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05 12:15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和单独同期放化疗两种治疗模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模式,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万方等常用数据库,同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2016年10月前所有关于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文献,检索语言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文献进行数据合并,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非随机对照研究(CCT)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文献质量。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观察指标包括完全缓解率(CR)、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和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包括2229例患者,其中3篇RCT、5篇CCT。meta分析结果显示:(1)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较单独同期放化疗提高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和客观缓解率(ORR),CR[OR=1.85,95%CI:1.42~2.42,P0.00001],ORR[OR=2.48,95%CI:1.39~4.41,P=0.002]。(2)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未能提高患者总生存率,1年OS[OR=6.65,95%CI:0.54~82.08,P=0.14]、3年OS[OR=1.58,95%CI:0.76~3.30,P=0.22]、5年OS[OR=1.44,95%CI:0.74~2.78,P=0.28],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一治疗策略提高了3年、5年DFS,3年DFS[OR=1.69,95%CI:1.09~2.62,P=0.02]、5年DFS[OR=0.17,95%CI:0.11~0.24,P0.00001]。(3)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组和单独同期放化疗组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髓抑制发生率[OR=0.70,95%CI:0.22~2.28,P=0.56],消化道反应发生率[OR=1.12,95%CI:0.58~2.16,P=0.84]、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OR=0.43,95%CI:0.09~2.02,P=0.93],两组上述毒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我们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提高了患者的近期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但在总生存率和减少毒副反应方面无帮助。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 Wanfang database was searched by computer and the references were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To search all the literatures 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 by October 2016, the search language is restricted to Chinese and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qualified literature was selected for data consolidation, (RCT) was evaluated by modified Jadad scale, and (CCT) evaluated literature quality by Newcastle Ottawa scale (NO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with Review Manager 5.3 software. The observed indexes included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CR), objective remission rate, (ORR), overall survival rate, (OS),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DFS) and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 Results: a total of 8 studies including 2229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CCT.meta analysis in three RCT,5 articles were as follows: (1)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mproved the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CR) and objective remission rate (ORR) CR) of patients compared with chemotherapy alone. (2)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OR=2.48,95%CI:1.39~4.41,P=0.002] did not increase the rate of complete remission. (2)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did not increase the overall remission rate of patients.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1 year OS [OR=6.65,95%CI:0.54~82.08,P=0.14], 3 year OS [OR=1.58,95%CI:0.76~3.30,P=0.22], 5 year OS [OR=1.44,95%CI:0.74~2.78,P=0.28]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 treatment strategy was improved by 3 years, 5 years DFS, 3 years DFS [OR=1.69,95%CI:1.09~2.62,P=0.02], 5 years DFS [OR=0.17,95%CI:0.11~0.24,P0.00001].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de effects betwee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group and single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group. The incidence of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OR=0.70,95%CI:0.22~2.28,P=0.56], digestive tract reaction (OR=1.12,95%CI:0.58~2.16,P=0.84) and neurotoxicity reaction (OR=0.43,95%CI:0.09~2.02,P=0.93)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can improve the short-term remission rate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but not in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and the reduction of side effects.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明,赵安兰,张达仁,王肇炎 ,黄立中;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4期

2 杨柯君;;什么是新辅助化疗[J];上海医药;2012年08期

3 管卫华,龙英,郁宝铭;新辅助化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年03期

4 高伟生;梦鹏飞;陈刚;;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2年04期

5 王怀碧;几种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3年05期

6 张学宪,梁庆正,吴晓明;新辅助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62例报告[J];中国肺癌杂志;2003年04期

7 李坚,俞力超,王蓉芳,吴建农,丁明,张德厚;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理改变的作用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肺癌杂志;2003年05期

8 邹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长期效果[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9 王深明,张国淳,吴惠茜,黄雪玲,朱彩霞;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以及细胞和血管组织学的影响[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3年04期

10 张晓明;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J];实用癌症杂志;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忠民;刘奇;;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顾雅佳;冯晓源;邱龙华;彭卫军;杨文涛;费菲;陈灿敏;唐峰;毛健;邵志敏;;磁共振弥散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初步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蓓;傅健飞;洪中武;;104例局部晚期乳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A];肿瘤化学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4 张秋月;孟化;;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在治疗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中的生存分析[A];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5 郑建华;;新辅助化疗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马丁;;宫颈癌新辅助化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唐美洁;;老年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护理与探讨[A];2011年老年护理安全管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8 张文莹;孙晓文;;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诱发糖尿病的术后护理体会[A];“河南省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及新技术交流”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9 莫庆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100例的观察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彭忠民;刘奇;;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预测[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志平;辅助治疗和新辅助化疗具有重要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宋奇思;治实体瘤先用新辅助化疗[N];健康报;2007年

3 北京同仁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肖晖 李新萍整理;新辅助化疗为乳癌患者赢得手术机会[N];健康报;2009年

4 驻京记者 贾岩;NC动摇NSCLC辅助化疗地位[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崔大涛;新辅助化疗——重塑乳腺癌治疗模式[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可手术NSCLC的化疗及其争议[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李新萍;新辅助化疗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手术机会[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王杰军 许青;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发展概要[N];科技日报;2001年

9 吴志;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狙击”乳腺癌[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恶性胸膜间皮瘤行胸膜外肺切除术后:可否实施新辅助化疗[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广超;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生物学因子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帅;加速分割调强适形放疗在鼻咽癌中的临床应用与新辅助化疗的研究及探讨[D];山东大学;2016年

3 朱闻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因素的探索及疗效预测模型的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汪令成;新辅助化疗对不同分子亚型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预后的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5 梁云;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组织学疗效评价及相关免疫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6 李雄;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预测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陈灿铭;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盛;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留肿瘤自噬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D];复旦大学;2012年

9 何海飞;蛋白质指纹图谱在乳腺癌个体化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尹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MRI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雨虹;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自适应放疗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牟怡;ATP-TC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药物筛选中的应用[D];遵义医学院;2015年

3 刘国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XEC与FEC和TEC方案的疗效及毒性对比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贾巍;乳腺癌ET方案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子生物学指标变化的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桑蝶;Ki67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陈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变化的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陈航航;FOXP3~+Tregs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D];郑州大学;2015年

8 张子敬;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学指标及动态增强核磁共振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9 刘海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患者对丙泊酚敏感性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李俊勇;新辅助化疗对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生存影响的Meta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24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224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