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全身磁共振成像及计算机体层成像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3:25

  本文关键词:全身磁共振成像及计算机体层成像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单层动态匀场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图像质量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相关性 多发性骨髓瘤 双能虚拟去钙分析 弥漫浸润 骨髓


【摘要】:第一部分单层动态匀场技术对3.0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序列成像质量提高的研究目的:探讨单层动态匀场技术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提高。材料与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名健康志愿者及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男:女=22:7,年龄44-82岁,平均61.45岁)。2名健康志愿者及所有患者均采用3.0T磁共振扫描设备行全身磁共振成像(序列包括T1W TSE、T2W TSE及WBDWI)扫描,每位受试者均行两次WBDWI序列扫描,两次匀场技术分别为单层动态匀场技术(ishim) DWI及传统三维匀场技术,余扫描参数相同。通过对两种不同匀场方式下WBDWI图像SNR的计算、图像中脊柱位移的主观及客观评价、发现颈部病灶的敏感性及颈部病变及肌肉ADC值的一致性评价单层动态匀场技术对WBMRI图像质量的提高。结果:在ishim技术下两名健康志愿者WBDWI颈段图像SNR较3DshimDWI分别提高1300.0%及500.0%,身高较矮者提高更明显(P0.05);而头部、胸段、盆段及股骨上段提高约5%左右,腹部提高约20%左右(P0.05)。患者ishim-WBDWI与3Dshim-WBDWI图像相比,前者颈段图像质量提高2.45分(4分制),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胸段、腹段及盆段仍分别提高1.27、0.89、1.17分(p0.05);脊柱位移客观定量分析结果为ishimWBDWI图像在前后位偏离中心的范围明显大于ishimWBDWI图像;在检测颈部病灶的方面,ishim图像达到100%,而3Dshim图像仅为66.67%(48/72);两种匀场技术下,头部、胸部、腹部及盆腔区域,病灶及肌肉的ADC值一致性较高(r0.75),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颈部图像ADC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shim技术能够明显提3.0T磁共振扫描仪WBDWI图像质量,尤其以颈段为著,为WBDWI技术在临床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第二部分多发性骨髓瘤全身磁共振影像学参数与临床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全身磁共振影像学参数与骨穿结果及临床血清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连续纳入经临床血清学检查及骨髓穿刺活检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53例及随诊完全缓解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0T磁共振扫描设备行包括WB-DWI在内的WB-MRI检查。计数每位患者磁共振显示的局灶性病变个数,测量局灶性病变最长径及ADC平均值,并测量所有患者颈胸腰椎(C7\T7\L3)、肱骨头、锁骨头、骶骨及髂骨的髓腔ADC值。所有初诊患者均在磁共振检查±5天内完善骨髓穿刺及血清学检查,收集并记录检查结果。比较分析初诊局灶性病变与CR患者局灶性病变ADC均值之间差异性;初诊弥漫浸润型患者骨髓ADC均值与CR患者局灶性病变外骨髓ADC均值之间的差异性。分析初诊MM患者骨穿结果及MM严重程度相关的血清学指标与患者局灶性病变个数、最大病灶长径D、病灶ADC均值及骨髓ADC均值相关性。结果:初诊患者局灶性病变ADC均值(891.75±150.86×10-6mml2/s)低于CR患者局灶性病变ADC均值(1685.28±541.04),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二者间临界值为1022.35×10-6mm2/s,此时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5.0%,曲线下面积值为89.6%(p=0.000)。初诊弥漫浸润型患者骨髓ADC均值(614.60±132.57×10-6mm2/s)高于CR患者局灶性病变外ADC平均值(257.36±70.08×10-6mm2/s),二者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00),二者间临界值为395.49×10-6mm2/s,此时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100.0%,曲线下面积值为100.0%(p=0.000)。初诊患者局灶性病变个数、最大径及平均ADC值均与骨穿及血清学检查结果均无相关性;初诊患者骨髓ADC值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33,P=0.000),与132MG水平呈正相关(r=0.446,P=0.000)。结论:DWI序列的半定量参数ADC值可以鉴别MM患者活动性病变;初诊患者骨髓ADC值与血红蛋白及β 2MG存在相关性,可以用来协助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第三部分双能量CT对弥漫浸润性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能力的评估目的:探讨采用双能量CT平扫去钙分析法评价多发性骨髓瘤弥漫性病变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经临床血清学检查及骨髓穿刺活检证实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弥漫浸润患者24例及治疗后完全缓解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完成全身双能CT平扫,并在当日采用3.0T磁共振扫描设备行包括WB-DWI在内的WB-MRI检查,以WB-MRI作为金标准评价患者弥漫浸润的金标准。测量并记录C7/T11/L3/骶骨/髂骨的及真实CT值(Mixed0.5)。比较分析弥漫浸润型及治疗后完全缓解MM患者双能量虚拟去钙(VNCa) CT值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探索虚拟去钙后鉴别弥漫浸润型及随诊CR型MM患者VNCaCT值的临界值。结果:初诊弥漫浸润型及随诊CR型患者采用双能CT虚拟去钙后CT值分别为-112.70±57.58HU及-182.92±50.78HU,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虚拟去钙前图像Mixed0.5 CT值分别为135.43±66.54HU及115.92±71.94HU,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88);采用ROC曲线得出两组患者VNCa CT值临界值为-132.05HU,该取值敏感性为68.100%,特异性为84.30%。结论:双能量CT平扫去钙分析法可能有助于提高CT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弥漫浸润性病变的检出能力。
【关键词】:单层动态匀场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图像质量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相关性 多发性骨髓瘤 双能虚拟去钙分析 弥漫浸润 骨髓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3.3;R445.2
【目录】:
  • 缩略词表3-6
  • 第一部分 单层动态匀场技术对3.0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序列成像质量提高的研究6-24
  • 中文摘要6
  • 英文摘要6-7
  • 前言7-8
  • 1.1 材料与方法8-12
  • 1.2 结果12-20
  • 1.3 讨论20-21
  • 1.4. 结论21-22
  • 参考文献22-24
  • 第二部分 多发性骨髓瘤全身磁共振影像学参数与临床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研究24-41
  • 中文摘要24
  • 英文摘要24-26
  • 前言26-27
  • 2.1 材料与方法27-31
  • 2.2 结果31-36
  • 2.3 讨论36-39
  • 2.4 结论39
  • 参考文献39-41
  • 第三部分 双能量CT对弥漫浸润性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能力的评估41-52
  • 中文摘要41
  • 英文摘要41-42
  • 前言42-43
  • 3.1 材料与方法43-45
  • 3.2 结果45-48
  • 3.3 讨论48-49
  • 3.4 结论49
  • 参考文献49-52
  • 文献综述 影像学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评价中的应用进展52-66
  • 4.1 多发性骨髓瘤52-53
  • 4.2 MM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53-56
  • 4.3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56-57
  • 参考文献57-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历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Thorsten Derlin;Peter Bannas;;Imaging of multiple myeloma: Current concepts[J];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2014年03期



本文编号:866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866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4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