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剖宫产瘢痕缺陷的影响因素及自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1 15:05

  本文关键词:剖宫产瘢痕缺陷的影响因素及自愈性研究 出处:《中国全科医学》2016年3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剖宫产术 瘢痕 影响因素分析 自愈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缺陷(CSD)的影响因素及自愈性。方法选取2015年1—1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足月剖宫产的产妇461例。分别于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对相应产妇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两次检查结果,将纳入产妇分为瘢痕正常组(n=311)、可疑瘢痕缺陷组(n=102)、瘢痕缺陷组(n=48);根据缺陷处残留肌层厚度,将瘢痕缺陷组进一步分为轻度瘢痕缺陷组(n=42)、重度瘢痕缺陷组(n=6)。收集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CSD的影响因素及自愈性。结果纳入产妇的CSD发生率为10.4%(48/461),自愈率为68.0%(102/150)。瘢痕正常组、可疑瘢痕缺陷组、瘢痕缺陷组患者剖宫产次数、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瘢痕缺陷组、重度瘢痕缺陷组患者剖宫产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孕周、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次数、喂养方式是CS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后短期内CSD有自愈可能性,多次剖宫产及非纯母乳喂养可增加CSD风险,多次剖宫产可能会加重瘢痕缺陷程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esarean section scar defect (CSD) factors and self-healing. Methods from 2015 1 to November in Qingdao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ll-term cesarean section in 461 cases. Respectively after 6~8 weeks and 6 months postpartum in the corresponding maternal 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two examination results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car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n=311), suspicious group (n=102), scar scar defect group (n=48); according to the defects of residual muscle thickness, the scar defect group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mild scar defect group (n=42), severe scar defect group (n=6) clinical data collection. All women,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SD and self-healing. Results into the maternal incidence rate of CSD was 10.4% (48/461), the healing rate was 68% (102/150). The normal scar group, suspicious scar defect group, scar defect patients the number of cesarean section, feeding way of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esarean section pregnancy comparison,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Mild scar defect group, more severe scar defects in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numb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esarean section pregnancy, feeding way of comparis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cesarean section, feeding wa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S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short term CSD to heal the possibility of cesarean section and multiple, non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CSD,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may aggravate scar defect the degree.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保科;
【分类号】:R719.8
【正文快照】: 剖宫产瘢痕缺陷(CSD)又称剖宫产后子宫切口瘢残留肌层厚度,将瘢痕缺陷组进一步分为轻度瘢痕缺陷痕憩室,是指剖宫产切口部位肌层薄弱,局部不连续,组(n=42)、重度瘢痕缺陷组(n=6)。收集所有产妇多数可形成囊袋状结构,与宫腔相通[1]。近年来,我国的临床资料,探讨CSD的影响因素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培真,杨惠英;剖宫产增多原因分析与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桑娟;剖宫产社会指征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6期

3 胡冰梅,林静吟,袁建环;2104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广东医学;2002年05期

4 马瑞霞 ,祁玉霞;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J];中原医刊;2002年09期

5 王巧花;162例剖宫产相关因素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赵岩;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4年变化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10期

7 黄丽君;东阳市1994~2001年剖宫产指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2年10期

8 尉桂华,石淑懿,李文娟;剖宫产3442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02年08期

9 孙波,闫爱华;581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吉林医学;2003年02期

10 刘香,王英红,刘宏,陈鸿燕,唐岚;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农垦医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梅;;402例剖宫产指征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田甜;;剖宫产率上升的影响因素探讨[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小芬;;心理干预对剖宫产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应用体会[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马翠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A];浙江省第十七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春燕;侯章梅;马华兰;吴惠萍;秦永;;一起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调查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6 才玉华;;如何降低剖宫产率的几点体会[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周郁鹤;;剖宫产指征的正确把握[A];2007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围产医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贺晶;;我们正在品尝高剖宫产苦果[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9 张林;;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调查及干预[A];2013年河南省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研讨班论文集[C];2013年

10 闫巧玲;;正常分娩与剖宫产的生理病理比较[A];河南省第十二次妇产科、第十一次儿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医生 武洁;规范剖宫产手术不应跌入指标化陷阱[N];健康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洁;我们该怎样面对如此高的剖宫产率?[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张为远 何松明 毕晓红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 张为远);剖宫产会危害母婴勿滥做[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程和平;谁推动了剖宫产的手术刀[N];乐山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范又;我国剖宫产率为何居高不下[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白国志;绵阳七项措施控制剖宫产率[N];健康报;2010年

7 张中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谁之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记者 刘道安;天津努力降低剖宫产率[N];健康报;2010年

9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副主任 应豪 院长 段涛;降低剖宫产率 技术门槛在哪里[N];健康报;2011年

10 记者 路熙娜;剖宫产率同比降低16%[N];滨海时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娟;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2 安海霞;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45例临床治疗结局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热艳古丽·达吾提;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憩室再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曹慧芳;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金惠玉;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临床探讨[D];延边大学;2005年

6 王敏;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莉;上饶市区10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及对策探讨[D];皖南医学院;2013年

8 王婷婷;近7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9 解晓玉;聊城市剖宫产率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冯春晶;2009-2013年大连市剖宫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60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360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3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