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新型人源永生化小胶质细胞系HM-SV40体外炎症反应模型的建立及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18:19
【摘要】: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一系列老年病(如脑梗塞、脑出血、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人群也逐渐扩大。无论是脑卒中类的急性脑损伤还是阿尔茨海默病这类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损伤,都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的过度(急性损伤)与持续(慢性损伤)激活密不可分。炎症反应是急慢性脑损伤病理生理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效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是开发急慢性脑损伤治疗药物的重要方向。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外周循环系统中的固有免疫相关细胞无法有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故此,胶质细胞,特别是小胶质细胞,成为了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多种鼠源永生化小胶质细胞系(如BV2)在过去很多年都是进行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机理的重要研究工具。但近年来,本领域研究者逐渐发现,鼠源小胶质细胞与人小胶质细胞在基因表达谱、炎症反应强度、刺激因子选择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鼠源小胶质细胞的研究亦很难为转化医学产生有价值的候选药物分子。同时,由于人原代胶质细胞的获取困难、干细胞分化小胶质细胞的成本高企,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与人源小胶质细胞逐渐变为本领域研究的首选工具。但当前研究方法仍较为粗放,人源小胶质细胞系研究较少,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培养技术已十几年未有更新,难以有效模拟体内状态。鉴于此,本项目的主要研究目的是:1)针对加拿大Abm Goods公司近期推出的新型人永生化小胶质细胞系HM-SV40建立并优化体外培养与炎症反应模型技术;2)将最新细胞培养技术、材料以及最新的多因子检测技术用于优化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与炎症模型技术。第一部分,建立并优化了新型人源永生化小胶质细胞系HM-SV40的体外炎症模型。首先通过对HM-SV40细胞进行qPCR检测,确定其小胶质细胞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如TREM2)的表达;同时,表征结果也显示HM-SV40细胞表达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相关的调控(LDLR)与激活(TLR)家族基因。为了建立该细胞系的炎症模型,我们首先采用经典的刺激分子(LPS、Poly(I:C)、PHA)对HM-SV40进行处理,qPCR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上述经典的炎症刺激分子均不能成功激活该细胞。而后,我们对HM-SV40的激活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及优化,通过将鼠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状态的条件培养基加入到HM-SV40的培养体系中,成功实现了对HM-SV40细胞的激活。借助诸如Luminex多因子液相芯片分析等手段,我们从上述条件培养基中逐渐缩小搜索范围,最终确定了TNF-α与IFN-γ可激活HM-SV40细胞,并从蛋白水平(多因子液相芯片分析)与基因转录组水平(RNA-sequencing)对HM-SV40细胞体外炎症模型进行了全面验证与表征。本部分研究为人源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第二部分,我们分别采用震摇法和磁珠分选法获得大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并成功建立炎症模型。经验证,而ApoE拟肽COG1410可显著抑制LPS的作用。进一步地,我们针对原代混合胶质细胞普遍存在的批间稳定性差等问题,对培养基成分、培养环境表面材料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性优化。结果显示,生长于新的Matrigel材料包被的细胞培养板上的鼠原代胶质细胞,相较于传统方法培养的细胞更大程度的模拟了体内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行为,并验证了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本部分研究为鼠原代胶质细胞培养与炎症模型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更优化的技术方法。第三部分,以经典鼠源永生化小胶质细胞系BV-2炎症模型对目前在美国处于临床二期试验的载脂蛋白E(apoE)模拟多肽CN-105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CN-105并不能抑制BV2细胞的炎症反应。第四部分,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测定多种ApoE模拟多肽与LDLR相关受体1(LRP1)的配体结合区(LRP1-CR)的体外结合情况。结果显示,ApoE蛋白、模拟多肽COG1410均可与LRP1结合,但未检测到CN-105与任何LRP1-CR的结合信号。综上所述,本文所述研究主要对新型人源永生化小胶质细胞系HM-SV40与鼠原代胶质细胞的培养与炎症模型技术进行系统性开发与优化,为未来的神经系统体外炎症模型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指引。同时通过对ApoE模拟多肽CN-105的细胞学与生物物理学初步研究,对原ApoE模拟多肽假设提出了质疑。
【图文】:

条件培养基,小胶质细胞,制备流程,反转录


图 1. 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制备流程Figure 1. Microglia conditional medium preparation process(2) 分别使用 BV2 和 RAW264.7 制备的 MCM 处理 HM-SV40,,且以正常培养、加入无刺激分子处理的条件培养基处理 HM-SV40 作为对照;考察 LPS 和 Poly(I:C)两种刺激分子制备的 MCM 有无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代数的鼠源细胞制备的MCM 对 HM-SV40 的影响,及不同代数的 HM-SV40 对 MCM 的敏感性有无差异;(3) RNA 提取:参照 RNA 提取试剂盒提取所有样品的总 RNA,并使用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提取 RNA 的浓度;(4) 反转录:通过 RNA 浓度计算反转录 1 μg 需要的 RNA 量,参照反转录试剂盒进行反转录获得 cDNA;(5) qPCR 检测:采用染料法进行 qPCR 检测,以管家基因 RPL27 为内参,检测不同浓度 LPS 处理 HM-SV40 不同时间点样品 IL1α 的 mRNA 转录水平。引物序

新型人源永生化小胶质细胞系HM-SV40体外炎症反应模型的建立及优化研究


HM-SV40鉴定Fig2.IdentificationofHM-SV40PG0F----++SFM--++--LPS-+-+-+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1;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景洋;;深圳先进院首破脑内再殖小胶质细胞起源之谜[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8年09期

2 范冲竹;;暗小胶质细胞:一种主要与病理状态相关的新表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6年07期

3 梁菲;;运动介导小胶质细胞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9期

4 张思磊;王雄伟;;小胶质细胞/脑巨噬细胞与胶质瘤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5年20期

5 姜文敏;唐罗生;贺达仁;;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10期

6 马怡然;郭大文;孙伟;方文刚;;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对其Aβ吞噬能力的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7 黄秀艳;曾耀英;张彩;朱斌;;人小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特异分子表达与吞噬功能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年05期

8 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作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5年02期

9 刘锋,朱长庚;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杨逢春;显示小胶质细胞方法的改进[J];解剖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亚梅;李子晨;许鹏飞;徐永腾;彭英;;放射后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及相关信号机制研究[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韩书珍;李雪梅;牛文泽;陈翔;王果;李泽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意义[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陆浩慧;罗婷婷;武胜昔;邝芳;;1型小胶质细胞对小鼠焦虑样行为、学习、记忆的影响[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4 巨富荣;张胜祥;;小胶质细胞在小鼠全脑缺血模型中的形态变化[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李捷;刘勇;张蓬勃;肖新莉;吕海侠;李敏杰;康前雁;邓美英;;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来源[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杨阳;廖万清;郭秀军;林敏;王志东;徐红;陈孙孝;温海;;新生隐球菌对鼠小胶质细胞细胞骨架蛋白质组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姚瑶;Stefania Echeverry;Xiang Qun Shi;Qiu Zi Yang;傅开元;Yves De Koninck;Ji Zhang;;脊髓小胶质细胞去除后的动态变化[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赵铭;李冬;朱迅;闫东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7年

9 赵敏;袁云;赵培园;李t

本文编号:2600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00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5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