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异常及多态性分析
【图文】: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年5月第31卷第5期JournalofPracticalObstetricsandGynecology2015MayVol.31,No.5图1父亲核型:46,XY,t(1;3)(p32;q13)Fig1Thekaryotypesofthefather·男性携带者;⊙:女性携带者;□:正常男性;○:正常女性;郍:先证者;△:流产图2系谱图Fig2Pedigreeofafamilywithrecurrentabortion3讨论3.1染色体数目异常与反复流产以往研究显示,50%的反复流产是由于胎儿染色体异常所致,其中约9%为45,X,40%为三倍体或四倍体,2%为染色体结构异常[3]。可能是由于亲代的配子在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或姊妹染色体发生不分离事件,或者是受精卵早期卵裂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丢失造成的。与此同时,亲代染色体异常也是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重要原因。本组研究中,反复流产夫妇中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0.55%),其中标记染色体7例,特纳综合征嵌合体10例,性染色体三体5例。Bourrouillou等[4]对精子计数<10×106/ml的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该人群10.3%患者染色体异常,结果提示男性患者若为无精症,核型异常多为性染色体的数目异常;若男性患者为少弱精子症,核型异常多为常染色体的结构异常。而该类患者更多的是体现为不育而不是女方流产。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也应警惕生殖腺嵌合体。3.2染色体结构异常与反复流产3.5%胚胎停育或流产的病例是由于亲代为平衡易位或罗伯逊易位的携带者[2]。本组研究中检出平衡易位99例(2.49%),远远高于在人群中的发生概率1/673~1/1000[5],是导致反复流产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该类型的染色体畸变虽然引起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但基因总数仍得以保留,携带者本身没有明显的异常临床表型。然而在生育过程中,?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年5月第31卷第5期JournalofPracticalObstetricsandGynecology2015MayVol.31,No.5图1父亲核型:46,XY,t(1;3)(p32;q13)Fig1Thekaryotypesofthefather·男性携带者;⊙:女性携带者;□:正常男性;○:正常女性;郍:先证者;△:流产图2系谱图Fig2Pedigreeofafamilywithrecurrentabortion3讨论3.1染色体数目异常与反复流产以往研究显示,50%的反复流产是由于胎儿染色体异常所致,其中约9%为45,X,40%为三倍体或四倍体,2%为染色体结构异常[3]。可能是由于亲代的配子在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或姊妹染色体发生不分离事件,或者是受精卵早期卵裂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丢失造成的。与此同时,亲代染色体异常也是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重要原因。本组研究中,反复流产夫妇中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0.55%),其中标记染色体7例,特纳综合征嵌合体10例,性染色体三体5例。Bourrouillou等[4]对精子计数<10×106/ml的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该人群10.3%患者染色体异常,结果提示男性患者若为无精症,核型异常多为性染色体的数目异常;若男性患者为少弱精子症,核型异常多为常染色体的结构异常。而该类患者更多的是体现为不育而不是女方流产。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也应警惕生殖腺嵌合体。3.2染色体结构异常与反复流产3.5%胚胎停育或流产的病例是由于亲代为平衡易位或罗伯逊易位的携带者[2]。本组研究中检出平衡易位99例(2.49%),远远高于在人群中的发生概率1/673~1/1000[5],是导致反复流产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该类型的染色体畸变虽然引起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但基因总数仍得以保留,携带者本身没有明显的异常临床表型。然而在生育过程中,?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厢竹院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2BAI09B00,2012BAI09B04)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编号:桂科攻099300A-9)
【分类号】:R714.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运星,霍沛丹;4322例遗传咨询者的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J];当代医师杂志;1996年03期
2 李运星;霍沛丹;陈园茶;;704对不育夫妇中男方染色体分析[J];男性学杂志;1993年04期
3 肖勇,白秀英,王秀岩,王文臣,罗佳滨,孙永沛;206例男性不育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男性学杂志;1994年01期
4 ;Cloning,Characterization and Primary Function Study of a Novel Gene,Cymg1,Related to Family 2 Cystatins[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5年01期
5 李运星;霍沛丹;陈园茶;;852例原发不育男性体细胞染色体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3年06期
6 张月萍;徐建忠;殷民;吴佳龙;孙晓溪;;7p部分三体综合征的表型和基因型关系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忠凯;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关系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2 周炜;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必要性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华;马远方;;原因不明反复流产的免疫学病因及治疗[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年09期
2 赵丽娟;刘杰;雷灵梅;;石家庄地区1624例反复流产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年08期
3 谭秀梅;;反复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20期
4 谢立敏;徐海;于文晶;周岚;伊心浩;张建海;于云英;安娜;;外周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反复流产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1年33期
5 李清华;;上环治疗人工流产后反复流产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2年03期
6 叶凤联;左月英;;反复流产诊断与治疗的难点与要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7 杨桂花;赵旭卿;;反复流产的病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年07期
8 范先阁;池兴荷;王永来;;366对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研究[J];遗传与疾病;1986年02期
9 于传鑫;韩金兰;李惠霞;吕菊香;陆湘云;;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研究[J];上海医学;1987年02期
10 彭永霞,陈慧萍,朱兰兰,徐鸥志;77对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研究[J];江苏医药;198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孙琴;;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反复流产的疗效观察[A];玉溪市第五届妇产、妇幼、计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沈娴;张开立;;98对反复流产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秀津;耿建芳;范卫涛;;188例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核型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任先丽;;反复流产住院保胎病人的心理状态与护理[A];河南省护理学会产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5 刘国川;朱楣光;张海霞;刘丽慧;陈晶;;染色体双易位t(2;16),t(6;9)致反复流产1例[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高淑英;宋黎丽;任国庆;王树玉;;反复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的实验诊断分析[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杨金芳;杨华;;160对反复流产、畸胎、死胎夫妇的染色体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赵会荣;调整免疫系统治疗反复流产[N];家庭医生报;2008年
2 陈汉桥;大连医大流产相关研究结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刘天;反复流产是子宫的头号“杀手”[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4 ;反复流产 夫妻找原因[N];医药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丽英;原因不明反复流产免疫相关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丹;孕早期反复流产的诊治探讨[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2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53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