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测量宫颈角对早产的预测价值
发布时间:2021-09-06 03:48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角预测早产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304例妊娠28~32周先兆早产孕妇,其中发生早产104例为早产组,未早产200例为足月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经阴道超声检查以测量宫颈长度及宫颈角,比较两组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及宫颈角对早产的预测效能。结果早产组孕妇宫颈长度为(2.06±0.25)cm,显著小于足月产组的(2.58±0.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孕妇宫颈角为(110.77±5.42)°,显著大于足月产组的(96.69±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长度预测孕妇早产风险的最佳阈值为2.34 cm,曲线下面积为0.893;宫颈角预测孕妇早产风险的最佳阈值为106.15°,曲线下面积为0.948。结论与宫颈长度相比,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角对预测早产具有更高的效能。当测量宫颈角≥106.15°时,应高度警惕早产的发生。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28(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女,30岁,孕31+1周,因自觉不规律宫缩入院。
女,32岁,孕31+5周,因自觉不规律宫缩入院。测量同图1,宫颈角115°,宫颈长度1.76 cm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早产的发生率约为9.6%,其中未破膜的自发性早产占总体的50%[2]。早产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宫颈功能障碍是发生早产的重要因素[3]。既往研究证明,通过超声测量宫颈可以检测宫颈功能障碍,预测早产的发生[4]。利用超声预测早产是目前全世界较为推广的方法[5]。目前采用超声监测宫颈长度是较常用的方法[6],既往研究显示早产的风险与宫颈长度成反比[7]。少数产妇不愿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故临床多采用经会阴或经腹部超声测量[8]。然而研究表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优于以上两种方式。曲首辉等[9]监测595例妊娠28~32周正常孕妇的宫颈长度,发现尽管宫颈长度<3.0 cm,但未使用宫缩抑制剂产妇并未发生早产。Hiersch等[10]对1068名高危早产孕妇分析发现,单纯的宫颈长度<3 cm无法真正地预测早产,特异性较低。Lim等[11]研究发现宫颈长度<2.5 cm是早产的高危因素。Orzechowski等[12]对有早产史及初产妇进行分析,发现当宫颈长度≤2 cm时,两组产妇发生早产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使对于有早产史的产妇,是否需要进行常规的宫颈长度检测尚无定论;而对于产妇常规进行宫颈长度测定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明确。超声弹性成像用于评估组织的软硬度[13],可预测早期或无症状性早产[14];但该操作对医师要求高,结果可能受操作时施压探头或呼吸运动等的影响,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丁炎等[15]通过比较孕22~24周经会阴部超声测量子宫宫颈前角与宫颈长度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宫颈前角预测早产的价值优于宫颈长度。Pruksanusak等[16]对102例产妇同时测量宫颈角及宫颈长度,发现测量宫颈角较宫颈长度对于预测早产具有更高的效能。既往研究证明,通过对早产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预测早产的发生[17]。本研究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宫颈角度与经会阴测量宫颈前角相比提高了诊断准确性。本研究发现,宫颈长度及宫颈角的改变在早产与足月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选取妊娠28~32周自觉不规律宫缩的先兆早产孕妇测量宫颈长度及宫颈角,发现宫颈长度2.34 cm、宫颈角106.15°为测量宫颈角度预测早产的最佳阈值。子宫角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的牵拉以及胎儿、前羊膜囊对宫颈内口的直接压迫。随着妊娠周数的增长,子宫对宫颈内口造成的压力持续增大,使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18]。宫颈受压后还可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从而诱发更强烈的宫缩,导致宫颈重塑,最终发生早产[19-20]。本研究通过阴式超声测量子宫下段与宫颈矢状面成角技术测定,提高了预测早产风险的准确性,减少了孕期不必要的卧床及保胎治疗、孕期血栓类疾病的发生和产妇对早产的焦虑情绪[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宫颈重塑与早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郑倩文,郭珊珊,刘继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9(06)
[2]规范早产管理,减少过度干预[J]. 邹丽颖. 中国医刊. 2019(03)
[3]经阴道与经腹超声检查对宫颈长度预测早产的价值探讨[J]. 张晓丽.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01)
[4]探讨中孕期经腹超声轨迹法测量宫颈长度的临床价值[J]. 石富文,杨敏,顾小宁,刘芳,刘冬梅,褚桐苇,钱柏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10)
[5]超声弹性成像评价先兆子痫的应用进展[J]. 葛成霞,郭建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09)
