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139例双子宫畸形孕妇晚期妊娠临床结局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18:58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双子宫畸形孕妇晚期妊娠患者的临床特点、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探讨双子宫畸形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提高对双子宫畸形晚期妊娠的认识。方法:选择200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双子宫畸形晚期妊娠孕妇139例为病例组,回顾性分析病案资料。以月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1个月(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我院产前检查并终止妊娠的、正常子宫妊娠的孕晚期孕妇1653例。再按照年龄进行频数匹配,以病例组:对照组=1:2的比例,从1653例正常子宫妊娠孕妇中,随机抽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正常子宫妊娠孕妇278例为对照组,并查阅电子病案信息。按分娩方式分组,双子宫剖宫产93例为A组,双子宫阴道分娩46例为B组;正常子宫剖宫产89例为a组,正常子宫阴道分娩189例为b组。双子宫阴道试产58例,中转剖宫产12例为C组;正常子宫阴道试产201例,中转剖宫产12例为c组。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回顾性分析各组的临床特点、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次、产次、产前BMI和不孕症治疗受孕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双子宫畸形孕妇的妊娠结局:病例组早产(27.34%vs 7.19%)、臀位(21.58vs 2.52%)、未足月胎膜早破(14.39 vs 3.96%)、剖宫产(66.91%vs 32.01%)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足月产(72.66%vs 92.81%)、阴道顺产(74.14%vs 92.54%)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前三位剖宫产指征依次为臀位(25.81%)、疤痕子宫(17.20%)、双子宫畸形(16.13%);对照组前三位剖宫产指征依次为疤痕子宫(35.96%)、胎儿宫内窘迫(16.85%)、头盆不称(10.11%)。3.双子宫畸形孕妇的母儿结局:病例组的新生儿平均分娩孕周小于对照组(37.57±2.88周vs 39.17±1.77周),平均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2746.76±617.25g vs 3243.74±483.00g),平均出生身长小于对照组(47.23±3.29cm vs 49.48±2.03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后出血(5.76%vs 1.44%)、胎儿生长受限(2.88%vs 0)、胎儿宫内窘迫(12.23%vs 6.47%)、羊水过少(11.51%vs 3.24%)、脐带绕颈(27.34%vs 15.47%)、早产儿(25.18%vs 6.47%)、小于胎龄儿(13.67%vs 2.16%)、足月低体重儿(7.19%vs 0.72%)、转新生儿科治疗(23.74%vs 2.52%)的发生率高(P0.05)。4.双子宫畸形孕妇的阴道分娩情况:B组与b组比较,新生儿平均分娩孕周小(36.31±3.72周vs 39.37±1.58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2510.87±757.21g vs 3279.13±436.88g),中位总产程时间短(306.5min vs 400.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有2例(4.35%)新生儿死亡,1例妊娠29~(+3)周,体重825g,出生后Apgar1分钟为2分;1例妊娠30~(+1)周,体重1180g,出生后Apgar1分钟为3分。B组有15例(32.61%)转新生儿科治疗,早产是主要原因。结论:1.双子宫畸形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臀位的发生率增加。剖宫产率增高,臀位是主要原因。2.双子宫畸形可对母儿结局产生不良影响,早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小于胎龄儿、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增加。3.双子宫畸形妊娠,对于估计胎儿体重1500~2500g,分娩孕周≥32周,无其他产科剖宫产指征,可在严密监护下,尝试阴道分娩。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丹;江秀秀;;子宫畸形的发生及其对妊娠的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年04期

2 虞杨;王琪;石中华;;不同类型子宫畸形对晚期妊娠结局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期

3 夏恩兰;;子宫畸形诊治新纪元[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年05期

4 耿慧珍;柯s铉

本文编号:2749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749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f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