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前后阴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及其预后相关性

发布时间:2017-10-02 15:03

  本文关键词: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前后阴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及其预后相关性


  更多相关文章: 细菌性阴道病 甲硝唑 高通量测序 革兰染色


【摘要】:目的研究经甲硝唑规范治疗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在用药后6~8d随访时的菌群结构与治疗前以及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探讨治愈人群与治疗失败人群在6~8d这一观察点的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从而为实现细菌性阴道病治疗结局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的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规范使用甲硝唑凝胶治疗,分别采集患者用药前、用药后6~8d、用药后1个月的阴道分泌物,提取细菌组DNA,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阴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差异,探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菌群的构成差异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61名患者完成了2次随访,共计183份阴道分泌物样品。对所有采集的标本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共发现192种细菌。用药后6~8d的革兰染色涂片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阴道菌群镜下可分为三种情况:正常菌群、菌群抑制、异常菌群。镜检涂片为正常菌群的治愈率最高,其次是菌群抑制,异常菌群的治愈率最低。454焦磷酸测序分析显示甲硝唑治疗前后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乳杆菌和球菌的含量未受明显影响,而细菌性阴道病致病菌的含量明显减少。结论甲硝唑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性阴道病致病菌的数量而不影响乳杆菌的含量,但是对以球菌为主的患者治疗效果差。对高通量测序结果和革兰染色涂片结果的综合分析显示甲硝唑用药后6~8d的阴道菌群对细菌性阴道病1个月后的治疗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 甲硝唑 高通量测序 革兰染色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0411) 2012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基金(新教师类)(20120001120037)
【分类号】:R711.31
【正文快照】: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10%~30%[1]。正常阴道微生态菌群的构成发生变化,即维持正常阴道酸性环境的优势菌乳杆菌减少,而其他多种微生物(主要为厌氧菌)增多是导致BV发生的主要原因[2],但其具体的病因尚不明确[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萍,李青萍,武建文,王肖平;细菌性阴道病的快速诊断[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尹秀芳,陈树民,王今锦;早期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年03期

3 张美利;细菌性阴道病60例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1年01期

4 王红兰,王家春;60例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1年02期

5 张倩平;细菌性阴道病浅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2年05期

6 李毅;102例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4期

7 吴远桥,蒋旭峰,李毅沛,王爱兰;214例细菌性阴道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2年08期

8 糜祖煌;介绍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年03期

9 朱晓妹;细菌性阴道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分析[J];海南医学;2003年03期

10 崔晓明;细菌性阴道病32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莉;魏丽惠;胡玉泉;王雪菲;;对门诊非意愿妊娠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2 李保强;翟如波;;细菌性阴道病三种实验室诊断方法探讨[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李煜;刘玲;杨娟;;乳酸杆菌制剂治疗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范爱萍;薛凤霞;;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任亚琴;张丽;岳秀兰;;重庆地区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研究[A];中国优生科学协会2004年优生科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燕;黄云霞;李冰;;碘伏与甲硝唑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观察[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廖秦平;;细菌性阴道病诊治规范(讨论稿)[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肖冰冰;张岱;刘朝晖;廖秦平;;蔗糖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Ⅱ期临床试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克迪;吕治;苏建荣;;细菌性阴道病诊断标志菌组合的初步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张金燕;;联合用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分析[A];2012年河南省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咏霞;细菌性阴道病应联合用药[N];大众卫生报;2006年

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 主治医师 刘朝晖;你知道细菌性阴道病吗[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朱金林;女人私处为何飘出鱼腥味[N];大众卫生报;2009年

4 魏开敏;治细菌性阴道病联用乳酸杆菌制剂效更佳[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细菌性阴道病和老年性阴道炎[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王敬霞;三种阴道炎防治细分辨[N];保健时报;2004年

7 范华光;细数慢性盆腔炎成因[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爱萍;细菌性阴道病临床诊断、混合感染及其与支原体关系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2 刁玉涛;菌群构成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凌宗欣;女性生殖道微生物群落菌群多样性变化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兰;长春市区6个工作单位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情况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韩育红;细菌性阴道病与宫颈异常上皮细胞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彭景;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5 迟博;乳酸杆菌活菌制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冯贺强;细菌性阴道病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局部相关细胞因子变化[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李修德;以医院为基础的孕期细菌性阴道病纵向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陈晓伟;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轶群;细菌性阴道病三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10 于芳;天津市育龄妇女细胞性阴道病发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60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960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8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