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对防治剖宫产术中母体低血压发生和对新生儿状态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深呼吸对防治剖宫产术中母体低血压发生和对新生儿状态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对患者的呼吸干预,对比呼吸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疗效,验证呼吸能否减少剖宫产手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及对胎儿出生状况影响。从而为改进防治剖宫产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全部对象均选择我院2014.11—2015.05间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剖宫产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呼吸组42例,对照组44例。分别测得两组产妇的身高、体重、血压、HR、升压药使用次数、新生儿1min、5min、10min Apgar评分、脐静脉血lac、PH值、PCO?、Pa O?、SPO?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及组间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呼吸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两者间的身高、体重、麻醉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HR、新生儿1min、5min、10min Apgar评分、脐静脉血lac、PCO?、PH值、Pa O?、SPO?值、对照组与呼吸组患者的I-D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呼吸组的升压药使用次数、取胎时收缩压、舒张压、新生儿脐静脉血BE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数据可以看出在两组中母婴都是安全的,治疗也都是有效的。但呼吸干预组较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更低、取胎时血压降低幅度更小、保证脐静脉血气BE值方面是有优势的。
【关键词】:剖宫产术 低血压 呼吸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19.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1章 前言11-30
- 1.1 我国孕产妇行剖宫产术的现状11
- 1.2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11-15
- 1.2.1 全身麻醉12-13
- 1.2.2 区域阻滞麻醉13-15
- 1.2.3 局部侵润麻醉15
- 1.3 妊娠期孕妇的生理变化及对麻醉的影响15-21
- 1.3.1 心血管系统15-18
- 1.3.2 血液系统18-19
- 1.3.3 呼吸系统19-20
- 1.3.4 子宫血流量及胎儿胎盘20-21
- 1.4 剖宫产术中低血压发生机理和对母婴的影响21-23
- 1.4.1 低血压对母体的影响22
- 1.4.2 低血压对胎儿的影响22-23
- 1.4.3 剖宫产手术低血压发生的机理23
- 1.5 胎儿与新生儿评估23-26
- 1.5.1 产前的胎儿评估23
- 1.5.2 生产时胎儿/新生儿的评估23-24
- 1.5.3 新生儿的评估24-26
- 1.6 当前防治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方式方法26-28
- 1.6.1 体位变化26
- 1.6.2 麻醉前预扩容26-27
- 1.6.3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27-28
- 1.7 剖宫产术中呼吸调节的临床意义28-30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30-35
- 2.1 研究对象30-31
- 2.1.1 一般资料30
- 2.1.2 入选标准30
- 2.1.3 排出标准30-31
- 2.2 方法31-34
- 2.2.1 治疗方法31-32
- 2.2.2 数据记录32
- 2.2.3 仪器设备及耗材32-33
- 2.2.4 药品及试剂33
- 2.2.5 质量控制33-34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34-35
- 第3章 结果35-41
- 3.1 对照组和呼吸组患者之间的体重差别35
- 3.2 对照组和呼吸处理组患者之间的身高差别35
- 3.3 对照组和呼吸组患者麻醉前收缩压、麻醉后收缩压和取胎时收缩压的差别35-36
- 3.4 对照组和呼吸处理组患者麻醉前舒张压、麻醉后舒张压和取胎时舒张压的差别36
- 3.5 对照组和呼吸处理组患者麻醉前心率、麻醉后心率和取胎时心率的差别36-37
- 3.6 对照组和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Apagar评分差别37
- 3.7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苯肾使用次数差异37-38
- 3.8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PH值差异38
- 3.9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PCO?、PaO?、SPO2值差异38-39
- 3.10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BE值差异39
- 3.11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Hbc值差异39
- 3.12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lac值差异39-40
- 3.13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I-D时间差异40-41
- 第4章 讨论41-46
- 4.1 两组间血压的比较与分析41-42
- 4.2 两组间心率的比较与分析42-43
- 4.3 苯肾使用次数的比较与分析43
- 4.4 新生儿脐静脉血 BE 值的比较与分析43-46
- 第5章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1
- 附表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红女;应用现代医疗技术 降低剖宫产率[J];医学与哲学;2001年11期
2 周晔;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感染用药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08期
3 张琳,苗竹林;剖宫产术后综合应用微波治疗观察[J];中华理疗杂志;2001年05期
4 魏振华;剖宫产术中卵巢肿瘤19例处理分析[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1年05期
5 张秀兰,潘美玲,叶爱仪,赵放红,王美琴;绍兴地区剖宫产现状调查情况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6 赖爱鸾,张建生,姜桂英,张洪涛;剖宫产术后严重出血一例[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7 王雪,周觉平,许艳;剖宫产术中应用压肠板助娩胎头30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1年01期
8 王美英;剖宫产1083例原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1年02期
9 陈绮,陈经方,宋秀丽,何肖萍;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01年03期
10 李志琴;剖宫产164例临床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李宁;;剖宫产术后避孕[A];2009中国杭州生殖健康学术论坛暨浙江省计划生育学与生殖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顾欣贤;;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超声诊断[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晓梅;;剖宫产术后晚期大出血4例临床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欧萍;洪淑琼;魏安玲;铁沁芳;欧阳莹;;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对婴幼儿生长发良的影响[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刘玉惠;董兰;黄启芬;;剖宫产2182例临床分析[A];中国优生科学协会2004年优生科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淑文;徐荣春;;822例剖宫产的回顾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产科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第一届全国产科主任论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唐才淇;;剖宫产术后镇痛与泌乳效果的观察[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石一复;;国内外剖宫产率的演变现况及对策[A];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郭凤枝;;6例剖宫产术后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A];第三次全国妇产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10 潘俊峰;毛学群;;全员参与降低剖宫产率[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斌;剖宫产率缘何居高不下[N];健康报;2001年
2 田扬顺 张琳;我国剖宫产率为何呈异常升高态势[N];健康报;2005年
3 谭嘉;剖宫产:未被充分认知的危险[N];健康报;2008年
4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妇产科 关婷 (副主任医师);剖宫产术后如何保健(上)[N];家庭医生报;2009年
5 张中桥;尽快抑制剖宫产率的异常增高[N];科技日报;2005年
6 特约记者 张中桥;应尽快抑制剖宫产率异常增高态势[N];家庭医生报;2005年
7 张中桥;我国剖宫产率为何居高不下?[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妇产科 关婷 (副主任医师);剖宫产术后如何保健(下)[N];家庭医生报;2009年
9 ;剖宫产的利与弊[N];黑龙江日报;2000年
10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冯桃莉;剖宫产后作人流更危险[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炳顺;剖宫产术对母婴健康影响的前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深呼吸对防治剖宫产术中母体低血压发生和对新生儿状态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45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