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全身免疫及宫颈局部微环境与不同级别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5 16:55
【摘要】: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宫颈癌患者全身免疫功能和宫颈局部微环境的变化,探讨全身免疫、阴道菌群的失衡、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的变化与CIN的关系,进一步对比分析CIN的全身免疫与宫颈局部免疫的变化,初步了解CIN与全身及局部免疫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广西区妇幼保健院及柳州市工人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妇女,年龄为20岁至65岁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共254例,行宫颈脱落细胞学(TCT)检查及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DNA,最终选取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炎症组77例及CIN患者142例为实验组(其中宫颈低度上皮内瘤变(Low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SIL)组52例、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Hig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SIL)组90例;以同期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35例为对照组,以上患者均在初诊时收集实验所需的阴道分泌物及阴道灌洗液,阴道分泌物用精密PH试纸测pH值,革兰氏染色检测乳酸杆菌、霉菌、线索细胞,阴道菌群用悬滴湿片法检测滴虫。用生理盐水冲洗阴道后穹窿并收集阴道灌洗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CD4+和CD8+。并将以上患者中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25例(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包括lsil组20例和hsil组56例,i期宫颈癌60例(早期宫颈癌组),检测患者的外周血样本,体液免疫检测的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a+igg+igm)和补体(c3+c4)。细胞免疫包括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性淋巴细胞th)、cd8(抑制性淋巴细胞ts)、cd4/cd8(th/ts),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与补体:iga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0.05),但iga有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的趋势;igg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580.05);igm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310.05);补体c3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0.05);补体c4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四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4130.05)。2、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cd3+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cd4+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cd4+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cd8+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50.05);对照组cd4+/cd8+比值在四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90.05)。3、宫颈脱落细胞中hpv的感染情况:254例患者总的hpv感染率为78.54%,排在前三位的基因型是16,52,58。高危型hpv16型和58型三组中的感染率分别是7.14%、15.38%、65.56%和5.19%、9.62%、11.11%,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升高,hpv16型和58型感染率逐渐增高;高危型hpv52型三组中的感染率分别是15.58%、30.77%、10%,hpv52型在宫颈低度病变的感染较为常见,高危hpv感染率在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分别为49.35%、67.35%、93.33%,高危hpv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4、阴道ph值与菌群的检测:对照组、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ph值分别为(4.6±0.78)、(4.6±0.71)、(4.8±0.59)和(5.1±0.53),四组的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对照组分别与lsil组和hsil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间乳酸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8.57%、7.79%、7.69%和3.33%,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乳酸杆菌的阳性率随之下降,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0.05)。四组间滴虫(trichomonasvaginalistv)的感染率分别为8.57%、9.09%、11.54%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0.05)。霉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1.43%、9.09%、13.46%、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30.05);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bv)的感染率分别为8.57%、5.19%9.6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0.05)。5、阴道灌洗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il-2在对照组、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中分别为171.02±22.75pg/ml、173.31±19.72pg/ml、155.09±33.78pg/ml、145.16±34.47pg/ml,il-2在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il-10在对照组、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分别为43.91±11.16pg/ml、46.53±14.61pg/ml、50.17±16.77pg/ml、55.36±20.46pg/ml;il-10在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6、阴道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cd4+在对照组、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分别为27.09±5.09ug/l、25.98±7.81ug/l、25.58±6.92ug/l、25.24±5.33ug/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0.05)。cd8+在对照组、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分别为31.07±4.85iu/ml、31.52±8.19iu/ml、32.30±5.81u/ml、33.99±7.96iu/ml;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460.05)。7、全身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lsil组和hsil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局部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也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而稍有降低,但三组间尚无统计学意义(p=0.1260.05),cd8+在全身及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进展为hsil的高危因素:对照组或炎症组进展为hsil组的危险因素是hpv感染与否、ph值升高和il2降低,lsil组进展为hsil组的危险因素是ph值升高。结论:1.宫颈病变及早期宫颈癌作为宫颈及其周围组织的局部病变,除对机体体液免疫中参与粘膜免疫相关的iga可能有一定影响外,对体液免疫中的其他指标影响不大。cin及早期宫颈癌却导致机体的cd3+及cd4+逐渐下降,说明在cin向早期宫颈癌进展的过程中,全身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细胞免疫的变化在宫颈病变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高危型hpv感染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hpv感染是cin进展的危险因素。3.阴道微环境中ph值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h值是cin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目前尚不能确定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及霉菌与cin的发生存在联系。4.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阴道局部的炎性细胞因子il2逐渐降低,il-10升高,提示il2和il-10变化在宫颈病变进展中起着重要的免疫作用;5.宫颈局部体液免疫因子的变化是宫颈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而对全身的体液免疫中除iga外,其余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影响不大。6.全身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宫颈病变的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宫颈病变进展的关系仍需继续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凌雅;比较宫颈内刮取术与宫颈内刷取术[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年03期

