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3D-VISTA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12:04

  本文关键词:3D-VISTA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颅内动脉 狭窄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狭窄 病因诊断 斑块易损性


【摘要】:第一部分颅内动脉狭窄的3D-VISTA与DSA、3D-TOF MRA的对比研究研究目的以DSA为金标准,结合3D-TOF MRA,探讨3D-VISTA桔术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以下入选标准的患者69例,入选标准:(1)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2)经DSA、CTA或MRA证实颅内大动脉(MCA和/或V-BA颅内段)出现狭窄或闭塞。将研究对象分为MCA组和V-BA组。所有患者检查均得到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主要设备、扫描序列及参数3D-VISTA检查: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16通道标准头部正交线圈进行扫描。扫描时嘱患者保持头部静止。所有患者先进行3D-TOF MRA扫描,以取得颅内动脉大体影像,在3D-TOF MRA的基础上进行平行于目标血管的冠状位扫描,层厚为1.2mm。随后基于该冠状位图像,进行垂直于目标血管的轴位扫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扫描角度,可对目标血管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扫描成像。扫描序列及参数如下:(1)3D-TOF MRA, TR/TE 20 ms/3.5 ms, FOV 140mm×140mm,层厚1.4mm;(2)T1WI SPAIR VISTA, TR/TE 350 ms/18 ms, FOV130mm×130mm,层厚1.2mm,回波链长度25,矩阵256×256;(3)T2WI VISTA, TR/TE 2000 ms/135 ms, FOV130mmx 130mm,层厚1.2mm,回波链长度25,矩阵256×256。T1WI增强采用冠状位与轴位扫描,静脉注射10% Gd-DTPA,剂量取0.2ml/kg体重,注射后用50ml等溶剂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再开始扫描。DSA检查:使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插管。置动脉鞘后立即行全身肝素化,先用猪尾巴导管行主动脉弓及弓上大血管造影检查,然后用5F单弯造影管行锁骨下动脉造影、颈总动脉造影,根据情况进一步行颈内动脉造影及椎动脉造影,进管过程均在透视下进行。造影结束后中和肝素,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15分钟,再加压包扎。3,3D-VISTA图像质量分析根据图像信噪比、管壁、管腔轮廓及管壁结构的显示情况将3D-VISTA图像质量分为4个等级,由2名从事MRI诊断工作5年以上的影像学专家对3D-VISTA图像进行盲法阅片,独立评估,图像质量分级盈级的病例予以排除。4、图像数据处理及测量DSA、3D-VISTA及3D-TOF MRA对颅内动脉狭窄率的测量均参考Samusle标准。狭窄率(%)=(1-Ds/Dn)×100%将3D-VISTA图像及3D-TOF MRA重建图像放大至2.5倍,再用电子尺测量,精确度0.1mm。每处狭窄测量3次,取平均值计算3D-VISTA及3D-TOF MRA检查的血管狭窄率。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分析DSA.3D-VISTA以及3D-TOF MR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相关性,计算r值;(2)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VISTA、3D-TOF MRA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计算Kappa值;(3)以DSA为标准,评价3D-VISTA的诊断效能,分别计算MCA组/V-BA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4个分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Youden指数等指标。结果1、共47支MCA及22支V-BA的3D-VISTA图像质量满足测量要求。2、3D-VISTA、3D-TOF MRA与DSA在诊断MCA/V-BA的狭窄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VISTA与DSA测量MCA狭窄率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93,测量V-BA狭窄率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90。3D-TOF MRA与DSA测量MCA狭窄率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72,测量V-BA狭窄率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67。3、以DSA为金标准,3D-VISTA诊断MCA狭窄的Kappa值为0.87,诊断V-BA狭窄的Kapp值为0.90;3D-TOF MRA诊断MCA狭窄的Kappa值为0.52,诊断V-BA狭窄的Kappa值为0.51。4、MCA组,3D-VISTA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100%、100%、97.7%、97.9%;3D-VISTA诊断中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0%、63.6%、100%、91.5%;3D-VISTA诊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9%、100%、100%、87%、93.6%;3D-VISTA诊断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100%、100%、100%、100%。对于MCA轻、中、重度狭窄、闭塞,Youden指数分别为80%、90%、88.9%、100%。V-BA组,3D-VISTA诊断中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100%、100%、94.4%、95.5%;3D-VISTA诊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85.7%、93.8%、100%、95.5%:3D-VISTA诊断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100%、100%、100%、100%。对于V-BA中、重度狭窄、闭塞,Youden旨数分别为80%、85.7%、100%。结论1、3D-VISTA技术可以清楚的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段,准确评估颅内动脉的狭窄程度;2、3D-VISTA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上与DSA相比有良好的一致性及相关性,诊断的准确性可与金标准相媲美;3、3D-VISTA技术对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效能优于轻、中度狭窄;4、3D-VISTA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常规筛查手段。第二部分 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疾病3D-VISTA管壁成像特点的初步探究研究目的采用3D-VISTA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段进行管壁成像,旨在通过观察病变管壁信号、形态及病变周围情况,区分造成管腔狭窄的原因,同时判断斑块易损性。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以下入选标准的患者47例,入选标准:(1)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2)经DSA、CTA或MRA证实MCA出现狭窄或闭塞。将研究对象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将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进一步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将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进一步分为烟雾病组和颅内血管炎组。所有患者检查均得到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主要设备、扫描序列及参数仪器设备、3D-VISTA扫描及序列参数同第一部分。3、图像质量及定性分析3.1图像质量分析图像质量分析同第一部分。3.2图像定性分析T1WI、T2WI、T1WI(+C)信号均以邻近脑实质作为参照系,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在各序列的信号、斑块形态、位置,分析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管壁形态、T1WI(+C)信号强度及病变血管周围侧枝形成情况。结果1、41例患者(47支MCA)的3D-VISTA图像质量满足测量要求,年龄25-76岁,平均50±10岁,其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高血压患者19例,高血脂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16例,吸烟患者16例,总胆固醇(T)4.16±1.08mmol/L,甘油三脂(TG) 1.63±1.4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1.17±0.2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2.58±0.96mmol/L。2、动脉粥样硬化组35例,其中症状组24例,无症状组11例;非动脉粥样硬化组6例,其中烟雾病组4例,颅内血管炎组2例。3、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组:出现斑块20支,其中偏心性斑块17支,环形斑块3支;无斑块2支;闭塞3支。T1WI等信号17支,高信号3支。T2WI低信号6支,等信号9支,稍高信号2支,高信号3支。T2WI上斑块表面出现高信号11支,其中5支高信号连续性无中断,6支高信号连续性中断。1支无强化,1支轻度强化,3支中度强化,12支明显强化,3支未行增强扫描。17支偏心性斑块位于前壁7支,后壁3支,上壁6支,下壁1支。4、动脉粥样硬化无症状组:出现斑块10支,全部为偏心性斑块;无斑块1支;闭塞2支。T1WI等信号8支,高信号2支。T2wI低信号3支,等信号6支,高信号1支。T2WI上斑块表面出现高信号5支,其中4支高信号连续性无中断,1支高信号连续性中断。1支无强化,2支轻度强化,1支中度强化,3支明显强化,3支未行增强扫描。10支偏心性斑块位于前壁4支,后壁0支,上壁3支,下壁3支。5、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烟雾病组4例,其中3例累及双侧MCA,3D-VISTA表现为一侧MCA闭塞并周围多发侧枝血管建立,另一侧MCA狭窄。狭窄侧的MCA管壁呈向心性缩窄,管壁增厚不明显,其内未见偏心性或环形斑块形成,增强扫描无强化;颅内血管炎组2例,管壁明显向心性增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1例,增强扫描管壁弥漫强化;另1例血管炎非活动期患者仅表现为管壁的向心性增厚,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1、3D-VISTA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MCA管壁形态、斑块形态、信号、位置以及特征;2、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较低,组间差异不显著;3、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纤维帽完整性以及斑块强化在组间有显著差异,故可用作负荷指标,评价斑块的易损性;4、斑块的位置分布与临床症状关系密切,上壁及前壁的斑块多提示短期症状的出现;5、3D-VISTA技术能够区分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能够对造成管壁狭窄的病因进行鉴别。
【关键词】:颅内动脉 狭窄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狭窄 病因诊断 斑块易损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R445.2
【目录】:
  • 摘要3-9
  • ABSTRACT9-18
  • 前言18-27
  • 参考文献23-27
  •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狭窄的3D-VISTA与DSA、3D-TOF MRA的对比研究27-43
  • 1. 材料与方法28-31
  • 2. 结果31-37
  • 3. 讨论37-40
  • 4. 结论40
  •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40
  • 参考文献40-43
  • 第二部分 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疾病3D-VISTA管壁成像特点的初步探究43-70
  • 1. 材料与方法43-45
  • 2. 结果45-53
  • 3. 讨论53-63
  • 4. 结论63
  • 5. 不足与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70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7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71-72
  • 致谢72-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中荣;;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我们知道多少[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12期

