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复发性流产患者NK细胞毒性和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3 18:27

  本文选题:复发性流产 切入点: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出处:《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PL)患者NK细胞毒性和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62例R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流产组(n=30)和分娩组(n=132),比较两组的NK细胞毒性和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U-RI)变化。结果:流产组的孕前NK细胞毒性高于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组的孕前U-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早孕期流产组各孕周的NK细胞毒性均高于分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RI在早孕期较孕前明显降低(P0.001),且分娩组U-RI随孕周增加逐渐降低;与分娩组相比,孕7、8、9周时流产组的UR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P=0.043)。结论:孕前NK细胞毒性增高,孕7~9周子宫动脉血流灌注量下降的患者再次自然流产风险增高,两者为独立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K cytotoxicity and uterine artery perfusion on pregnancy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bor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62 patients with RP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NK cytotoxicity and uterine artery resistance index (U-RI)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abortion group and the deliver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egnancy outcome. Results: the prepregnancy NK cell toxicity in the abor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rturi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RI before pregna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NK cell toxicity in early pregnancy abor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delivery group.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0.05U. U-RI in early pregnancy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pregnancy, and the U-RI of delivery group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gestational week, and the URI of abor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elivery group at the 8th week of gest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risk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i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NK cytotoxicity before pregnancy and decreased uterine artery blood flow at the 7th week of pregnancy, both of which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Chicago
【基金】:2014年度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No:SHDC12014129) 2014年度上海市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No:14411966600)
【分类号】:R71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立群,张明,徐大为;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J];河北医学;2000年04期

2 陆丽华,戴钟英;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治疗初步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年04期

3 毛立群,李瑞民,闫燕华;自身抗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J];河北医学;2001年12期

4 林其德;邱丽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与母-胎界面免疫耐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年03期

5 于永莲;;复发性流产45例病因分析[J];西藏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6 张建平;林其德;李大金;罗颂平;张清学;冯淑英;刘玉昆;;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年07期

7 张建平;吴晓霞;;低分子肝素在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06年09期

8 高金瑜;王谢桐;;甲状腺自身抗体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年12期

9 汪希鹏;林其德;洪燕;赵爱民;;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遗传性血凝因素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12期

10 洪秀仪;金恒善;黎文清;史文婷;;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基础病因及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希鹏;林其德;马政文;洪艳;赵爱民;;中国人群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中遗传性血凝因素研究[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孟丽丽;王振花;陈慧;谭剑平;陈立斌;刘梅兰;张建平;;复发性流产高危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3 金海岚;金博弘;崔李宁;;孕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40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4 徐丽清;陈雷宁;全松;;复发性流产与反复着床失败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专刊[C];2012年

5 金海岚;金博弘;崔李宁;;孕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40例分析[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6 金志春;;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及其防治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专题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13年

7 朱哲洙;刘兰花;;延边地区290例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染色体分析[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傅萍;周菲菲;盛晓园;;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何嘉琳;;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因素及中医辨治[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资料[C];2005年

10 王香桂;;免疫因素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与治疗[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谭嘉;宝宝相册里的秘密[N];健康报;2009年

2 胡德荣 仇逸;上海发现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胡德荣 仇逸;发现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N];科技日报;2000年

4 记者 胡德荣;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被发现[N];健康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琳;复发性流产妇女体质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刘银梅;双酚A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1:2病例—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蔡秀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4 马淑芳;MTHF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HCY水平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5 高金瑜;自身免疫性抗体谱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熊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早期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回顾性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罗辉;中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系统综述和方法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胡晶晶;雌激素受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晓娟;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张瑶;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54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654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8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