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与基因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本文选题:遗传性耳聋 + 基因芯片检测 ; 参考:《山东医药》2015年47期
【摘要】:正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1])。60%的先天性耳聋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性因素~([2])。利用常规听力物理筛查手段并不能够解决日益增多的迟发性、渐进性和药物敏感性耳聋的诊断及干预治疗~([3])。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定位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了解疾病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干预治疗和预防疾病发生。对于中国人群耳聋致病基因特异性研究~([4])表明,GJB2、GJB3、SLC26A4(PDS)、12s rRNA是主要的耳聋致病基因。本研究在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中联合应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与基因测序技
[Abstract]:Positive deafnes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birth defects ([1] .60% of congenital deafness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genetic factors ([2]). The use of conventional physical audiology screening methods can not solv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delayed, progressive and drug-sensitive deafness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treatment ([3]). Gene detection technique can accurately locate the mutation site of pathogenic gene,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disease formation, and intervene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The study on the specificity of deafness gene in Chinese population ([4]) showed that GJB _ 2, GJB _ 3, SLC _ 26A _ (4) and PDS _ (12) rRNA were the main pathogenetic genes of deafness. Application of gene chip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gene sequencing technique in prenatal diagnosis of hereditary deafness
【作者单位】: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
【基金】:徐州市医学青年后备人才资金资助(2014011)
【分类号】:R440;R71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学忠;欧阳小梅;Denise Yan;袁永一;袁慧军;;中国人群遗传性耳聋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要跟东;李守霞;张小芳;刘永杰;孙彩霞;陈丁莉;;河北邯郸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2 于莉;刘伟萍;李爱军;;重度感音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心电图检查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年11期
3 耿雪侠;戴欣;程瑞雪;王亚玲;张海军;;一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4 冯彩红;朱庆文;韩冰;韩海霞;段乃超;戴朴;;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耳聋家庭的产前诊断[J];河北医药;2010年22期
5 严旭坤;戴朴;薛希均;韩东一;王国建;袁永一;陈良飞;钟玲;杨晓东;;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线粒体基因变异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6 余咏梅;焦扬;顾娟;张瀛;;云南省白族、彝族遗传性非综合症性耳聋人群GJB2基因突变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郝剑萍;师天祥;王海燕;;甘肃省66例聋儿病因调查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13期
8 曲莉;薛希均;戴朴;韩东一;曹现宝;杨晓东;邵付印;张波;马涛;于睿利;钟铃;;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群体中线粒体DNA T1095C基因变异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年10期
9 彭新;李霞;徐丽;关兵;张俊中;于爱民;;扬州市特教学校耳聋学生常见耳聋突变基因调查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年13期
10 卜云飞;吕晓光;汪洋;鲁雅洁;陈智斌;魏钦俊;;22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国建;耳聋基因诊断的临床实践[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学芬;新疆维吾尔族耳聋肾虚血瘀型与mtDNA12S rRNA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2 严旭坤;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流行病学调查及线粒体基因变异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8年
3 张艳;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群体中mtDNA和GJB2基因变异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4 曲莉;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群体中线粒体DNA T1095C基因变异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5 杜瑞莉;新疆维汉两民族NSHI患者GJB2、GJB3及12S rRNA基因突变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6 张东红;新生儿聋病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左路杰;北京地区耳聋残疾人群大前庭水管相关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8 孔艳慧;DFNA5生物学功能和致聋机制初探[D];山东大学;2013年
9 彭新;北京扬州两地区听力障碍残疾人群GJB2基因热点突变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扬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秋菊,杨伟炎,吴子明,李庆忠,郭维维,仇春燕;X连锁隐性遗传聋哑(deaf-mute)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J];遗传;2004年05期
2 戴朴,于飞,康东洋,张昕,刘新,米文宗,曹菊阳,袁慧军,杨伟炎,吴柏林,韩东一;线粒体DNA1555位点和GJB2基因及SLC26A4基因的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年10期
3 项坤三,陆惠娟,吴松华,郑泰山,孙多奇,王延庆,贾伟平,钱荣立,翁青,,沈卫平,何进卫,严钱勤,浦鎏,何海屏;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基因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四清,陈观明;遗传性耳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00年04期
