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预警颅内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3:11

  本文关键词:3.0T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预警颅内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渗出性 颅内动脉瘤 核磁共振 全脑血管造影


【摘要】:第一部分:动态增强高分辨率磁共振量化的动脉瘤壁渗出性在预警颅内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临床应用背景和目的:临床上寻求个体化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客观指标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几年,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量化的的渗出性模型开始被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然而尚缺乏有关动脉瘤壁渗出性在预警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动脉瘤壁渗出性跟已经公认的临床/影像学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继而研究动脉瘤壁渗出性在预测动脉瘤破裂中的作用。方法: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获取后,3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DCE-MRI检查。动脉瘤壁渗出性指标值被计算出并与已经公认的影像学指标(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壁增强、动脉瘤位置、多发、子瘤等)以及病人临床指标(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作对比。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我们将先前计算的在随访过程中破裂和未破裂患者中进行对比,并对存活的患者进行间隔6个月的DCE-MRI随访。结果:3个患者因为图像被海绵窦信号污染而排除在分析之外。剩余的29例患者(53.9±13.5岁,16 to 74岁,22个女性)DCE-MRI结果显示,动脉瘤壁渗出性比正常血管壁高(0.0428±0.0380min-1 vs 0.0033±0.0017min-1,P0.001)。除此之外,与动脉瘤大小微弱相关(R2=0.24,P0.01)。动脉瘤壁渗出性与瘤壁增强之间的关系方面,动脉瘤壁增强的患者(n=19)渗出性高于动脉瘤未增强患者(n=10)(P=0.036)。对于9例保守治疗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了破裂出血并且死亡。2例破裂患者之前的渗出性数值高于7例未破裂患者(P0.01)。4例患者DCE-MRI随访结果显示,1例患者出现了渗出性的增高,另外3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dce-mri在量化颅内动脉瘤壁渗出性方面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研究发现动脉瘤壁的渗出性要高于正常血管壁。颅内动脉瘤渗出性与动脉瘤大小微弱相关,并且在有瘤壁增强的动脉瘤中数值更高。此外,渗出性高的未破裂动脉瘤在随访期间更容易发生出血,可能是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指标。第二部分:黑血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颅内囊性未破裂动脉瘤壁成像中的应用背景和目的:黑血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瘤壁成像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动脉瘤壁增强已经成为描述动脉瘤壁炎症的新的影像学指标。然而,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增强与已经公认的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关系仍然不是很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动脉瘤壁增强跟公认的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预测颅内动脉瘤瘤壁增强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我们对48例颅内未破裂囊性动脉瘤患者共61个动脉瘤的3.0t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过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通过(threedimension-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3d-dsa我们测量动脉瘤形态学数据(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瘤颈比、是否有子囊、是否为多发动脉瘤等)。通过病史资料我们获取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我们应用黑血高分辨率磁共振图像评价动脉瘤壁增强的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分析动脉瘤瘤壁增强跟前面统计的这些形态学和临床基本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瘤壁增强在不同大小动脉瘤分组中的分布情况也进行了对比。结果:48例动脉瘤患者(共61枚动脉瘤)中,男性12人,女性36人;年龄16-74岁,平均53.6±12.1岁,10例长期吸烟患者,16例高血压病患者,2例糖尿病患者,1例高脂血症患者。在6l枚未破裂动脉瘤中,磁共振管壁成像瘤壁是否强化在动脉瘤的位置、瘤颈大小、囊颈比、是否有子瘤等方面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是预测瘤壁强化的唯一危险因素(OR 2.46 per mm increase,95%CI 1.34-4.51;P=0.004)。患者的年龄与动脉瘤强化负相关(OR 0.898 per year increase,95%CI 0.812-0.994;P=0.037)。动脉瘤强化更容易在大一些的动脉瘤中出现,在小于7mm的动脉瘤中,增强率为12%(3/25)。结论:本研究显示动脉瘤大小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壁增强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尽管动脉瘤壁增强更容易出现在大的动脉瘤中,但小的动脉瘤中也有增强的现象,说明动脉瘤壁增强能够提供独立于动脉瘤大小评估体系之外额外的动脉瘤不稳定信息。
【关键词】:渗出性 颅内动脉瘤 核磁共振 全脑血管造影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R445.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0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简表10-11
  • 前言11-16
  • 参考文献14-16
  • 第一部分:动态增强高分辨率磁共振量化的动脉瘤壁渗出性在预警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应用16-44
  • 资料和方法18-25
  • 结果25-31
  • 讨论31-33
  • 结论33
  • 优势33
  • 不足之处33-34
  • 参考文献34-44
  • 第二部分:黑血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瘤壁成像中的应用44-64
  • 资料和方法45-49
  • 结果49-55
  • 讨论55-58
  • 结论58
  • 不足之处58-59
  • 参考文献59-64
  • 文献综述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64-92
  • 参考文献78-9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投稿及发表文章情况92-94
  • 致谢94-95
  • 个人简历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沐荣,武丽丽,王成东;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10期

