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对孕产妇产前、产后3天、产后42天内抑郁进行调查,了解各阶段抑郁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检测孕妇血清中孤啡肽的含量,分析孤啡肽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为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产妇抑郁的现况调查:选取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与中卫市中医院2所医院的200名住院待产孕妇,其中银川市妇幼保健院140例,中卫市中医院60例。产前抑郁调查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产后3天及42天内抑郁调查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产前及产后3天抑郁调查采用产妇自填问卷方式,产后42天内抑郁调查采用电话随访。(2)孤啡肽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知情同意后,收集这两所医院妇产科住院待产孕妇的血样,共176份,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研究对象血清孤啡肽含量,比较产后抑郁组与非抑郁组之间孤啡肽含量是否有差异。结果(1)孕产妇抑郁症现况调查:产前抑郁发生率为20.0%;产前SDS平均得分为(43.24±7.46)分,高于全国常模(41.88±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4,P0.05);年龄≥30岁组SDS得分(43.98±6.93)分,小于30岁组为(42.80±7.7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9,P0.05)。产后3天抑郁发生率为26.0%;EPDS平均得分为(9.18±4.20)分;年龄≥30岁组EPDS得分(8.81±3.93)分,小于30岁组(9.39±4.3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8,P0.05)。产后42天抑郁发生率15.5%;EPDS平均得分为(8.08±3.95)分;年龄≥30岁组EPDS得分(7.63±3.41)分,小于30岁组(8.14±4.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症与产次(OR=0.084,95%CI:0.009~0.748)、夫妻关系(OR=6.655,95%CI:1.395~31.743)、流产史(OR=5.013,95%CI:1.637~15.354)、孕期并发症(OR=10.440,95%CI:2.829~38.528)、婆媳关系(OR=12.640,95%CI:2.108~75.802)、睡眠质量(OR=2.701,95%CI:1.088~6.701)、家庭暴力(OR=39.305,95%CI:1.310~1179.219)有关。(2)孤啡肽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孕妇血清孤啡肽平均含量为(27.11±14.24)pg/ml,其中产前抑郁组OFQ含量(32.11±14.56)pg/ml,对照组OFQ含量(25.84±13.61)pg/ml,抑郁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19);产后42天抑郁组孤啡肽含量为(45.61±16.56)pg/ml,非抑郁组为(23.07±10.06)pg/ml,抑郁组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87,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PDS得分与血清孤啡肽含量呈正相关(r=0.570,P0.001)。结论(1)孕妇产前抑郁状况高于一般人群;抑郁发生率为产后3天最高,产前次之,产后42天最低。(2)初产妇、夫妻关系较差、婆媳关系较差、睡眠质量较差、流产史、孕期并发症、家庭暴力为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3)血清孤啡肽含量与EPDS得分呈正相关,孤啡肽可能与产后抑郁症可能有关。
【图文】: 特征与 EPDS 得分及抑郁发生率的关系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民族、人均月收入、职业、居程度之间 EPDS 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民族、人均月收入、职业、居程度之间抑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图 2 不同阶段抑郁发生率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彩丽;王立军;陆亚娟;杨东美;于桂艳;贾楠;;孕晚期妇女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6年33期
2 马晓燕;陈莹;游琴;罗相如;吴璨;杨丽华;;孕晚期妇女抑郁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3 陈燕;;引起产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年22期
4 刘一迪;李晓宏;张洪涛;刘宇;;产后抑郁发生现状及其相关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年22期
5 刘淑琴;;产后抑郁发病的分析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19期
6 凌雁,;;产后抑郁症病因研究现状及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年12期
7 刘晓秋;白志军;;中国妇女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B);2015年04期
8 崔莉莉;王冬娜;毛佩贤;任艳萍;汤宜朗;;产后抑郁症的评估与治疗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年02期
9 杨怀洁;杨成良;;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年01期
10 朴海善;刘萌;田玲;;初产妇分娩前后抑郁现况调查[J];包头医学;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颖;479例妇女产后抑郁情况及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培培;产后抑郁症发生现况及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2 焦琳;产后抑郁发生现况及其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3 龙周婷;产后抑郁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文锶;产后负性生活事件、抑郁归因风格、失控感与产后抑郁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段丽芳;产后抑郁症发生因素的综合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6 陈玲玲;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模式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3年
7 李正梅;初产妇及配偶分娩前后抑郁情绪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王丽娜;血浆孤啡肽水平与情感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何瑛;长沙市部分产妇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现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542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54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