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铜绿假单胞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09:40
【摘要】:世界正在迈入后“抗生素时代”,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致病菌在全球快速蔓延,对公共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耐药机制复杂,常导致囊性纤维化病人、烧伤病人、AIDS等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出现致死性感染。2017年2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列为迫切需要新型药物治疗的超级细菌之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并在其内复制的病毒总称,具有数量丰富、研发周期短、成本低、宿主特异性强、安全有效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细菌耐药感染的新趋势。本研究分别以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和ATCC 9027为宿主,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到四株烈性噬菌体,分别命名为v B_Pae M_SCUT-S1、v B_Pae M_SCUT-S2、v B_Pae S_SCUT-S3和v B_Pae S_SCUT-S4,并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形态结构,宿主谱,基因组分析,结构蛋白鉴定,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裂解动力学和生物膜清除作用。噬菌体S1和S2属于肌尾噬菌体科,分别是Pbunavirus属和Pakpunavirus属成员,噬菌体S3和S4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eptima3virus属成员。在测试的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噬菌体S2能感染全部,S1能感染其中6株,而S3和S4宿主谱较窄,仅能感染其中3株。S1基因组长度为66089 bp,共编码94 ORFs。S2基因组长度为94434 bp,共编码179 ORFs和11个t RNA。S3基因组长度为42633 bp,共编码62 ORFs。S4基因组长度为42929 bp,共编码59 ORFs。它们的基因组中均未发现整合酶,切除酶,阻遏蛋白等溶原相关基因,证明它们均属于烈性噬菌体,此外均不携带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噬菌体S1 S4在一定p H和温度范围内均能维持稳定,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噬菌体S1 S4裂解量分别为134 pfu/infected cell,40 pfu/infected cell,95 pfu/infected cell和20 pfu/infected cell。体外培养条件下S1和S2能抑制PAO1生长,但12 h后细菌开始产生抗性,同样S3和S4前期能抑制ATCC 9027生长,但6 h后细菌开始产生抗性,此外噬菌体的联合处理无明显协同优势,低感染复数曲线出现延迟效应。噬菌体S1 S4均能有效减少已形成的生物膜,24 h清除率分别为44%,69%,74%和82%。目前我国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形势严峻,噬菌体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具有广阔研发前景。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噬菌体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关系的理解,同时噬菌体S1 S4可作为储备资源,为噬菌体改造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重要基础和依据。
【图文】:

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


ermenting bacillus),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态环境中,在动植物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hogen),它常导致皮肤、角膜系统出现急性或持续性感染,尤其是囊性纤维化病人(CystDS 等免疫功能缺陷病人[2,3]。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主要与,包括黏附素(adhesi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弹性蛋pyocyanin)等,在定植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引起机重干扰宿主免疫系统[4]。单胞菌耐药机制素的不合理使用,临床上常见的“ESKAPE”致病菌(Enters aureus, Klebsiella pneumoniae, Acinetobacter baumannidEnterobacterspecies)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威胁公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多重耐药,耐药


图 1-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发展[11]1.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世界正在迈入“后抗生素时代(post-antibioticera)”,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R),广泛耐药(extensivelydrug-resistant,XDR),全耐药(pandrug-resistant,PDR菌对全球公共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14]。在美国,,每年约有 51000 例铜绿假单胞菌疾病发生,其中 13%是由多重耐药铜绿菌(MDR-PA)引起的,约 400 人因此死亡[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云;余志平;;4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J];水电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2 毛剑锋;王伟;徐伟珍;李彩霞;;铜绿假单胞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浙江检验医学;2007年01期

3 唐凤强;孟红;张力;张秋红;赵锐;;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水电医学;2008年06期

4 郑计梅;;铜绿假单胞菌在水体的生长特性研究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J];广东化工;2018年22期

5 林丽容;;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年35期

6 吴广江;薛文英;马颖欣;陈亮;肖敏;;某院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析及院感防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年05期

7 毛磊;王炜;苏建荣;;北京市某医院35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2019年06期

8 杨璐;王青莹;王玉明;单斌;李庆蓉;;云南省三甲医院341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年09期

9 沈先军;张凤娇;常桂玲;曹琳;;铜绿假单胞菌致一起“假暴发、真聚集”疫情的调查报告[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年06期

10 王静;陈葳;曾晓艳;张yN;雷金娥;;不同标本来源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耐药表型的差异性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燕;杨凤琴;张丽平;;9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A];首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宁波会议)暨《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方莉;许媛;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李琬琛;魏殿军;李立艳;曹阳;宋林;刘双庆;;五种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清除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马春燕;贾海菊;;对本院11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朱丹;李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洪波;贡联兵;;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赵书平;姜梅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王艳艳;安乐;唐克;张晓天;王秀丽;刘月;李明成;;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A];首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宁波会议)暨《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洪敬谱;饮用水中的致病菌从哪来[N];中国消费者报;2017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4 山东省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罗秋;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如何定性处理[N];中国医药报;2018年

5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还能放心喝吗?[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6年

6 记者 刘文新;贵州 3批次饮用水检出铜绿假单胞菌[N];中国消费者报;2019年

7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8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丁雪霏 戴浩然 柴瑞霭 郭玉红;从补肾填精论治铜绿假单胞菌泌尿感染[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10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伟;EMMPRIN对宿主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抵抗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 王国旗;负压创面疗法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3 杨帅;铜绿假单胞菌粘附表型及其差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王可;铜绿假单胞菌在持续感染中的基因型特征及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演化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5 刘伟明;整合素αvβ6在铜绿假单胞菌LPS诱导BEAS-2B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6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赵燕;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程仕虎;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9 衣美英;外科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吴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帆;铜绿假单胞菌重组Bb-OprH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霜;碳青霉烯耐药/头孢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风险分析及其分子标志物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3 许婉婷;铜绿假单胞菌XN-1随机重组子文库的构建及其在疫苗抗原筛选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4 梁清清;DNA拓扑异构酶Ⅰ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致病性的调节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5 张超;谷胱甘肽对铜绿假单胞菌三型分泌系统的调控机制[D];西北大学;2019年

6 王钰璐;铜绿假单胞菌基因PA4429-31对PAO1致病性的研究初探[D];西北大学;2019年

7 张会群;铜绿假单胞菌双组份系统PA2571-2572调节功能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8 宋佩清;flgE基因的两个上皮细胞结合位点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年

9 黄林杰;参与秀丽隐杆线虫对铜绿假单胞菌PA14逃避的新基因筛选和功能鉴定[D];云南大学;2018年

10 熊莉;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31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31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5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