2 李隆玉,李诚信;宫颈癌的预防及普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年03期

3 吉双梅,宋涛,吴晋平;宫颈癌10例超声诊断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1996年01期

4 铁丽;;宫颈癌,让我华丽地转身[J];新天地;2008年05期

5 丰有吉;宫颈癌合并妊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年04期

6 寇育红,苏雅娟,周会行;宫颈癌的超声声像图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1期

7 王阳 ,赵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关系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11期

8 柳华,张怡;陈旧性宫颈宫体横断分离成功吻合一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年07期

9 何洪敏,王鑫,赵宇;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例[J];河北医学;2002年03期

10 许岚;宫颈癌135例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永良;;宫颈癌的手术与化疗[A];妇科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讲义[C];2009年

2 罗璇;;超声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A];第一届全国妇产科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肖青;;宫颈病变的防治[A];广东省药学会’08药学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班讲义[C];2008年

4 张桂霞;张红秋;侯剑华;边海英;;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对宫颈肿物的优势浅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盛修贵;;宫颈癌的手术治疗[A];妇科肿瘤疑难病例讨论会暨妇科微创技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12年

6 张桂霞;张红秋;侯剑华;;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对宫颈肿物的诊断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桂霞;张红秋;侯剑华;;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对宫颈肿物的诊断意义[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平;;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进展[A];2013年浙江省妇科肿瘤学术年会暨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宫颈癌筛查及子宫颈疾病规范化诊治”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3年

9 周琦;唐郢;;循证医学引导下的子宫颈癌个体化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10 熊焰;李慧;;细胞DNA定量分析方法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临床研究[A];全国子宫颈癌暨湖北省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锋;年轻女性要防宫颈癌[N];健康报;2002年

2 李文瑶;年轻女性也应警惕宫颈癌[N];吉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姚敏;专家带你重新认识宫颈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4 ;解析宫颈癌:呵护自己幸福一生[N];中国妇女报;2009年

5 武汉大学中山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李定国;宫颈癌:早防早治最重要[N];医药经济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白轶南;宫颈癌 女性第二索命恶魔[N];保健时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彭薇;定期妇检,排除宫颈癌隐患[N];解放日报;2013年

8 杨锋;年轻女性要防宫颈癌[N];保健时报;2003年

9 杨锋;洁身又自爱远离宫颈癌[N];中国医药报;2002年

10 市第二医院海沧分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韩筱兰;保护好宫颈就是保护好生命[N];厦门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洲力;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锥切切缘阴性患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2 路玲;新疆巴楚县维吾尔族妇女HPV感染、高级别宫颈病变及宫颈癌与行为因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关系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3 马春华;高危型HPV基因型检测、分流及HPV16型变异体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分布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朱华;TCONS_00026907以竞争性内源RNA角色调控宫颈癌发展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5 刘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丽华;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赵友云;宫颈癌相关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王莹;中山地区宫颈癌前病变大样本筛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刘开江;新疆维、汉宫颈癌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10 张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靶向基因治疗[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在宫颈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玉婵;新疆地区维、汉族妇女宫颈病变组织中p14ARF基因和Pokemon基因表达检测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范维;超声弹性成像与阴道镜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兰州大学;2015年

4 王巧丽;宫颈癌220例临床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方向东;HPV在宫颈癌首选筛查项目中的价值评估[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娟娟;FOXL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MMP14干扰载体对FOXL2的调控及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5年

7 张玉梅;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其转录因子与宫颈癌进展的相关性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8 李冰;MRI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4年

9 莫秀婷;我国宫颈癌预防策略的经济学评价[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朱书力;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评估[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73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273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2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