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08 13:03

  本文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 血脂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甘油三酯(TG)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绝经前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但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快速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绝经伴随的性激素水平变化、特别是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大豆异黄酮是豆类食品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作为一种天然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SERMs),其具有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的化学结构,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在不同靶组织发挥其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样作用,有许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的血脂水平并且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目的系统评价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血脂代谢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提高该人群的生活质量及寿命预期。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学术期刊总库(CNKI)、Cochrane图书馆文献至2016年5月,收集关于大豆异黄酮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血脂代谢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从中提取文献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姓名,发表时间,研究设计)、研究的基本特征(每组受试者人数,试验组大豆异黄酮或大豆蛋白的摄入量,干预时间)、血脂代谢评价指标(TC、TG、HDL-C、LDL-C、初始浓度及最终浓度的均值和标准差)、不良反应等相关数据。应用 Cochrane 手册中推荐的 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包括随机序列产生方法,分配隐藏,是否对实验者和受试者施盲,结果数据完整性,是否存在报告偏倚,其他偏倚),应用Revman5.3软件对进行Meta分析评价,应用Statal2.0软件进行Egger' s检验及剪补法校正发表偏倚,采用前后血脂变化值的加权标准差(WMD)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其效应量,应用Q检验及x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同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2022名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豆异黄酮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水平-0.1(95%CI-0.12,-0.07)mmol/L、甘油三酯(TG)水平-0.08(95%CI-0.1,-0.0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0.14(95%CI-0.16,-0.11)mmol/L,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0.04(95%CI 0.03,0.04)mmol/L。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大豆异黄酮剂量大于80mg/d时,TC、TG、LDL-C 均明显降低,HDL 明显升高,分别为 TC-0.10(95%CI-0.13,-0.07)mmol/L,TG-0.09(95%CI-0.11,-0.06)mmol/L,LDL-C-0.15(95%CI-0.18,-0.13)mmol/L,HDL 0.04(95%CI 0.03,0.05)mmol/L,而剂量小于 80mg/d 时差异不明显;大豆异黄酮疗程大于3个月时,TC、TG、LDL-C均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分别为 TC-0.10(95%CI-0.12,-0.07)mmol/L,TG-0.09(95%CI-0.11,-0.06)mmol/L,LDL-C-0.14(-0.16,-0.12)mmol/L,HDL 0.04(0.03,0.05)mmol/L,疗程小于3个月时未见显著差异。异黄酮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OR=0.49(95%CI 0.23,1.06)。敏感性分析显示,依次排除每篇文献,TC、TG、HDL-C、LDL-C结果均无实质性改变,说明结果稳定。Egger' s检验显示,TC,TG,HDL-C均不存在发表偏倚,结果稳定,LDL-C结果存在一定发表偏倚,应用剪补法校订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大豆异黄酮仍能明显降低LDL-C的水平,说明结果可信。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血脂代谢具有有利作用,具体表现为可明显降低TC、TG、LDL-C的水平,提高HDL-C的水平,并且在较大剂量(大于80mg/d)或较长疗程(大于3个月)时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血脂代谢具有更好的降血脂作用,且安全性较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ybean isoflavone on blood lipid metabolism in peri - 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expectancy . Egger with Statal2.0 Softwar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C , TG , LDL - C , TC , TG , LDL - C , TC , TG , LDL - C and TC , TG , LDL - C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ybean isoflavone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levels of TC , TG , LDL - C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HDL - C . Conclusion Soybean isoflavone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levels of TC , TG , LDL - C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HDL - C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11.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延坤,马燕;大豆异黄酮的特性及其特殊生理功能[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2 于海峰,刘庆军,曲静然,宋俊梅;大豆异黄酮的功能与应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刘刚,刘东,张晓喻;大豆异黄酮对皮肤保水活性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 谢明杰,高爽,邹翠霞,刘长江,金凤燮;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05期

5 金宏,刘丽,王先远,许志勤,南文考,李培兵,吴健全,高兰兴;大豆异黄酮抗辐射作用的实验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年03期

6 王林山,陈月英;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7 崔旭海,李晓东,毕海丹;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8 高荣海;李长彪;孟宪文;张春红;刘长江;;大豆异黄酮功能及其水解的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2006年06期

9 李旭鹿;尹学哲;;大豆异黄酮的抗肿瘤作用[J];吉林医学;2006年11期

10 胡斌;邓放明;唐春江;;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立华;蔡东联;;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营养与保健食品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沈益民;方玉英;;国内外大豆异黄酮功能与应用研究[A];上海市粮油科技学术报告会、上海市粮油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李荣和;姜浩奎;陈星;刘辉;高长城;李丹;李晓磊;姜勇;;大豆异黄酮抗肿瘤功能研究[A];2008’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唐巍;;大豆异黄酮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5 李华;李丹;赵振贵;;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糜漫天;;大豆异黄酮的摄入量及推荐量[A];中国营养学会DRIs修订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样板稿汇编[C];2011年

7 ;大豆异黄酮、乳类与健康[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闫祥华;;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医学意义[A];山东营养学会营养与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余震;贾曾荣;陈必成;余作黔;;大豆异黄酮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田玉慧;杨献军;李万里;杨瑞;岳汉军;;大豆异黄酮和钙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的作用[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03年第4期[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丽丽;华药大豆异黄酮出口势头看好[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盛焉;科学烹饪留住大豆异黄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丁 乡;大豆异黄酮市场潜力大[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徐铮奎;大豆异黄酮药理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丁文;大豆异黄酮市场潜力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丁 乡;开发大豆异黄酮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刘燕玲;云里雾里的大豆异黄酮[N];健康报;2006年

8 清源;妇婴别滥补大豆异黄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张静;含辅酶Q10和含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注册规定印发[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10 一凡;醇沉法纯化大豆异黄酮[N];医药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立岩;大豆异黄酮调控PPARγ信号通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2 马丽娟;大豆异黄酮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海燕;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文祥;断乳至性成熟期持续暴露大豆异黄酮对卵泡发育的影响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5 宋立华;大豆异黄酮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张文众;食品中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体系与大豆异黄酮安全性评价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7 任国峰;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刘澎;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9 蒋守群;大豆异黄酮对岭南黄羽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的影响和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宁;影响大豆异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物理因素及其生物学功效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邓炳楠;大豆异黄酮抗疲劳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王佩环;橡胶籽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4 刘宇;豆制品废水中功能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耿媛;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酶促腐乳工艺及其性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6 晁杰;大豆异黄酮对鸡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7 李晓玲;大豆异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应欢;β-葡萄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其对大豆异黄酮的转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秦可欣;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及其对大豆异黄酮水解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年

10 田蜜;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95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495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