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对产褥感染与血清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
本文选题:分娩方式 切入点:产褥感染 出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褥感染血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为预防产褥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医院采用剖宫产(剖宫产组)及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各300例,观察产妇产褥感染情况,检测产妇分娩前及产后3d时WBC、CRP及PCT水平。结果剖宫产组产褥感染临床诊断26例、确诊23例,临床感染率与确诊感染率分别为8.67%、7.67%,阴道分娩组产褥感染临床诊断12例、确诊8例,临床感染率与确诊感染率分别为4.00%、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3d呼吸系统感染、切口感染、乳腺感染等指标均高于阴道分娩组,且两组产妇产后3d时以上指标较分娩前升高(P0.05)。结论分娩方式对产褥感染及血清WBC、CRP及PCT水平存在一定影响,剖宫产产妇产后产褥感染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均高于阴道分娩产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elivery modes on the serum leukocyte count and the level of C- 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procalcitonin (PCT) in patients with puerperal infection. Methods 30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caesarean section group) and 300 cases of vaginal delivery (vaginal delivery group)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July 2016 to observe puerperal infection. Results 26 cases of puerperal infection were diagnosed in cesarean section group, 23 cases were diagnosed, the clinical infection rate and confirmed infection rate were 8.67% and 7.67%, respectively. In vaginal delivery group, 12 cases of puerperal infection were clinically diagnosed and 8 cases were diagnosed. The clinical infection rate and the confirmed infection rate were 4.00 and 2.67,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respiratory system infection, incision infection and breast infection in the cesarean sec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vaginal delivery group. Conclusion the puerperal infection, serum WBC CRP and PCT levels were affected by delivery mode, and the levels of puerperal infection and relate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cesarean se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vaginal delivery.
【作者单位】: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1)2303号]
【分类号】:R714.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华,李春盛;C-反应蛋白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2 严秀娟;C-反应蛋白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8期
3 司敏,来庆友;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山东医药;2005年20期
4 刘晓;吴雨基;;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06期
5 张玉莲;郭志军;;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18期
6 许荣;廖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C-反应蛋白、血脂的关系[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袁云华;蓝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西部医学;2011年03期
8 赖丹娜;;C-反应蛋白对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09期
9 华培坤,朱恒兴;C-反应蛋白对肝硬变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意义[J];河南医药信息;1997年10期
10 汪伟民,岳玲,张莲芝;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在老年呼吸系统感染中的临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隋伟;肖卫忠;;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畅美季;;普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玉华;周智广;宁洁;黄干;唐炜立;谭少珍;;C-反应蛋白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展的预测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李欣;赵建平;朱景倩;涂军伟;骆建峰;楼雅芳;朱丹;陈慧;盛琳;;C-反应蛋白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吸烟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袁志刚;贾娟娟;韩世泉;刘一兵;;C-反应蛋白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A];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欣;赵建平;朱景倩;涂军伟;骆建峰;楼雅芳;朱丹;陈慧;盛琳;;C-反应蛋白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吸烟的关系[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裴兵;许媛;吴辉;;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影响因素的校正方法及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槐永军;马壮;史亮;陈萍;;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对ARDS患者预后影响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俞林明;明自强;吕银祥;王黎卫;吕少敏;;大黄对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A];2006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志忠;周亚莉;郑华光;王雅杰;张国军;康熙雄;;C-反应蛋白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浓度与脑动脉狭窄分布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剑南;C-反应蛋白对心肌细胞直接损伤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血尿酸、血尿酸肌酐比值、C-反应蛋白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郭永芳;改良电痉挛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因子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3 惠峰;癌变过程中C-反应蛋白非编码突变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刘萍;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的临床意义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5 仓晓凤;C-反应蛋白评估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D];苏州大学;2014年
6 罗翊芝;C-反应蛋白诱导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表达的信号途径及其干预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7 张淑利;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糖尿病大鼠中的表达[D];遵义医学院;2011年
8 卢蔚起;中药外敷加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及对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季海刚;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丁语;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反应蛋白和胎盘生长因子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60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56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