察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基底动脉有无迂曲、是否存在窗型变异。在VR图像上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并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与基底动脉迂曲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①110例检查者中,椎动脉发育正常占82.73%(89/110),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7.27%(19/110);基底动脉无迂曲占77.3%(85/110),有迂曲占22.73%(25/110);基底动脉窗型变异占2.73%(3/110)。②基底动脉平均长度为(28.25±3.88)mm,平均管径为(3.86±0.54)mm。③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0.52,P=0.000)。 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可引起基底动脉迂曲。VCTDSA能清楚显示基底动脉的解剖和变异,管腔及血管长度值可以为提供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第二部分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及相关症状研究 目的: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且表现为头晕或眩晕症状患者的椎基底动脉颅内段血管形态改变进行研究,并对引起头晕或眩晕可能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VCTDSA对后循环缺血引起头晕或眩晕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后循环缺血提供相应的影像学依据。 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表现为头晕或眩晕症状患者,共218例纳入PCI组,并从我院同期行VCTDSA检查的其他患者但无前后循环缺血的任何症状及体征共110名检查者作为对照组。在VR图上分别观察两组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孤立椎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迂曲情况和管腔粗细均匀情况及狭窄闭塞情况、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在VR图上分别测量两组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及汇合前管径、基底动脉长度和管径、迂曲血管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进行迂曲评级。并分别统计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的数量。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对两组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①对照组110例检查者中,孤立性椎动脉占1.82%(2/110);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7.27%(19/110)。椎动脉无迂曲占50.00%(55/110),3个及3个以上迂曲仅占0.91%(1/110);左侧椎动脉迂曲评级Ⅰ级占66.4%(73/110),Ⅲ级及Ⅲ级以上仅占3.64%(4/110),右侧椎动脉迂曲评级Ⅰ级占60.00%(66/110),Ⅲ级及Ⅲ级以上仅占6.36%(7/110)。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管径平均为(3.74±0.91)mm,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管径平均为(3.30±0.90)mm。PCI组218例检查者中,孤立性椎动脉占10.55%(23/218);椎动脉发育不良占49.08%(107/218);椎动脉无迂曲占6.42%(14/218),,3个及3个以上迂曲占79.36%(173/218);左侧椎动脉迂曲评级Ⅰ级占18.81%(41/218),Ⅲ级及Ⅲ级以上占72.94%(159/218),右侧椎动脉迂曲评级Ⅰ级占20.64%(45/218),Ⅲ级及Ⅲ级以上占74.77%(163/218)。②对照组110例检查者中,基底动脉无迂曲占77.27%(85/110),有迂曲占22.73%(25/110),迂曲评级Ⅰ级占77.27%(85/110),Ⅲ级及Ⅲ级以上仅占0.91%(1/110);基底动脉长度平均为(28.25±3.88)mm,平均管径为(3.86±0.54)mm。PCI组218例检查者中,平均管径为(3.78±0.72)mm;基底动脉无迂曲占48.62%(106/218),有迂曲占51.38%(112/218),迂曲评级Ⅰ级占48.62%(106/218),Ⅲ级及Ⅲ级以上占18.81%(41/218);基底动脉长度平均为(29.76±4.31)mm。③对照组110例检查者中,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占92.73%(102/110),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7.27%(8/110);PCI组218例检查者中,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占71.10%(155/218),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占28.90%(63/218)。④对照组与PCI组在孤立椎动脉、双侧椎动脉发育情况、双侧椎动脉迂曲数量及迂曲程度、基底动脉长度、基底动脉是否存在迂曲及迂曲程度、椎动脉管腔粗细不均、狭窄闭塞以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均有显著差异。⑤对与后循环缺血有关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椎动脉发育情况、椎基底动脉粗细均匀情况、椎动脉迂曲程度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是后循环缺血表现为头晕或眩晕症状的危险因素,其中椎动脉迂曲是最危险的因素(B=5.07,Sig=0.000),其次是椎基底动脉粗细均匀情况(B=2.73,Sig=0.000)及椎动脉发育不良(B=1.63,Sig=0.000)。 结论:①孤立椎动脉、双侧椎动脉发育情况、双侧椎动脉迂曲数量及迂曲程度、基底动脉长度、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椎动脉管腔粗细不均以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能与后循环缺血的头晕或眩晕症状有关,其中椎动脉迂曲最高。②VCTDSA能清楚显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能很好的显示后循环缺血的头晕或眩晕患者血管结构的异常,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椎动脉 解剖 容积 CT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基底动脉 解剖 容积 CT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后循环缺血 头晕 眩晕 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6.1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6-7
  • 摘要7-12
  • ABSTRACT12-19
  • 前言19-22
  • 参考文献20-22
  • 第一部分 正常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22-42
  • 第一节 正常椎动脉颅内段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22-34
  • 1 资料与方法22-24
  • 2 结果24-26
  • 3 讨论26-28
  • 4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1
  • 附图及说明31-34
  • 第二节 正常基底动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34-42
  • 1 资料与方法34-35
  • 2 结果35-36
  • 3 讨论36-37
  • 4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0
  • 附图及说明40-42
  • 第二部分 后循环缺血影像学及相关症状研究42-63
  • 1 资料与方法42-44
  • 2 结果44-49
  • 3 讨论49-55
  • 4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图及说明60-63
  • 文献综述63-71
  • 参考文献69-71
  • 致谢71-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7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启振;吕恩民;刘光震;于晓琳;;数字影像的质量控制和保证[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席刚明;岳炫烨;叶飞;胡发云;鲍玉华;庄凤娟;聂森;;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吕发金;吕富荣;肖智博;张志伟;尤云峰;万兵;;小剂量团注法测试脑血管VCTDSA扫描延迟时间优化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柴滨;王拥军;;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与中枢性眩晕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8期

5 吕凡,黄魏宁;血管性眩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6 张道培;张淑玲;张洪涛;付胜奇;嵇朋;;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7 韩新利;邵义泽;王会民;;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J];辽宁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8 叶莹莹;张伟国;陈蓉;陈金华;李雪;;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及与DSA诊断的比较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2期

9 何杰;刘怀军;黄勃源;池琛;;Willis环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成像的形态、解剖变异及脑底动脉直径测量[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席刚明;岳炫烨;叶飞;张迎春;张琼;聂森;;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J];微循环学杂志;200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1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401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