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间歇式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治疗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研究与短期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9-01-23 21:58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从而导致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高。现有的各种医学保障措施仅属于对“症”处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骨丢失问题。由于药物可能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副作用,例如具有成骨效应的二磷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雌激素、降钙素等。从而延误了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导致术后再次骨折的发生。高频率低载荷的机械振动对于骨质疏松症有预防作用。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虽然载荷可以促使骨细胞生长,但长期的负荷状态可以使骨细胞发生适应性的调节,即所谓的现敏感疲劳现象,骨细胞对这种机械刺激不再产生应答。因此,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分别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研究。通过动物下肢悬吊模拟微重力环境,建立骨量骨质疏松模型,给予动物施加持续或带有间歇周期的低载荷机械振动,比较这些干预方案的治疗效果,力求发现一种全新的、能更好地促进骨细胞合成代谢的加载方式。同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低载荷机械振动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的可行性,以求该法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第一部分:间歇式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治疗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研究。本部分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不同间歇方式的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20只Wistar大鼠实施尾部悬吊4周,建立废用性骨质疏松模型,通过三点弯曲实验和Micro-CT扫描对建模效果进行评估。再次选取70只Wistar大鼠,通过尾部悬吊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后,对骨质疏松大鼠施加间歇1天、3天、5天、7天和每日持续的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35Hz,0.25g)。8周后处死大鼠,对大鼠股骨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和Micro-CT扫描,评价股骨皮质骨力学性能(破坏载荷、弹性模量)和微观结构(股骨颈皮质骨厚度,股骨远端松质骨微观结构参数),同时对股骨皮质骨和远端松质骨力学属性分布进行研究,深入对振动促进骨形成的机理认识。结果表明:尾部悬吊4周后,大鼠骨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均发生了显著退化,提示尾部悬吊可以构建大鼠下肢废用性骨质疏松模型。建模成功后,对骨质疏松大鼠的后肢实施8周的高频率低载荷振动。结果表明,间歇振动7天组(V7)和持续振动组(VC)皮质骨破坏载荷和弹性模量显著提高;同时V7组股骨颈皮质骨厚度、股骨远端松质骨BMD,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量也均观测到明显增加;此外,通过对股骨皮质骨和远端松质骨力学属性分布对比可见,股骨皮质骨材料力学属性在14GPa和16GPa两次出现单元比例峰值,且在该2个点位上均观测到了V7组单元比例显著高于悬吊对照组;股骨远端松质骨力学属性分布对比可见,松质骨弹性模量单元比例峰值仅于10GPa点位出现一次,且在该点位上振动组单元比例均显著高于悬吊对照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歇方式的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能够有效治疗废用诱发的骨质疏松,其在宏观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形态参数以及力学属性分布等方面均体现出一定优势。振动各组对比可见,间歇7天组在治疗废用性骨质疏松过程中效果最好,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第二部分:间歇式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治疗桡骨远端骨质疏松症的短期临床观察。在动物实验中,我们利用间歇式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治疗了大鼠的骨质疏松,其中有带有7天间歇期的振动效果最为优化。那么这种振动模式会对人体常见的骨质疏松部位腕关节有明显的改善吗?为了研究其效果,我们设计了一项临床研究。本临床试验共招募65岁以上女性受试者149人。根据其骨密度检测结果分为以下几组:基础对照组(BL组):正常女性;试验对照组(TC组):骨质疏松空白对照;持续振动组(DL组):骨质疏松症人群,每日接受全身机械振动;间歇1天组(I1组):骨质疏松症人群,每间隔1日接受全身机械振动;间歇7天组(I7组):骨质疏松症人群,振动7日,休息7日,循环进行。对所有患者按照既定方案,实施0.3g,30Hz的高频率低载荷机械全身振动,每次15min,测试持续8周。于试验开始初期及末期对患者的骨密度、T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无机离子、血压及心电图进行观察。应用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组间的样本独立性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的BMD值及T值的差异性是否显著,p0.05视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每日持续的或带有间歇周期的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可以显著地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T值与骨密度值,以带有7天间歇周期的振动模式为最优化方案。无论是持续振动还是间歇式振动,均为发现这种治疗方式对机体没有明显的副损伤。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0;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庆义,张智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骨质疏松一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2000年06期

2 ;焦虑可导致骨质疏松[J];浙江中医杂志;2000年11期

3 施刚,王虹;骨质疏松症的钙疗法[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6期

4 武军华;史克-比彻姆公司放弃艾多昔芬对骨质疏松的治疗[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1期

5 ;浙江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在杭召开[J];浙江临床医学;2000年07期

6 吴洁,曹缵孙;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0年02期

7 韩祖斌;前言——深入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00年03期

8 杨涛;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11期

9 施法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其治疗[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10 张红喜,邓旭林,蔡德鸿;论防治骨质疏松的难点和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晓琴;;浅谈骨质疏松症营养防治的方法[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2 陈锦平;;骨质疏松症[A];慢性病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暨糖尿病教育论坛资料汇编[C];2008年

3 邹小娟;戴红;;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刘国辉;成德亮;杨述华;;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陈瑾瑜;彭永德;游利;;骨质疏松管理模式初探[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晁爱军;;骨质疏松的经济和社会负担[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尹大庆;荣国威;吴海宁;赵新华;;骨质疏松门诊女性958例临床分析[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莹;高治国;王雪萍;;大庆地区社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9 凌浩进;;中西结合对骨质疏松症诊治与预防的摘要[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10 喻恒锋;;骨质疏松症几种治疗手段搭配疗效比较[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应述辉邋涂晓晨 记者 李艳梅;骨质疏松症正成为流行病[N];长江日报;2007年

2 中国骨质疏松基金会秘书长 赵燕玲;骨质疏松一分钟小测试[N];健康时报;2007年

3 主任医师 孙清廉;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4 赵靖;补钙+运动 有效预防骨质疏松[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记者 于丽珊邋通讯员 霍冉;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功效受关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李敏;简单运动治疗骨质疏松[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牛雨;小心!骨质疏松就在身边[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8 崔玉艳 佳学;乱吃补钙产品反而易得骨质疏松[N];江苏科技报;2008年

9 记者 张东风;专家呼吁:关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防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10 市一医院骨科 李军;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N];保定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忻忆;离子束分析技术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安奇君;抑制Evi1基因表达促进BMSCs成骨分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周锐;维生素D在成骨细胞骨分化中的分子机制及骨质疏松与动脉钙化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孙晓迪;雌激素替代治疗对去势联合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5 黄旭;间歇式高频率低载荷机械振动治疗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研究与短期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李颖;骨质疏松症中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马宗民;各向异性骨再造理论模型及骨质疏松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朱东;骨质疏松的过程模拟及高频低载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曦;骨质疏松症相关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洪秀梅;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鹿鹿;骨密度异常人群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D];遵义医学院;2015年

2 张燕妮;单中心MHD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危险因素调查及骨折和跌倒风险预测[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王小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张冲;石家庄市在校女大学生综合骨评价值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林葳;成年猪椎体类骨质疏松性生物力学模型的快速建立[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王雪洁;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余光书;补肾健脾方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肌力与骨量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李明;慢性风湿免疫病儿童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暨危险因素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祁宇轩;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14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414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d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