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动脉非对比增强新鲜血流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及不同参数成像比较
本文关键词:足动脉非对比增强新鲜血流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及不同参数成像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非对比增强 流动扰相-新鲜血流成像 足动脉 翻转角 回波时间
【摘要】:目的:评价非对比增强流动扰相-新鲜血流成像(Flow spoiled-fresh blood imaging,FS-FBI)应用于足动脉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成像参数对足动脉显示效果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46名健康志愿者,年龄范围21~48岁,平均年龄27.5±5.3岁,其中男性26名,平均年龄26.7±3.7岁;女性20名,平均年龄28.5±6.8岁。心律范围54~98次/分,平均74.7±8.9次/分。所有志愿者于1.5T MR成像系统进行FS-FBI足动脉常规参数检查(翻转角FA=90°、回波时间TE=80ms),频率编码方向为踝-足尖方向,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方向。其中36名志愿者(男22名,女14名)另行不同FA(60°、120°)及不同TE(40ms、120ms)的FS-FBI检查。由两名观察者独立地对常规参数下所有46人足部各段动脉(胫前动脉末端、足背动脉、跗内侧动脉、跗外侧动脉、弓状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胫后动脉末端、足底总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足底弓、趾足底动脉及趾足底固有动脉)图像质量及静脉污染进行评分(四分法),并记录各动脉显示率,足背动脉的分级数。另外将36名行不同FA及TE FBI检查对照研究的足动脉分为近侧端及远侧端(以足底弓为界)两个血管区分别进行图像质量评分,使用多个相关样本比较的Friedman M检验分别比较两血管段在不同FA(60°、90°、120°)或TE(40ms、80ms、120ms)时图像质量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志愿者配合并完成FBI检查。所有46名志愿者(92侧足)中,胫前及胫后动脉末端、足底总动脉及足底外侧动脉的显示率均达到100%,足背动脉、跗外侧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弓及趾足底动脉显示率均超过90%。跗内侧动脉及趾足底固有动脉显示率分别为73.9%和81.5%,弓状动脉显示率最低,仅5.4%;除跗内、外侧动脉、弓状动脉及趾足底固有动脉外,余足部动脉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均在3分以上;所有图像静脉污染评分均≥2分。不同翻转角或回波时间下足动脉近侧端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侧端在一定条件下较小的翻转角或较长的回波时间下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P0.01)。结论:非对比增强FS-FBI成像技术可以较满意地显示正常的足部动脉;且当TE=80ms时使用较小的FA或当FA=90°时采用较长的TE可以更好的显示足动脉的远端分支,实际应用中应适当地调整上述参数以达到动脉系统最佳的显示效果。
【关键词】:非对比增强 流动扰相-新鲜血流成像 足动脉 翻转角 回波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2;R543.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前言8-10
- 材料和方法10-13
- 结果13-18
- 讨论18-25
- 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29
- 综述29-37
- 参考文献34-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苓苓;李宏;张维波;郁文韬;田宇瑛;秦丽娜;;应用血流成像技术对电热砭石生物效应与美容机理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年S1期
2 马方;张会萍;倪子龙;;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探测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3 李军,吴乃森,路少林,刘涵;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流成像评估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瘘五例[J];中国循环杂志;1997年02期
4 马方;赵宝珍;张会萍;杨琳;柳标;;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探测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年06期
5 P.Wong;M.J.Graves;D.J.Lomas;罗伟;;交互式二维新鲜血流成像的可行性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3期
6 王保钢;史红;张婷;;高级动态血流成像诊断不全性药物流产的价值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7 K.Sugimoto;J.Shiraishi;F.Moriyasu;S.Ichimura;R.Metoki;K.Doi;程悦;;应用超声微血流成像分析慢性肝病肝内血管形态学改变以评估肝纤维化分级:初步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1期
8 李岩;李鹏;;超声血流成像检测中镜像伪差产生的现象及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年27期
9 杨洁秋;;用于皮肤血流成像的激光多普勒扫描仪[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2年01期
10 高培毅,林燕,戴建平,陆荣庆;颅内血管性病变的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流成像[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天刚;;心脏二维血流成像[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2 马方;;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探测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爱宏;;超声血流成像检测中的伪差[A];2002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李鹏程;;生物组织高分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研究[A];第八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李鹏程;张丽;倪松林;曾绍群;骆清铭;;透过完整大鼠颅骨的激光散斑高分辨脑血流成像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巫立新;刘战;;DTI、CDE在心血管的应用[A];全国第五届心功能、第二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于岚;王海英;何惠丽;王梅;苏陈艾;刘娟;;增强型血流成像技术(E-Flow)在不同胎方位孕中期胎儿肺静脉成像中的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妇产及计划生育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徐铭俊;张梅;张运;;向量血流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局部功能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9 徐智章;;超声血流成像和血管内超声造影(摘要)[A];2002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红艳;面向临床应用的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唐学俊;便携式激光散斑衬比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洋;颅骨光透明实现穿颅皮层血管与血流成像[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倪松林;激光散斑成像中散斑衬比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黄楠;髂静脉及股静脉非对比增强新鲜血流成像的可行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余帅;足动脉非对比增强新鲜血流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及不同参数成像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6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89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