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标记共培养实验模型的构建及其在DNA辐射损伤旁效应检测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荧光标记共培养实验模型的构建及其在DNA辐射损伤旁效应检测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建立研究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旁效应DNA损伤的新的实验模型,探究γ射线及低剂量的α粒子辐射产生的旁效应DNA双链断裂(DSBs)和修复的效应特征。 方法: 构建定位于在细胞胞浆中的带有表达红色荧光蛋白标签的pDsRed1-N1-Hspc300重组质粒,将质粒转染到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FS)中,筛选出稳定表达的HFS-RFP-Hspc300细胞系。将其中一种细胞进行电离辐射(γ射线和低剂量的α粒子),另一种细胞作为辐射旁效应细胞,把两种细胞混合培养,在不同的时间点收集细胞,利用免疫荧光共聚焦反应,观察镜下辐照细胞和旁效应细胞的细胞核内γH2AX的foci个数,从而探究细胞辐射旁效应的DNA损伤和修复情况(主要是DNA的双链断裂损伤情况(DSBs))。 结果: 1.建立了HFS-RFP-Hspc300细胞和HFS细胞共培养的细胞DNA损伤辐射旁效应研究实验模型。 2.2Gy60Coγ射线照射细胞混合后,直接受照射的HFS细胞与旁效应细胞HFS-RFP细胞γH2AX的数目变化情况相似,均在照射后30min出现最大值,随后慢慢降低,照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不同低剂量的α粒子照射,直接受照细胞HFS-RFP和旁效应细胞HFS中的γH2AX簇集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似,均在照后1h达到高峰,并且24h时还是和0h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辐照细胞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在30min、2h、4h,不同剂量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1h和8h时间点出现两个γH2AX foci峰值。 结论: 1.成功构建了电离辐射细胞DNA损伤旁效应研究模型。 2.γ射线照射能引起细胞的旁效应,其效应与辐照细胞相同,并慢慢的修复。 3.低剂量的α粒子照射能诱导旁效应DSB损伤与修复的变化,并且其变化趋势与相似直接照射的细胞相似,都能产生二次DSB损伤。
【关键词】:α粒子辐射 γ射线 旁效应 激光共聚焦 DNA损伤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818
【目录】: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5-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前言11-15
- 第一部分 辐射旁效应DNA损伤模型的构建15-25
- 1 材料15-18
- 1.1 实验细胞15
- 1.2 质粒与菌株15-16
- 1.3 主要试剂16-17
- 1.4 主要仪器17-18
- 2 方法18-24
- 2.1 细胞培养18
- 2.2 质粒构建18-22
- 2.3 稳转细胞系 HFS-RFP 的构建22-23
- 2.4 辐射旁效应模型的构建23-24
- 3 结果24-25
- 3.1 稳转细胞系 HFS-RFP 的鉴定24
- 3.2 细胞共培养辐射旁效应细胞模型的构建24-25
- 第二部分 γ射线诱导的细胞辐射旁效应25-33
- 1 材料25-26
- 1.1 实验细胞25-26
- 1.2 实验试剂26
- 1.3 主要仪器26
- 2 方法26-27
- 2.1 细胞培养26
- 2.2 细胞照射26-27
- 2.3 免疫荧光反应27
- 2.4 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和结果分析27
- 2.5 统计方法27
- 3 结果27-33
- 3.1 免疫荧光图片27-29
- 3.2 细胞在不同时间点 γH2AX 的 foci 量29-33
- 第三部分 α粒子照射诱导的细胞旁效应33-40
- 1 材料33
- 1.1 实验细胞33
- 1.2 实验试剂33
- 1.3 实验器材33
- 2 方法33-35
- 2.1 细胞培养33-34
- 2.2 细胞照射34
- 2.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34
- 2.4 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和结果分析34-35
- 2.5 统计方法35
- 3 结果35-40
- 3.1 低剂量α粒子诱发 DNA 双链断裂(DSB)旁效应35-40
- 讨论40-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1
- 综述51-65
- 参考文献57-65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65-66
- 致谢6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梁;肖乐乐;赵晓红;冯艺;唐文强;关欣;;北京早园竹叶有机提取物对细胞DNA断裂损伤的保护与修复作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2期
2 段小丽;汪翠萍;王贝贝;黄楠;张金良;;多环芳烃暴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3期
3 梁春梅;操基玉;王勇;冯哲伟;汪磊;;油烟中细颗粒物致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10期
4 蒋磊;王静;王艳;李韶山;江月玲;;紫外辐射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的彗星检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坤英;李卫国;赵艳红;赵俊伟;;重金属铬对黑斑蛙胚胎和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血细胞DNA损伤效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李瑞清;富昊伟;崔海瑞;张华丽;舒庆尧;;水稻DNA损伤修复同源基因纯合突变系的鉴定[J];核农学报;2012年03期
7 姜薇;赵晓红;米生权;李爽;王健;贺旭;;番茄红素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致人肺成纤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年06期
8 徐海娟;王新明;;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测试广州市颗粒物有机组份遗传毒性[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8期
9 黄洁;徐文清;沈秀;刘强;;石花多糖对辐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8年01期
10 卜元卿;骆永明;滕应;李振高;;铜暴露下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活体基因的损伤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坤;齐浩;任兆玉;陈文芳;刘颖;艾霞;;UV诱导的细胞DNA损伤检测[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芳;磁场对不同细胞的生物效应与磁场增强抗癌药物杀伤不同肿瘤细胞的机制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强;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评价及ANTP-Smac N7融合肽的肿瘤细胞辐射增敏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张遵真;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HOGG1低表达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金言;雷公藤氯内酯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徐海娟;广州大气颗粒物不同组分遗传毒性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徐进;乙酸铅诱导PC 12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徐进;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大动态范围图像采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坤;紫外线诱导的细胞DNA损伤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胡迎芬;冬枣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抑瘤活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10 陈浙泊;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俊;基于LCoS的HDR实时图像获取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朱良销;高动态范围成像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陆慧贤;水环境镉对缢蛏毒理学效应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4 王文娟;硒对MMC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5 屈颖;中波段紫外线诱导细胞DNA损伤及损伤修复中钙信号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刘淼;UV介导的细胞DNA损伤及损伤后修复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淑瑞;磁场结合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生物效应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姜薇;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肺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波;GSM 1800 MHz射频电磁场对小鼠胚胎干细胞DNA损伤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蒋磊;UV-B诱导植物DNA损伤和紫外吸收化合物形成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荧光标记共培养实验模型的构建及其在DNA辐射损伤旁效应检测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0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43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