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双能CTA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3 11:02
本文关键词:下肢动脉双能CTA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1)通过对得到的下肢动脉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自动去骨后的图像进行比较,残留骨手动去除,记录各自去骨时间及对各节段血管的侵蚀度,判定斑块去除前后对血管狭窄度测量的影响,研究双能CT下肢动脉成像去骨去钙化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2)结合各种后处理方法得到的DECTA图像与DSA相比较,探讨双能CTA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分别利用双能自动去骨方法与传统自动去骨方法得到双能去骨后及传统自动去骨后的MIP图像并与DSA图像比较,记录各自去骨时间,研究下肢双能CTA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3)遵循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原则,在双能CTA下肢动脉检查中,根据患者BMI值变换mAs值,探讨降低mAs值能否达到既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目的。 材料与方法: (1)对43例疑患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的86条下肢进行双能CT下肢动脉检查,扫描范围从肾以下腹主动脉至足底,将轴位原始图像传到西门子专用工作站(syngo2008C)上,采用三维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得到双能自动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自动去骨后的图像,残留骨质手动去除,分别记录各自去骨时间及对各节段血管的侵蚀度。判定斑块去除前及后对血管狭窄度测量的影响。 (2)对36例疑患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的72条下肢进行了了下肢双能CTA检查,并两周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行双侧下肢检查者16例和行单侧检查者20例,共52条下肢)。DECTA与DSA检查结果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1、CTA数据采用双能自动去骨方法进行处理并与DSA结果比较,所有比较皆结合原始轴位未去骨图像及通过其他后处理方法得到的未去骨图像;2、CTA数据分别利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中3D及双能量分析软件进行下肢血管去骨的MIP图像处理,,得到图像平均处理时间,两种处理方法去骨后残留骨质的去除时间包括在内。所有资料皆仅用MIP图像进行评价。两种比较方法中,每侧下肢血管皆被分成7个节段与DSA比较,并以DSA为金标准分析DECTA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准确性。 (3)对60例疑患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进行了了下肢双能CTA检查,所有患者按照BMI相近原则分为两组,A组患者30例,皆不考虑身高、体重等因素,一律按照厂家提供的原始扫描数据进行扫描(管电压140kV、管电流47mAs及管电压80kV、管电流199mAs双球管双能量扫描),B组30例患者,依据BMI不同适当降低球管的mAs值进行扫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选定的腹主动脉、一侧髂动脉及一侧股动脉处的噪声指数值并评价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记录其得分值,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每名患者的CTDIvol值。 结果: (1)43例患者皆顺利完成DECTA检查,所得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残留骨质仅在未去除钙化斑块图像上可以观察到,双能自动去骨时间(1.86±0.28min)低于传统自动去骨时间(2.00±0.24min, P0.01,t=-4.382);共对822节段血管进行了分析,血管侵蚀率前者低于后者,且最常发生于小腿部血管(X2=13.13,P0.01)。 (2)第一部分总共对364个血管节段进行了分析,CTA与DS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值为0.948,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64%、95.80%、97.53%,。第二部分总共对363个血管节段进行了分析,与金标准DSA比较,双能自动去骨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基本达到了90%以上,但传统自动去骨方法以上各值皆明显下降;两种重建方法对下肢动脉(小腿及大腿)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1%及93.4%,83.3%及68.8%,92.2%及86.1%;对小腿部动脉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2%及91.9%,77.5%及59.0%,88.9%及81.6%。 (3) A、B两组患者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分别为96.7%及93.3%,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33±0.461及3.733±0.583,P㧐0.05,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腹主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处的噪声指数分别为18.183±3.058(腹主动脉)、14.633±3.212(髂动脉)、13.907±3.037(股动脉)及22.713±3.566(腹主动脉)、18.863±3.801(髂动脉)、18±3.757(股动脉),P㩳0.01,B组皆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BMI值分别为22.14±2.61及22.33±2.61,P㧐0.05,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CTDIvol值分别为8.461±0.332及4.823±1.197,P㩳0.01,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A组,降低约40%。 结论: (1)双能CTA明显优于传统多排螺旋CTA,双能去骨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腿部血管的显示率,自动去斑块功能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2)双能CTA能够大范围、较准确的显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结合各种后处理方法所得CTA图像,与金标准DSA比较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双能CTA重建所得MIP图像在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有非常好的一致性,特别是在小腿部血管,较之传统自动去骨方法得到的MIP图像更加可靠。双能下肢CTA是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准确性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3)在双能CTA下肢动脉检查中,根据患者体重指数的不同采用不同的mAs值,即采用个性化扫描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了对患者的辐射损害,建议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关键词】:下肢动脉 双能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最大密度投影 体重指数 噪声 X线剂量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6.2
【目录】:
- 英文缩写一览表4-5
- 英文摘要5-9
- 中文摘要9-12
- 前言12-15
- 参考文献13-15
- 第一部分 下肢双能 CTA 去骨去钙化功能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15-30
- 材料与方法15-18
- 结果18-22
- 讨论22-29
- 结论29-30
- 第二部分 与 DSA 比较探讨下肢双能 CTA 的准确性30-48
- 材料与方法30-32
- 结果32-40
- 讨论40-47
- 结论47-48
- 第三部分 降低 mAs 方法对下肢双能 CTA 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的探讨48-56
- 材料与方法48-52
- 结果52
- 讨论52-55
- 结论55-56
- 全文总结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2
- 文献综述 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现状及研究进展62-71
- 参考文献67-71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滕皋军;刘斌;吴e
本文编号:474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47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