2 朱巍,赵丹丹,谭鸿雁;感染性股总动脉瘤破裂1例[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郑月宏,管珩,刘昌伟,李拥军,康维明;复杂主动脉瘤破裂的抢救[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年03期

4 申珂;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动脉瘤及其防治策略[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3年06期

5 苟佩荣,陈建辉,曾海棠,徐穗祥;巨大主动脉瘤破裂一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4年11期

6 张世明;脑剥脱性动脉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8期

7 仲海,刘学静,徐卓东,柳澄;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供血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1期

8 廖萍;李英斌;张健;;以昏迷为首发症状的动脉瘤破裂的治疗及预后[J];中原医刊;2006年24期

9 单永治;张鸿祺;孙颖;叶明;;动脉瘤破裂并发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12期

10 郭英丽;;主动脉瘤破裂误诊1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法;;主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2例[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志文;李安民;郭晓明;傅相平;闫润民;查炜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立;杜程刚;耿锋;姚世斌;薛菁晖;;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技巧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见及处理[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张志文;李安民;郭晓明;傅相平;闫润民;查椺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立;杜程刚;姚世斌;耿峰;薛菁晖;;动脉瘤手术技巧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见及处理[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志文;郭晓明;李安民;傅相平;查炜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立;杜程刚;耿锋;薛菁晖;;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技巧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见及处理[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孙克华;白如林;黄承光;陈怀瑞;卢亦成;张光霁;朱诚;侯立军;;多发性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效果分析[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研;张锡文;许尚栋;;动脉瘤的流体动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杨华;刘健;蒋秋华;莫业和;王忠安;出良钊;王凡;吕莹;;颅内特殊类型动脉瘤的栓塞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康德智;余良宏;林元相;林章雅;吴赞艺;郑树法;;锁孔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性动脉瘤[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陆新宇;李巧玉;陆培松;;动脉瘤破裂病人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林东;胡锦清;沈建康;;血管内栓塞治疗H&HⅣ级和Ⅴ级的动脉瘤[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远深;研究指出动脉瘤破裂风险可提前预知[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记者匡远深;动脉瘤破裂风险可提前预知[N];健康报;2009年

3 刘宁春;突然头痛要防动脉瘤破裂[N];健康时报;2007年

4 伍西明 何国花;一侧小切口解除颅底双侧动脉瘤[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驻沪记者 魏峗;关注动脉瘤 清除脑中炸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6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凌锋 罗刚 ;摘除颅内“炸弹”[N];健康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动脉瘤,隐藏体内的定时炸弹[N];科技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鹏;生死时速的前前后后[N];健康时报;2004年

9 险聂松 义施;两患者大动脉瘤同日破裂一医生果断施术成功救[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朱凡;血压控制差易患动脉瘤[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鹏;3.0T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预警颅内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床应用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2 黄庆;颅内常见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研究及动脉瘤微弹簧栓塞预测程序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3 刘兵;大鼠实验性囊性动脉瘤生长塑形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4 王珏;犬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发生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殷尚炯;一氧化氮(NO)在实验性大鼠动脉瘤形成和增大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6 赵瑞;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7 张超;大鼠动脉瘤模型水凝胶弹簧圈HydroCoil栓塞治疗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虎;双导管技术在颅内大型动脉瘤中的应用[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瞿米睿;高分辨核磁在脑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3 郭雪梅;动脉瘤射频导管消融中多物理场耦合的计算与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周杰;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5 白庆岭;颅内破裂中小型动脉瘤搏动及动脉顺应分数的初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6 高文文;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动脉瘤破裂7例围术期处理[D];山东大学;2013年

7 马费强;基于三维全脑血管造影的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权涛;多发动脉瘤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9 仇汉诚;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瘤壁的结构变化与动脉瘤破裂相关性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10 顾兆勇;不同结构支架植入蜿蜒型动脉瘤的仿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2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672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1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