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吡格列酮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放射性肺炎 细胞因子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 吡格列酮
【摘要】:目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参与调节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但PPARγ是否参与调节放射性肺炎尚不清楚。本实验研究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PIO治疗组及照射+PIO治疗组4组,每组20只。X射线全胸单次照射15Gy建立小鼠放射性肺炎模型,PPARγ激动剂PIO 20mg/(kg·d)于照射前1周开始灌服,1次/d,每周称体质量调整1次给药剂量,共8周。分别于照射前、照射后1、4和8周处死小鼠5只,摘取全肺,称湿重,计算肺指数;行肺脏组织学HE染色观察肺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在各组小鼠血清中的变化。结果各组小鼠无一例死亡。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单纯照射组小鼠肺指数最高,F=35.82,P0.001;照射组小鼠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IO组,均P0.001;照射+PIO组小鼠肺指数显著低于单纯照射组,P0.001。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0,P=0.282。照射后肺组织发生广泛炎症改变,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间隔和肺泡腔充斥大量水肿液体,使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腔减小。肺泡腔以及增厚的肺间质中充斥大量炎性细胞成分,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等,表现为充血、水肿和渗出。PIO组则减轻了照射诱发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和渗出。单纯照射组小鼠TGF-β1、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8.80、79.18和135.51,均P0.001。对照组和PIO组小鼠血清TGF-β1、IL-6及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照射组小鼠血清TGF-β1、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IO组(均P0.001),照射+PIO组小鼠血清TGF-β1、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照射组(均P0.001)。照射后4周血清TGF-β1(F=20.62,P0.001)、IL-6(F=8.15,P=0.001)及TNF-α(F=5.96,P=0.005)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照射后1周。但血清TGF-β1与照射后8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血清TGF-β1、IL-6及TNF-α水平处理组与照射后时间之间无交互效应。血清中TGF-β1(r=0.486,P=0.021)、IL-6(r=0.525,P0.001)和TNF-α(r=0.573,P=0.005)水平与肺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PPARγ激动剂PIO能减轻小鼠放射性肺炎,其作用与可能与调节TGF-β1、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
【关键词】: 放射性肺炎 细胞因子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 吡格列酮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BS2011YY052;BS2011YY0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502668;81200238)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金(2013-14)
【分类号】:R730.55
【正文快照】: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18):1213-1217Chin J Cancer Prev Treat,2016,23(18):1213-1217放射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是放疗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胸部放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合明;;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4年06期
2 王永才;王淑香;;16例放射性肺炎临床分析[J];医药世界;2005年12期
3 何琦;李德志;;放射性肺炎20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年09期
4 倪艳秋;;浅析放射性肺炎的临床防治[J];中医药学刊;2006年09期
5 陆忠华;周菊英;许锡元;王建华;;放射性肺炎预测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年04期
6 陈璐;李志斌;张德明;宋策;于丽;;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7 张红生;杨斌;;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0年08期
8 张丽;戴安伟;;放射性肺炎中医药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1年05期
9 孔建民;屠波;刘阿秋;刘伟;李智军;;放射性肺炎的治疗[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年S4期
10 芦柏震;毛伟敏;王春雷;王琼;许亚萍;林能明;周佳佳;;放射性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娟;胡巧云;张美英;;内生场热疗治疗放射性肺炎疗效观察及护理[A];浙江省第二十次肿瘤防治学术年会暨首届浙江肿瘤学术周论文汇编[C];2006年
2 庞青松;王静;宋勇春;王军;王平;;121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赵凤达;陈丽;谢建祥;杨香生;罗霄;钟路行;郭健;吴浩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肺炎30例[A];全国危亦林学术思想及现代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耀学;;分型辨治放射性肺炎[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牟安娜;邓晓琴;孙亮新;;血清TGF-β1与肺癌及放射性肺炎的实验研究[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凤达;谢健详;;辨证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体会[A];全国危亦林学术思想及现代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丁建丽;李俊;韩爱玲;沈桂荣;翟忠舟;;护士在防治放射性肺炎中的作用[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郑勤红;廖小方;何慧娟;胡伟;王燕;;放射性肺炎50例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年会暨肿瘤放射治疗规范和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林胜友;韩秀华;杨起初;刘振东;冯正权;;从肺热痰瘀论治急性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A];浙江省中晚期肿瘤姑息治疗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卢健;;老年人胸部恶性肿瘤放疗致放射性肺炎临床相关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黎昌政;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与基因有关[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王瑞;放疗当心放射性肺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3 ;放射性肺炎是怎么回事[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4 海 霞;放射性肺炎的辨证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秀梅;探讨肺灌注显像结合临床生物因素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宫地康加;中药仙鱼汤防治放射性肺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张驰;~(18)FDG PET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及放射性肺炎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硕烁;肺癌调强或适形放疗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小倩;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预测[D];苏州大学;2016年
3 王勇;食管癌调强放疗物理学参数对放射性肺炎的评估价值[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王一;益气养血化瘀解毒法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陆忠华;放射性肺炎预测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张鹏;胡志敏教授运用经方辨病辨证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张晓晶;肺癌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初探[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8 杨俊;解毒益气方加减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于霄;功能剂量体积直方图及血浆细胞因子水平与放射性肺炎相关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10 王苏;养阴清肺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871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87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