2 冯永 ,贺楚峰 ,肖健云 ,赵素萍 ,余宏 ,梅凌云 ,夏昆,汤熙翔,谢鼎华;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和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14期
3 冯永,贺楚峰,肖健云,方俭生,赵素萍,田湘娥,梅凌云,夏昆,汤熙翔;一个遗传性耳聋大家系的基因突变检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年07期
4 王秋菊,杨伟炎,韩东一,沈岩;遗传性耳聋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综合系统的建立[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3年03期
5 王鹏,龚树生;连接蛋白基因与遗传性耳聋[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4年02期
6 贺定华,冯永;连接蛋白与遗传性耳聋[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年06期
7 徐延军,袁慧军;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年06期
8 李丽娜,李庆忠,武文明,王秋菊;遗传性耳聋与肌球蛋白[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9 曹新,邢光前,魏钦俊,陈智斌,朱义宝,潘梅,卜行宽;中国遗传性耳聋大家系永生细胞系的建立与保存[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年08期
10 丁跃明,马永芳,郭清华,赵松云;遗传性耳聋综合征3例报告[J];大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朴;刘新;于飞;袁永一;朱庆文;王国建;李琦;韩冰;刘军;孙悍军;杨树芝;孙晴;陈静;徐延军;康东洋;张昕;袁慧军;杨伟炎;韩东一;;全国遗传性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总结[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2 冯永;夏昆;潘乾;梅凌云;贺楚峰;陈红胜;蒋璐;刘亚兰;门美超;陆小净;田湘娥;;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平台的建立及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郝津生;张亚梅;戴朴;张杰;;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戴朴;;遗传性耳聋的预防和阻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5 袁慧军;;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及临床基因诊断新进展[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6 杨涛;吴皓;;中国人群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型-表型关联研究及其临床应用[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赵飞帆;赵亚丽;王大勇;韩冰;兰兰;李倩;张秋静;齐悦;张娇;王秋菊;;外显子测序技术鉴定隐性遗传性耳聋小家系致聋基因[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韩冰;;耳聋夫妇的生育风险预测与指导研究[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金占国;程静;卢宇;龚维熙;袁慧军;韩东一;;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和初步临床应用[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刘晓雯;郭玉芬;鲍晓林;李静;韩明鲲;赵翠;韩东一;王秋菊;;86个遗传性耳聋核心家系病因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德荣;上海试点遗传性耳聋基因免费检测[N];健康报;2013年
2 边国栋;报告中国首例特殊遗传性耳聋家族[N];北京日报;2007年
3 刘平安;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更快更准[N];健康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任意;基因检测:预防和避免遗传性耳聋发生的有效手段[N];经济日报;2009年
5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博士 王国建 王继荣 王佳斌 整理;遗传性耳聋有的能避免[N];健康报;2009年
6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王有国;浅释遗传性耳聋[N];医药经济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昊魁;聆听幸福 筛查遗传性耳聋[N];光明日报;2013年
8 张群邋记者 杨丽佳;遗传性耳聋大家系研究获突破[N];健康报;2007年
9 郑润凡;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研发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8年
10 记者 何德功;遗传性耳聋 基因被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明昱;基于基因诊断的遗传性耳聋预防与干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赵飞帆;隐性遗传性耳聋外显子测序技术基因鉴定及基因型与表型关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金占国;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应用及遗传性耳聋家系分子致聋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王秋菊;遗传性耳聋家系的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5 李庆忠;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定位克隆与缝隙连接蛋白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白燕;线粒体遗传性耳聋核修饰因子的临床及分子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徐晓冰;遗传性耳聋基因GJB2,PDS,线粒体1555A>G的突变研究及一种检测新方法的建立[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洪波;PRPS1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及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致病基因筛查[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伟;2例2型Waardenburg综合征基因检测并文献复习[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洪阳;目标区域捕获联合高通量测序在遗传性耳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王岳彤;广东湛江遗传性耳聋分子流行病因学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王海涛;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鲍晓林;西北地区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吴伟锋;基于DHPLC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检测平台的建立和应用[D];中南大学;2006年
7 聂宇航;吉林省遗传性耳聋家系库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延军;母系遗传性耳聋线粒体DNA突变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陈睿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大家系表型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10 王申;遗传性耳聋生物芯片项目全面质量管理[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859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859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