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L1及P16蛋白在诊断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应用及价值
本文关键词:HPVL1及P16蛋白在诊断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应用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主要衣壳蛋白L1(HPVL1)及P16蛋白的表达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HPV检测高危阳性的215名患者的常规病理切片,其中慢性宫颈炎10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60例,CINⅡ级27例,CINⅢ级21例,鳞状细胞癌(SCC)6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活检标本中HPV L1、P16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PVL1蛋白在宫颈炎标本表达率为66.33%(67/101),CINⅠ表达率为71.67%(43/60),CINⅡ表达率为25.92%(7/27),CINⅢ表达率为9.52%(2/21),SCC表达率为0%(0/6);P16蛋白在宫颈炎标本表达率为69.31%(70/101),CINⅠ表达率为58.33%(35/60),CINⅡ表达率为85.19%(23/27),CINⅢ表达率为95.24%(20/21),SCC表达率为100%(6/6);HPVL1蛋白表达率在宫颈上皮病变中(CINⅠ、CINⅡ、CINⅢ、SCC)随着宫颈上皮病理分级升高而下降(P0.05),但炎症中的表达率与CINⅠ中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相反,P16蛋白表达率在宫颈上皮病变中随病理分级升高而升高,二者的表达成负相关(P0.05)。结论对于宫颈筛查HPV阳性的患者,联合检测HPVL1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关键词】: 人乳头状瘤病毒 免疫组化 宫颈上皮病变
【分类号】:R737.33
【正文快照】: 宫颈癌(squamous cervical carcinoma,SCC)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目前认为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为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引起[1],经过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捚歆;陈妹琼;杨光之;彭凌;;对宫颈鳞状上皮萎缩进行量化和分级的探讨[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0年01期
2 刘建琴;彭静;;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Ⅱ级、Ⅲ级71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0年05期
3 赵淑梅,孙博,王静芬;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细胞异形的病理分类及其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01年08期
4 康宏伟,耿力,赵玲,韩劲松,郭红燕,张璐芳;人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4年05期
5 张琳,杨静,张晶,詹春;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6 金菲;屈王蕾;耿筱虹;陈文兵;;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25期
7 贺国丽;妊娠期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预后和复发危险[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04期
8 陈曼华;;病理诊断在宫颈鳞状上皮内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21期
9 林静;乐江华;廖芝玲;;组织芯片技术检测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细胞凋亡[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33期
10 陈中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水平与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耿筱虹;刘奕;邹长林;金菲;;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耿筱虹;刘奕;邹长林;金菲;;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A];2008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车东媛;孙小蓉;;宫颈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细胞DNA倍体分析和免疫组化观察[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车东媛;李芹;孙小蓉;;Ki-67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分级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丛玲华;戴珍珍;方来福;王静;李萍;钟国平;;EGFR、P16、Ki67和P53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2012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广洲;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转化片段恶性转化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永生化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伟山;宫颈组织鳞状上皮萎缩的病理学特点探讨[D];山东大学;2012年
2 张徐;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锥切阴性患者术后高危HPV检测的临床价值[D];浙江大学;2013年
3 宋大萍;人宫颈鳞状上皮永生化细胞和癌细胞胞浆及胞膜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4 王东存;P16~(INK4a)、Ki-67和Telomerase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表达的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峰;宫颈上皮瘤变中P16蛋白表达及基因外显子缺失的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20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82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