2 陆云南;刘春风;;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15期

3 赵继明,董泗芹,赵虹;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年20期

4 马荣耀,石军锋,王天才,杨玉坤,朱新臣,王相阁,秦鸥,张红芳;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17例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05年23期

5 缪中荣;支架置入适合所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吗[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4期

6 是明启;王玉洲;常海;;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3期

7 杜利勇;华扬;;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6年04期

8 樊新颖;徐格林;刘新峰;;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9期

9 陈康宁;;颅内动脉狭窄及治疗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06年03期

10 李英毅;杜远生;胡鹏飞;李晓强;王云涛;张志宏;;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11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林震旦;陆川;陈茂华;巴华君;林建虎;陈献东;蔡建勇;何学雄;;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俞欢;李勇;;老年人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亚杰;刘振华;高筱雅;谢惠芳;魏继鹏;吴多斌;;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初步经验[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刘新峰;樊新颖;张仁良;殷勤;徐格林;;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韩巨;;复杂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策略[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6 陈康宁;;颅内动脉狭窄及治疗进展[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胥海燕;徐丽君;严梅秀;娄秋英;;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胜平;白小欣;李铁林;李贵福;张迎光;蔡业峰;朱吉祥;朱文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9 黄胜平;白小欣;李铁林;李贵福;张迎光;蔡业峰;朱吉祥;朱文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魏爱宣;王雪梅;缪中荣;;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警惕颅内动脉狭窄 规避卒中复发风险[N];科技日报;2012年

2 郭海波;中心医院神经介入治疗取得新突破[N];朝阳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小飞;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徐文苑;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2年

3 白小欣;影像学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石强;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及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5 侯卫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6 朱双根;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模式的危险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牛昱光;症状性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危险因素与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聪敏;无症状性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筛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毛向雷;颅内动脉狭窄与脑微出血的相关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3 陈志宁;血脂相关风险与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及与中医证候关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高洪霞;24小时动态脉压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吴靖雯;3D-VISTA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永强;代谢综合征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7 周高枫;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的初步临床观察[D];暨南大学;2007年

8 于丰萁;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9 胥海燕;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10 余科;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81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581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d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