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6-08 04:13

  本文关键词: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年龄、孕产史、前次剖宫产指征、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等临床资料,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和预防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2009年6月-2014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二院就诊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55例为CSP组,选取同期瘢痕子宫宫内正常妊娠患者103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病史资料均完整,且既往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将数据输入Excel中,对CSP组患者的年龄、孕产史(孕次、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前次剖宫产指征(胎儿窘迫、头盆不称、产程停滞、脐带绕颈、臀位、社会因素及其他)、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前次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式(单层缝合、双层缝合))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与CSP的发生之间的关系。2.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α=0.5为检验标准。结果:1.CSP组和对照组不同年龄分布的比较:CSP组患者平均年龄(32.22±3.52)岁,对照组年龄(32.39±3.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SP组和对照组孕产史之间的比较:两组患者孕次、剖宫产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P组人工流产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SP组和对照组前次剖宫产指征的比较:CSP组以臀位为指征的剖宫产12例(21.82%),脐带绕颈12例(21.82%),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因素10例(18.18%),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盆不称6例(10.91%),产程停滞2例(3.6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胎儿窘迫4例(7.2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产程停滞、胎儿窘迫、头盆不称为指征进行的剖宫产多为临产后剖宫产,而以臀位、脐带绕颈、社会因素及其他为指征进行的剖宫产多为选择性剖宫。CSP组选择性剖宫产43例(78.1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CSP组和对照组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的比较:数据分析显示CSP组和对照组在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P组≤2年24例(43.6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P组≥10年1例(1.8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隔时间2-4年,4-10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CSP组和对照组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的比较:CSP组子宫切口单层缝合20例(36.36%),双层缝合35例(63.64%),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选择性剖宫产患者再次妊娠时CSP发生率明显高于临产后手术者。2.随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延长,CSP发病有降低趋势。3.孕次、剖宫产次数对CSP发生无明显影响,而人工流产次与CSP的发生正相关。4.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不是CSP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瘢痕妊娠 人工流产 剖宫产术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14.2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2
  • 材料和方法12-13
  • 结果13-16
  • 讨论16-21
  • 结论21-22
  • 参考文献22-25
  • 综述25-37
  • 参考文献33-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真,杨惠英;剖宫产增多原因分析与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桑娟;剖宫产社会指征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6期

3 胡冰梅,林静吟,袁建环;2104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广东医学;2002年05期

4 闫敏霞,汤淑华;剖宫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2年10期

5 马瑞霞 ,祁玉霞;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J];中原医刊;2002年09期

6 王巧花;162例剖宫产相关因素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赵岩;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4年变化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10期

8 黄丽君;东阳市1994~2001年剖宫产指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2年10期

9 尉桂华,石淑懿,李文娟;剖宫产3442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02年08期

10 孙波,闫爱华;581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吉林医学;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梅;;402例剖宫产指征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田甜;;剖宫产率上升的影响因素探讨[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小芬;;心理干预对剖宫产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应用体会[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马翠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A];浙江省第十七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春燕;侯章梅;马华兰;吴惠萍;秦永;;一起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调查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6 才玉华;;如何降低剖宫产率的几点体会[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张连琴;;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周郁鹤;;剖宫产指征的正确把握[A];2007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围产医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贺晶;;我们正在品尝高剖宫产苦果[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10 张林;;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调查及干预[A];2013年河南省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研讨班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林林;把剖宫产录像当“感恩教材”应慎重[N];中国妇女报;2008年

2 医生 武洁;规范剖宫产手术不应跌入指标化陷阱[N];健康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洁;我们该怎样面对如此高的剖宫产率?[N];中国妇女报;2013年

4 伍新华;剖宫产注意事项[N];大众卫生报;2000年

5 刘元旭;我国剖宫产率过高,已成严重公共卫生问题[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李卫芹;剖宫产:危险未被充分认知[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记者 赵津;合理制定分娩收费标准 控制剖宫产率[N];天津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耿兴敏;田惠光委员:降低剖宫产率 维护母婴健康[N];中国妇女报;2009年

9 张为远 何松明 毕晓红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 张为远);剖宫产会危害母婴勿滥做[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程和平;谁推动了剖宫产的手术刀[N];乐山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明俊;右美托咪定在全麻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敬娴;不同比重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对母体循环及新生儿动脉血气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3 陈燕军;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4 邓超;右美托咪定对全麻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5 解晓玉;聊城市剖宫产率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6 金娟;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7 曹慧芳;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金惠玉;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临床探讨[D];延边大学;2005年

9 王敏;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10 张莉;上饶市区10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及对策探讨[D];皖南医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431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6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