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维生素D水平与早产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孕产妇维生素D水平与早产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足月产孕产妇以及早产孕产妇的维生素D(VD,vitamin D或VitD)水平,探索早产与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4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住院生产的产妇102例,采用统一问卷调查,排除尚未发动生产过程而自行择期剖宫产、有代谢性疾病史、肝肾疾病史、腹泻史以及长期服用药物史的22例产妇,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足月产产妇50例,早产产妇30例。在产妇生产时抽取静脉血3m1,并抽取对应的新生儿脐血3m1(足月儿50例,由于病情较重等原因,只抽取了20例早产儿脐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当中25-(OH)D水平含量,比较足月产产妇以及早产产妇25-(OH)D水平的差异。结果:1.80例孕产妇普遍存在VD缺乏或不足,血清25-(OH)D均值为26.68±9.99ng/ml,低于国外学者提出的30 ng/ml的成人维生素D标准;根据成人VD标准,仅有31名产妇VD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占此次调查人数的38.8%,余61.2%的产妇均不同程度存在VD缺乏或不足;50例足月产产妇中,有60.0%存在VD缺乏或不足,30例早产产妇中,有63.3%存在VDD缺乏或不足。2.70例新生儿血清25-(OH)D均值(13.64±5.95 ng/ml),低于国外学者提出的20 ng/ml的儿童VD充足标准。根据儿童VD参考值范围,仅有17.1%的新生儿VD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余82.9%的新生儿不同程度存在VD缺乏或不足。3.50例足月产产妇血清25-(OH)D均值(27.00±9.14 ng/ml)较30例早产产妇均值(26.15±11.42 ng/ml)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认为足月产产妇VD水平高于早产产妇。4.20例早产儿组血清25-(OH)D均值(13.90±6.90 ng/ml)与50例足月儿组血清25-(OH)D均值(13.43±5.57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新生儿血清25-(OH)D与孕产妇血清25-(OH)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08,P=0.000)。6.孕期补充VD时间与产妇血清25-(OH)D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即孕期补充VD时间越长,血清25-(OH)D水平越高。孕期日晒时间、民族、学历、职业对孕产妇VD水平未见显著影响。7.80名孕产妇中,共有16名患有妊娠合并症,早产产妇中患有妊娠合并症的比例为33.3%,足月产产妇中患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比例为12%,早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发生率高于足月产产妇(P0.05)。患有妊娠合并症的16名产妇的血清25-(0H)D均值(27.656±11.3643 ng/ml)与未患妊娠合并症的64名产妇血清25-(OH)D均值(26.441±9.7018 ng/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VD水平均不足,低于国外学者提出的标准。2.VD水平与早产无明显相关关系。3.孕期补充VD时间对孕产妇血清25-(OH)D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孕期日晒时间、民族、学历、职业对孕产妇VD水平未见显著影响。4.早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发生率高于足月产产妇。但妊娠合并症的发生,无论足月或早产,与血清VD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关键词】:早产 孕产妇 维生素D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14.21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引言11-13
- 材料和方法13-19
- 结果19-31
- 讨论3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问卷调查表46-47
- 知情同意书47-48
- 附件48-49
- 综述49-56
- 参考文献54-56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德钧;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新生儿血清体外调理吞噬活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86年03期
2 赵利民,庞文贞,辛玉英,高彦彩;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发中锌、铜、钙、磷、镁的含量[J];营养学报;1988年03期
3 贾刚田;王海潮;;新生儿血清与血液化学成分的正常值[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8年05期
4 郭雪香,付秋月,李同,魏静心,顾晓立,何金生,江兵;季节对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及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及母、儿的相关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1年05期
5 杨静丽,朱长连,张国珍,冯红旗,王小阳,张宝莲,贾莉婷,赵美荣;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1997年06期
6 吴玉斌,韩玉昆,韩顺昌,田风华;休克新生儿血清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含量的变化[J];小儿急救医学;1998年04期
7 米粼,虞乐萍,孙家娥,缪哲雅;新生儿血清维生素E低值的临床探讨:附4595例测定值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8年06期
8 杨娟;钱玮和;韩雪花;陈灿华;单春明;;窒息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16期
9 郭文英;李瑞士;王玮;董殿斌;汪爱英;;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6期
10 胡晓燕;张运欢;张伟;;窒息新生儿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秀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白介素-1a和白介素-1b的变化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张娟;李松;王新利;;IGF-Ⅰ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血清IGF-Ⅰ水平的关系的研究[A];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茜;时赞扬;罗成汉;徐淑玲;郭宏湘;盛光耀;;102例早期足月新生儿血清NT-proBNP正常参考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4 王航雁;王静;王萍;李茜;;脑红蛋白在新生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洪琼;;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白介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张建萍;倪敏君;朱利华;;新生儿窒息后血清T3,rT3变化及预后探讨[A];2005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张恩胜;王军;万雪媛;潘兆军;曹杨;邱丙平;;Th17相关性细胞因子在HIE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8 杜鹃;陈超;;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IGF-1浓度变化及与ROP发病的关系[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王军;何艳芳;;Th17相关性细胞因子在HIE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10 孙荣荣;陈素昀;;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初步探讨[A];2013年贵州省儿科学术年会暨儿科常见疑难重症诊治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s,
本文编号:540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54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