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人类唾液腺组织片新型培养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07-25 21:04

  本文关键词:人类唾液腺组织片新型培养模型的建立


  更多相关文章: 人类唾液腺 组织片培养 新型模型 三维培养


【摘要】:目的:在人类唾液腺体的研究进程中,如何在完全体外环境下维持唾液腺体细胞的三维(3D)形态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型的人类唾液腺组织培养模型和并维持组织片在体外环境下的生理功能,蛋白和基因表达。通过该模型的建立,使唾液腺组织片能够在体外环境下保留组织内环境及细胞的多样性,使我们有机会将该模型运用于唾液腺相关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中,从而探讨人类唾液腺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方法:总共选取6个人类唾液腺体标本,供者年龄在34至75岁之间。将唾液腺组织片切至35~50岬厚度后进行培养。我们共使用了7种方法来对组织片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估。首先,在不同培养时间点上,通过细胞生存/死亡染色、细胞增殖染色及细胞凋亡染色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增殖能力和凋亡率,从而评估细胞生理性能。所有结果都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协助完成。功能评估方面,定量检测仪淀粉酶活性以及钙离子释放活力从而评估培养过程中腺泡细胞的分泌功能。最后通过免疫荧光(IF)染色和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q PCR)分别检测人类唾液腺组织片中各项蛋白和基因表达。IF染色检测的蛋白为Na+-K+-2C1-钠钾氯共转运蛋白(NKCC1)、水通道蛋白5(AQP5)、角蛋白5(CK5)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qPCR使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管家基因)作为内参基因,NKCC1、AQP5、CK5和钙黏蛋白为目地基因。我们总共观察培养过程中的4个时间点,分别为0、3、7和14天,并对每个时间点的组织标本做以上7种检测。结果:在本研究建立的培养系统中,人类腺体组织片能够成功的在体外进行培养。人类唾液腺组织经过14天的培养后,存活率虽然从第0天的70%下降至第14天的40%,但仍可证明唾液腺细胞得以留存超过两周。细胞增殖率维持在6%至17%之间,甚至在培养的中后期出现了上升趋势,可证明细胞及组织片的增殖能力同样得以存留。淀粉酶活性定量检测表明在14天的培养过程里,组织片中功能细胞(腺泡细胞)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分泌功能。钙离子释放检测的阳性结果同样证明组织片仍具备唾液腺体生理功能。我们能够通过IF及q PCR检测到腺泡细胞,导管细胞,肌上皮细胞的蛋白和基因标志物的表达,说明腺泡细胞,导管细胞和肌上皮细胞都成功的存活于本研究所建立的3D组织片培养模型中。结论:通过持续14天的观察和评估,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培养系统可成功的培养人类SG组织片,所培养的腺体组织可以保持重要的生理功能。通过本实验建立的培养模型,使我们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受到放射线辐射后的唾液腺组织的损伤病程,并为探究更有效治疗唾液腺损伤的方法提供研究模型。
【关键词】:人类唾液腺 组织片培养 新型模型 三维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R730.55
【目录】:
  • 个人简历4-7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4
  • 实验一:人类唾液腺体组织片培养模型的建立14-21
  • 1、材料与方法14-17
  • 2、结果17-19
  • 3、讨论19-21
  • 实验二:在人类SG组织片培养的模型中组织片的形态学变化21-31
  • 1、材料与方法21-26
  • 2、结果26-28
  • 3、讨论28-31
  • 实验三:人类SG在组织片培养模型中的功能以及其相关表达的改变31-46
  • 1、材料与方法31-40
  • 2、结果40-44
  • 3、讨论44-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2
  • 附录 英文缩略语表52-54
  • 文献综述54-77
  • 综述参考文献65-77
  • 致谢77-7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玲玲;;一个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模型流动对血管生物学的影响[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6年02期

2 林菊丽;王彪;黄祖根;吴正思;鲁开化;庄福连;;体外血管生成三维培养模型的构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樊落;席淑华;;护士分层级能力培养模型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1年10期

4 刘茵,陈京红,宫泽辉;一种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年04期

5 于学军,何作云,王晓燕,高凌云,牟娇,杨生平,董琼兰;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双层联合培养模型的改进[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卢红艳;常立文;汪鸿;李文斌;刘春梅;;早产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10期

7 韩军涛,陈璧,汤朝武;纤维蛋白凝胶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J];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02期

8 黎胜苗;罗春芬;卢兰琴;朱敏;於林军;刘昭蓉;苏宝利;;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模型的建立[J];医学研究杂志;2013年05期

9 彭抿;彭清华;李建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体外高压培养模型的建立[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陈威中;吴满平;;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及鉴定[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爱国;夏涛;袁晶;陈学敏;Andreas K.Nuessler;;三种细胞培养模型的质量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闫征斌;田卫东;刘磊;陈希哲;李志勇;;一种新的牙胚体内培养模型的构建[A];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刘青;邓漪平;;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内皮——平滑肌体外联合培养模型[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4 魏国峰;李向东;张维疆;曲鹏;;体外构建胚胎干细胞生长分化的三维培养模型[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贾赤宇;杨银辉;Margqaret H.A.;Cherry G.W.;;间歇性红外线加热对人成纤维细胞三维立体培养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唐璐;裴月红;张楠;邓敏;樊东升;张俊;;反应性活性氧在星型胶质细胞与运动神经元细胞共培养模型中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红叶;王飞;;HPV体内外培养模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宇琴;用于肿瘤个体化医疗的3D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及特点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2 苏心韵;人类唾液腺组织片新型培养模型的建立[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周树克;微生物连续培养模型的定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刘婧;微生物连续培养模型的定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5 董秀文;大学生网络信息辨析力培养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范梓晰;构建牛角膜基质细胞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魏会妙;大鼠多器官原代细胞共培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8 靳荷;构建TGF β1介导的角膜基质ECM纤维化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孙艳;具无限时滞微生物连续培养模型的定性分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10 吴正思;Ang1、Ang2和Tie2在血管内皮细胞和体外三维培养血管样结构中的表达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73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573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f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