[6]经会阴部超声测量孕中期子宫宫颈前角与宫颈长度对预测早产的对比研究[J]. 丁炎,赵新美,陈雷,吴春燕,马锦琪,李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7 (12)
[7]经阴道超声实时宫颈组织弹性成像技术预测早产风险的应用价值[J]. 李菁华,吴青青,高凤云,孙丽娟,刘妍,李晓菲.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7(12)
[8]孕中、晚期孕妇子宫颈长度测量对早产的预测价值[J]. 曲首辉,时春艳,陈倩,陈俊雅,孙伟杰,孙瑜,张潇潇,范丽欣,杨慧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10)
本文编号:3386683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28(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女,30岁,孕31+1周,因自觉不规律宫缩入院。
女,32岁,孕31+5周,因自觉不规律宫缩入院。测量同图1,宫颈角115°,宫颈长度1.76 cm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早产的发生率约为9.6%,其中未破膜的自发性早产占总体的50%[2]。早产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宫颈功能障碍是发生早产的重要因素[3]。既往研究证明,通过超声测量宫颈可以检测宫颈功能障碍,预测早产的发生[4]。利用超声预测早产是目前全世界较为推广的方法[5]。目前采用超声监测宫颈长度是较常用的方法[6],既往研究显示早产的风险与宫颈长度成反比[7]。少数产妇不愿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故临床多采用经会阴或经腹部超声测量[8]。然而研究表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优于以上两种方式。曲首辉等[9]监测595例妊娠28~32周正常孕妇的宫颈长度,发现尽管宫颈长度<3.0 cm,但未使用宫缩抑制剂产妇并未发生早产。Hiersch等[10]对1068名高危早产孕妇分析发现,单纯的宫颈长度<3 cm无法真正地预测早产,特异性较低。Lim等[11]研究发现宫颈长度<2.5 cm是早产的高危因素。Orzechowski等[12]对有早产史及初产妇进行分析,发现当宫颈长度≤2 cm时,两组产妇发生早产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使对于有早产史的产妇,是否需要进行常规的宫颈长度检测尚无定论;而对于产妇常规进行宫颈长度测定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明确。超声弹性成像用于评估组织的软硬度[13],可预测早期或无症状性早产[14];但该操作对医师要求高,结果可能受操作时施压探头或呼吸运动等的影响,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丁炎等[15]通过比较孕22~24周经会阴部超声测量子宫宫颈前角与宫颈长度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宫颈前角预测早产的价值优于宫颈长度。Pruksanusak等[16]对102例产妇同时测量宫颈角及宫颈长度,发现测量宫颈角较宫颈长度对于预测早产具有更高的效能。既往研究证明,通过对早产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预测早产的发生[17]。本研究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宫颈角度与经会阴测量宫颈前角相比提高了诊断准确性。本研究发现,宫颈长度及宫颈角的改变在早产与足月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选取妊娠28~32周自觉不规律宫缩的先兆早产孕妇测量宫颈长度及宫颈角,发现宫颈长度2.34 cm、宫颈角106.15°为测量宫颈角度预测早产的最佳阈值。子宫角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的牵拉以及胎儿、前羊膜囊对宫颈内口的直接压迫。随着妊娠周数的增长,子宫对宫颈内口造成的压力持续增大,使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18]。宫颈受压后还可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从而诱发更强烈的宫缩,导致宫颈重塑,最终发生早产[19-20]。本研究通过阴式超声测量子宫下段与宫颈矢状面成角技术测定,提高了预测早产风险的准确性,减少了孕期不必要的卧床及保胎治疗、孕期血栓类疾病的发生和产妇对早产的焦虑情绪[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宫颈重塑与早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郑倩文,郭珊珊,刘继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9(06)
[2]规范早产管理,减少过度干预[J]. 邹丽颖. 中国医刊. 2019(03)
[3]经阴道与经腹超声检查对宫颈长度预测早产的价值探讨[J]. 张晓丽.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01)
[4]探讨中孕期经腹超声轨迹法测量宫颈长度的临床价值[J]. 石富文,杨敏,顾小宁,刘芳,刘冬梅,褚桐苇,钱柏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10)
[5]超声弹性成像评价先兆子痫的应用进展[J]. 葛成霞,郭建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09)
[6]经会阴部超声测量孕中期子宫宫颈前角与宫颈长度对预测早产的对比研究[J]. 丁炎,赵新美,陈雷,吴春燕,马锦琪,李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7 (12)
[7]经阴道超声实时宫颈组织弹性成像技术预测早产风险的应用价值[J]. 李菁华,吴青青,高凤云,孙丽娟,刘妍,李晓菲.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7(12)
[8]孕中、晚期孕妇子宫颈长度测量对早产的预测价值[J]. 曲首辉,时春艳,陈倩,陈俊雅,孙伟杰,孙瑜,张潇潇,范丽欣,杨慧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10)
本文编号:3386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33866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