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不同检测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10-12 06:38

  本文关键词:不同检测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细菌性阴道病 Amsel法 免疫荧光法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 敏感性 特异性


【摘要】:目的:比较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三种检测方法:阴道加德纳菌试剂盒检测方法(以下均简称为免疫荧光法)、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及Amsel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研究对象:收集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吉大二院妇科门诊的就诊者465人,年龄20-60岁之间,包括有外阴不适,分泌物量、性状改变,分泌物有异味等阴道炎症状者331人及无症状者134人,以上就诊者均有完整资料记录。结果:1.三种BV诊断方法诊断阳性率的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msel法诊断的阳性率为22.8%,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诊断的阳性率为21.7%,免疫荧光法诊断的阳性率为51.8%。三种检验方法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免疫荧光法、Amsel法、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2.三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的比较。依据Roc曲线下面积说明试验均有诊断价值,Amsel法AUC为0.945,说明有较高的准确性;其次是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AUC为0.890,免疫荧光法最小AUC为0.745。三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msel法(89%)、免疫荧光法(88%)、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80%);Amsel法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100%,阴性预测值亦最高96%;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的特异度、PPV及NPV亦较高,分别为98%、94%及93%;免疫荧光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1%、44%),阴性预测值较高(94%);Amsel法和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大于0.75,表示有好的一致性,免疫荧光法的一致性小于0.4,表示一致性差。3.依据诊断标准分别计算Amsel标准中四项指标的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线索细胞和氨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6和0.728,表明这两项指标对诊断BV有一定的准确性。线索细胞的特异性最高(100%),氨试验次之(92%),但两者的敏感度较低(分别为21%、54%)。线索细胞的PPV为100%,但NPV仅为52%。白带和PH值AUC分别为0.589和0.694,表明有较低的准确性。4.免疫荧光法分别联合PH值、氨试验、白带、线索细胞时,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7~0.9之间,表明这四种联合方法对诊断BV均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单独应用免疫荧光法相比较:免疫荧光法分别联合PH值、白带或线索细胞地准确性相对提高;四种联合方法的灵敏度未得到提高;免疫荧光法分别联合氨试验或线索细胞时,特异性明显提高,特异度分别为96%和100%;免疫荧光法分别联合PH值、白带,特异度仍较低。四种联合方法的Kappa值均小于0.75,说明免疫荧光法分别联合PH值、氨试验、白带、线索细胞时,与诊断标准相比仍不能取得满意的一致程度。结论:1.免疫荧光法、Amsel法、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三种检测方法诊断BV的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别,免疫荧光法阳性率较高,准确性较差,特异性较低,说明免疫荧光法诊断BV误诊发生几率大。2.在Amsel法的四项指标中,线索细胞特异度最高,对诊断BV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敏感度最低,所以单独检验线索细胞可增加漏诊风险。3.免疫荧光法联线索细胞可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风险,但其准确性仍明显低于Amsel法及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4.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与Amsel法诊断BV的准确性均较高,但因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将形态学与酶学相结合可以监测阴道微生态的变化,指导临床恢复微生态的治疗,因此,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将可能成为目前临床快速诊断常见阴道炎症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 Amsel法 免疫荧光法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 敏感性 特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11.7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英文缩略词简表11-12
  • 第1章 引言12-14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14-19
  • 2.1 资料来源14
  • 2.2 细菌性阴道病体格检查及取材方法14-15
  • 2.2.1 体格检查14
  • 2.2.2 取材方法14-15
  • 2.3 实验室检查15-18
  • 2.3.1 氨试验15
  • 2.3.2 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法15-16
  • 2.3.3 阴道加德纳菌试剂盒检测方法(以下均简称为免疫荧光法)16
  • 2.3.4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16-18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18-19
  • 第3章 结果19-25
  • 第4章 讨论25-33
  • 4.1 BV的发病机制及感染现状25-26
  • 4.2 BV的检测方法26-31
  • 4.3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31-33
  • 第5章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9
  • 作者简介39-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萍,李青萍,武建文,王肖平;细菌性阴道病的快速诊断[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尹秀芳,陈树民,王今锦;早期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年03期

3 张美利;细菌性阴道病60例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1年01期

4 王红兰,王家春;60例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1年02期

5 张倩平;细菌性阴道病浅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2年05期

6 李毅;102例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4期

7 吴远桥,蒋旭峰,李毅沛,王爱兰;214例细菌性阴道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2年08期

8 糜祖煌;介绍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年03期

9 朱晓妹;细菌性阴道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分析[J];海南医学;2003年03期

10 崔晓明;细菌性阴道病32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莉;魏丽惠;胡玉泉;王雪菲;;对门诊非意愿妊娠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2 李保强;翟如波;;细菌性阴道病三种实验室诊断方法探讨[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李煜;刘玲;杨娟;;乳酸杆菌制剂治疗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范爱萍;薛凤霞;;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任亚琴;张丽;岳秀兰;;重庆地区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研究[A];中国优生科学协会2004年优生科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燕;黄云霞;李冰;;碘伏与甲硝唑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观察[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廖秦平;;细菌性阴道病诊治规范(讨论稿)[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肖冰冰;张岱;刘朝晖;廖秦平;;蔗糖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Ⅱ期临床试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克迪;吕治;苏建荣;;细菌性阴道病诊断标志菌组合的初步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张金燕;;联合用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分析[A];2012年河南省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开敏;细菌性阴道病青年女性患者多[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咏霞;细菌性阴道病应联合用药[N];大众卫生报;2006年

3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 主治医师 刘朝晖;你知道细菌性阴道病吗[N];家庭医生报;2003年

4 魏开敏;老年妇女亦患细菌性阴道病[N];大众卫生报;2006年

5 朱金林;女人私处为何飘出鱼腥味[N];大众卫生报;2009年

6 魏开敏;治细菌性阴道病联用乳酸杆菌制剂效更佳[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周蓓蓓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何谓细菌性阴道病?[N];保健时报;2006年

8 ;细菌性阴道病和老年性阴道炎[N];中国妇女报;2003年

9 张石革 龙振华;臭味乍泄要当心[N];医药经济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王敬霞;三种阴道炎防治细分辨[N];保健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爱萍;细菌性阴道病临床诊断、混合感染及其与支原体关系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2 刁玉涛;菌群构成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凌宗欣;女性生殖道微生物群落菌群多样性变化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婷婷;乳酸杆菌微生态制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效果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5年

2 李修德;以医院为基础的孕期细菌性阴道病纵向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哲琪;妇清雪莲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王程成;皖南地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5 王志敏;不同检测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价值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6年

6 姚兰;长春市区6个工作单位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情况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韩育红;细菌性阴道病与宫颈异常上皮细胞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彭景;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刘艳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10 迟博;乳酸杆菌活菌制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7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017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4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