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方式对再生育与初产产后盆底肌的影响观察
【作者单位】: 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No:2015-3)
【分类号】:R7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伟华;;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盆底肌力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5期
2 马静;穆淑花;欧阳丽斯;雷万龙;;联合阴道哑铃锥训练改善产后盆底肌张力的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1年02期
3 刘芬;陈敦金;;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4 钟燕;;个体化指导孕产妇盆底肌锻炼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3年22期
5 赵惠;;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训练对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廖碧珍;杜春燕;徐晓阳;姚珍薇;;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孕产妇痔愈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21期
7 易玲;;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盆底肌力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1年09期
8 卢惠;黄飘;李秋霞;;盆底肌功能训练防治产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1年31期
9 王小红;卢惠;黄飘;李康英;;训练盆底肌功能防治产后尿失禁[J];吉林医学;2012年22期
10 梁丹丹;蔚蔚;;女性盆底肌功能锻炼[J];中老年保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伟;李玉;冯晓军;王亚男;;盆底肌按摩对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患者内膜血流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2 黄健;陈丽梅;丁岩;陈义松;丁景新;张斌;朱卫琴;曹云桂;陈秀清;华克勤;;不同物理方法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疗效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3 王鲁文;沈琦;朱旭明;张秀娟;马双玲;;分娩方式及胎儿体重与产后盆底肌力改变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4 胡艳;李云;张魏颖;李环;;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对产后女性盆底肌力减退治疗的疗效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5 李晓霞;夏泳;郑琳;;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结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珂;王澜静;焦玲洁;贺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与盆底肌力相关性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张斌;王素珍;黄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8 朱秀梅;蒋联群;张红萍;;盆底肌训练和盆底肌电刺激用于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若兰;正常及POP女性盆底肌静息MRI三维重建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娄俊;仿生物反馈法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评价[D];南昌大学;2013年
3 李丽丽;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及康复锻炼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张珂;产后盆底肌功能重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沈琦;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6 魏雅娜;阴道分娩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7 郑颖;不同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D];暨南大学;2009年
8 王杉杉;物理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肌恢复效果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9 储小燕;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左海燕;产科因素对产后盆底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35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53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