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例卵巢低反应患者多周期体外受精助孕结局回顾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401例卵巢低反应患者多周期体外受精助孕结局回顾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卵巢低反应 Bologna标准 活产率 累计活产率
【摘要】:背景和目的从1983年Garcia报道第一例卵巢低反应患者(促排卵中低雌二醇浓度,卵泡数和获卵数均较少),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 POR)已成为辅助生殖领域的一项重要挑战。据报道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 COS)中POR的发生率为9%-24%,研究者尝试不同的COS方案和辅助用药均不能明显改善POR患者的助孕结局。另外,由于以往国际上缺乏POR统一的诊断标准,各研究采用不同的定义,限制了研究结果间的比较和推广。2011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协会(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ESHRE)制定了POR统一定义:Bologna criteria。文献报道该人群的每周期活产率(live birth rate, LBR)低于10%,人均LBR 7.4%-20.5%。对于行多周期治疗的POR患者,累计活产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 CLBR)对于助孕结局和预后更有参考价值。目前对于该人群多周期助孕结局的LBR和CLBR研究报道均较少。另外,年龄与POR妊娠结局的关系尚存争议。既往不同定义POR人群的荟萃分析显示年轻患者的妊娠结局较高龄者好;而依据Bologna标准诊断的POR患者的LBR与年龄无关。本研究首次分析Bologna标准定义的POR人群的LBR和CLBR,比较各临床亚型、不同周期数和年龄分层LBR和CLBR是否有差别;寻找预测活产的指标。旨在评估Bologna标准POR人群的同质性、预后以指导该人群助孕治疗中的临床决策。研究方法回顾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行第1次体外受精/卵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o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 IVF/ICSI-ET)所有病人的基线资料、治疗方案及随访结局。根据第1周期治疗时的基线资料、治疗方案数据,以Bologna标准筛选POR病人,该标准规定符合3条中的2条即可诊断POR:Ⅰ女方年龄≥40岁或有POR的其他危险因素,Ⅱ既往卵巢低反应史(常规卵巢刺激方案取消周期或获卵数≤3个),Ⅲ卵巢储备检查(ovarian reserve test, ORT)结果异常(AFC5个或AMH1.1ng/ml);或者不存在年龄140岁或其他卵巢储备下降的危险因素时,既往2次常规卵巢刺激周期获卵数均≤3个(Ⅳ)。查询并记录POR患者的所有连续治疗周期的治疗方案及妊娠结局。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不同临床亚型、不同周期数和年龄分层LBR和CLBR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Logistic多变量回归抑制分析识别预测活产的指标。研究结果1、本研究观察了401例POR患者共700个周期的助孕妊娠结局。平均LBR/周期为18.3%,CLBR为31.9%。2、不同诊断纳入条件组合形成的POR各亚型:LBR/周期和CLBR均无差异,平均LBR/周期8.7%-21.5%,CLBR 20.0%-31.0%。3、助孕周期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从第1周期到第3周期LBR/周期从22.2%下降至11.1%,CLBR从22.2%上升至31.7%,且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治疗周期数14时,LBR/周期极低(2.4%)。4、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POR人群分为3个年龄组(35岁,35-40岁,≥40岁),LBR/周期随年龄增加而下降,35岁组为30.0%,35-40岁为17.0%,≥40岁组为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5岁POR患者的CLBR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P0.01),分别为35岁组为48.0%,35-40岁为30.1%,≥40岁组为16.9%。在第1个治疗周期中35岁组LBR/周期(36.0%)明显高于其余两个年龄组(P0.01),但这种优势在第3个治疗周期时已不存在(P=0.58)。5、Logistic多变量回归抑制分析第1个治疗周期中与活产相关的因素,发现年龄、优质胚胎数和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与活产相关:年龄OR=0.86,95%CI:0.82-0.92;优质胚胎数OR=2.01,95%CI:1.62-2.50; HCG日子宫内膜厚度OR=1.21,95%CI: 1.06-1.39.研究结论1、Bologna标准可有效识别卵巢功能下降和妊娠结局不良的同质POR人群。2、POR患者LBR/周期随周期数下降,在助孕周期数≥4时LBR极低,是否继续对POR患者继续助孕治疗需慎重考虑。3、35岁的POR患者可获得相对较高的LBR和CLBR。4、年龄、优质胚胎数和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可预测POR活产结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1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驰华;张扬;皮洁;朱敬香;王薇;王莹;李晓晴;;助孕方式对卵巢低反应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年02期
2 徐凤琴;张云山;;卵巢低反应43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年04期
3 宋梦玲;徐仙;哈灵侠;李彩艳;杨海燕;马小红;赵君利;胡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的多因素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01期
4 朱小明;蔡婕;黄荷凤;;卵巢低反应的诊断标准和预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年05期
5 赵旭;刘平;;卵巢低反应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年10期
6 罗曼;;补肾中药配合地塞米松治疗卵巢低反应临床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7年10期
7 田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的处理对策[J];中国医刊;2007年12期
8 沙爱国;任建枝;李萍;韩冬梅;蒋晓明;李友筑;纪红;;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80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年09期
9 黄卡立;公方强;檀大羡;;应用微刺激联合拮抗剂方案对76例卵巢低反应者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0年01期
10 李杭生;何巧花;张少娣;张翠莲;耿嘉tD;路锦;谷宝霞;郭海彬;张合龙;;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琴玲;孙峗;;超短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专刊[C];2012年
2 吴隆琦;吴慧慧;邵小光;;卵巢低反应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3 龚斐;;病例3:超长方案在卵巢低反应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二次全国生殖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冒韵东;;卵巢低反应在超排卵与微刺激中的含意[A];第6届达菲林体外受精(IVF)训练营论文集[C];2010年
5 徐键;;卵巢低反应预测与处理[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朱琴玲;孙峗;;超短方案在博洛尼亚标准诊断为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黄荷凤;;卵巢低反应的预测[A];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二次全国生殖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庄广伦;;重视卵巢低反应[A];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二次全国生殖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何方方;;卵巢低反应定义-博洛尼亚诊断标准解读[A];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二次全国生殖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匡延平;;病例1:微刺激、自然周期在卵巢低反应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二次全国生殖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虹;改良超长降调节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王会妍;超排卵周期生长分化因子9和生长分化因子9B表达及调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蔓丽;卵巢低反应不孕妇女常规促排卵方案与克罗米芬后置方案前后周期的比较[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2 杨亚娟;401例卵巢低反应患者多周期体外受精助孕结局回顾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3 黄雅青;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的预测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9年
4 耿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策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张春光;卵巢低反应患者克罗米芬微激方案与长方案、短方案促排卵的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6 吴雅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及卵巢反应不良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荣;益气血补肝肾中药周期辨证对超排卵中卵巢低反应患者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潘长穿;经阴道彩超预测超排卵中卵巢低反应的价值[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娟;卵巢低反应的预测及IVF-ET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10 陈先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者颗粒细胞FSH受体蛋白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0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19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