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大学生的自杀风险及短时冥想的干预效果

发布时间:2020-05-25 04:53
【摘要】:自杀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统计,全球每年约有80.4万人死于自杀,且每1例自杀会对至少6个人造成直接影响。2016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自杀占全球死亡原因的1.4%,排在致死原因的第18位。同时,青年人的自杀问题也日益严峻,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青年人的第2大死亡原因,对该群体自杀问题的关注极其重要。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题为《预防自杀:全球要务》的报告,该报告强调了自杀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也强调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且自杀预防应作为一个核心内容纳入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寻找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方法,提高社会对自杀的认识,打破与自杀有关的禁忌。当今,我国高校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8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指出,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但由于自杀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且自杀常被作为禁忌的话题,我国关于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自杀的特点、现状、风险因素等不够了解,也缺乏预防、干预的有效手段和实证研究。对大学生自杀的了解、预防和干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调查我国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特点,探索自杀的风险因素及作用路径,寻找预防和干预自杀的有效手段并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大样本调查: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大样本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特点,探索自杀未遂的预测因素以及自杀意念、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第二,自杀与应激、睡眠的关系:由于应激和睡眠障碍均为自杀的风险因素,且应激和睡眠具有可改变性,在临床和实践中有较多有效的干预方法和实证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自杀意念和行为、应激感受和创伤经历、睡眠模式和睡眠质量的调查,了解三者的关系,深入理解自杀的成因和规律,探索通过改变应激和睡眠问题来降低自杀风险的可行性和作用路径。第三,短时正念冥想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招募具有高自杀风险的大学生,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探讨短时正念冥想训练对自杀风险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以期找到简便、省时、有效、经济、安全的自杀预防和干预方法。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大样本调查6836名上海市某综合性高校18-30岁的一年级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本次调查,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邀请学生完成以下问卷:自杀意念问卷(SSI)、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结果如下:(1)大学生高自杀风险的比例:受试大学生中高自杀意念的比例占18%,高自杀行为的比例占14.5%,综合两个指标后高自杀风险大学生比例为21.9%。另外,有1%的学生曾有自杀未遂的经历。部分学生已为自杀做了准备:18.8%的大学生表示想过自杀的具体计划或已经有具体计划;0.4%的学生为自己的自杀计划准备了遗书;0.7%的学生为自己的自杀做了善后安排。(2)自杀意念存在性别、学历和学科差异。男生高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女生((19.6%vs.23.2%),OR[95%CI]=0.88[0.77,1.10],P=0.045);本科生高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生((29.9%vs.14.9%),OR[95%CI]=2.05[1.57,2.68],P0.001);文科生高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理科生((23.9%vs.20.4%),OR[95%CI]=1.21[1.07,1.36],P=0.002);不同年龄段的高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存在对自杀的接受度高,对生命不够珍视的问题。如18.2%的学生表示有微弱到强烈不等的死亡的欲望,14.7%的学生表示接受自杀的观念,高达61.4%的学生甚至认为自杀可以帮助人了结或逃避问题。(4)大学生自杀未遂的预测因素包括:自杀计划的具体性(OR[95%CI]=2.91[1.71,4.93],P0.001)、对自杀的态度(OR[95%CI]=1.80[1.20,2.71],P=0.005)、威胁要自杀(OR[95%CI]=1.82[1.13,2.93],P=0.013)及未来自杀的可能性(OR[95%CI]=1.31[1.03,1.67],P=0.028)。即已经做好具体的自杀计划、认可自杀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以自杀来威胁他人和预测自己未来有较大的自杀可能性等因素,会增加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可能性。模型χ~2(N=6836)=256.31,P0.001,Nagelkerke R~2=0.36。(5)大学生高自杀风险与抑郁、焦虑症状有关。自杀意念、自杀行为、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得分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自杀风险与抑郁、焦虑间相关较弱。高自杀风险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得分和超临界分的比例均显著高于低自杀风险大学生,但87.6%的高自杀意念大学生并无显著抑郁和焦虑症状。第二部分:自杀与应激、睡眠的关系780名18-30岁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调查。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邀请学生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填写以下问卷:自杀意念量表(SSI)、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应激感受问卷(PSS)、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匹兹堡睡眠指数问卷(PSQI)。结果如下:(1)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33.6%的大学生具有高自杀意念,26.4%的大学生有高自杀行为,其中2.7%曾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29%表示想过详细的自杀计划或者已经有详细的自杀计划,0.8%的学生表示已经为自己的自杀准备好了遗书,1%的学生为自杀做了善后安排;这些结果中的比例均高于研究一调查中的结果。(2)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与应激感受。在大学生中,情感忽略相关的事件发生率和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发生率、发生频率均较高的创伤经历包括:缺少家人的照顾和保护、在家里感觉自己不重要、感觉家人相互不关心、家人关系不亲密、感受不到家人的爱。男生的CTQ童年创伤总分显著高于女生,其中男生的身体忽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学生的身体忽视得分均低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重点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学生的PSS总分显著递减。男女生的PSS应激感受得分无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睡眠模式与睡眠质量。大学生的平均入睡时间为22:50±1:49,平均起床时间为7:13±0:53,每日平均睡眠持续时间为6.89±1.26小时,34.2%的学生睡眠不足。大学生平均入睡延迟时间为31.15±34.64分钟,45.4%的大学生入睡延迟时间超过30分钟。学生的平均睡眠效率为83.50%±11.54%,49%的学生睡眠效率低于85%。大学生的平均PSQI总分为6.64±3.00,36%的大学生PSQI总分超过7分。男生入睡时间显著晚于女生,但睡眠效率显著高于女生。重点本科学校学生存在晚睡、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较非重点本科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睡眠问题更突出。(4)大学生自杀与应激、睡眠的关系。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与童年期创伤、应激感受和睡眠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睡眠质量、睡眠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均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构建了拟合良好的结构方程模型(χ2=1.52,df=1,χ2/df=1.52,RMSEA=0.03,CFI=1.00,NFI=1.00),分层回归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均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童年情感虐待可以通过多条中介效应路径对自杀行为发挥作用,包括情感虐待—应激感受—睡眠—自杀意念—自杀行为,情感虐待—应激感受—睡眠—自杀行为,情感虐待—应激感受—自杀行为,情感虐待—睡眠—自杀意念—自杀行为,情感虐待—睡眠—自杀行为,情感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等6条路径,6条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3.7%,其中情感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路径占总中介效应的82.2%。第三部分:短时正念冥想训练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此部分对自行研制的短时正念冥想训练(brief mindfulness meditation,BMM)进行情绪改善和高自杀意念干预研究。实验一:短时正念冥想的情绪改善效果及安全性检验我们在国内外、军内外关于冥想的科学报道的基础上,参考内观(Vipassana)迷你观息法,结合自己的研习心得,保留正念核心要素,综合考虑有效性与时间可行性等因素,寻找每次时间、练习频率、持续时间与效应的平衡点,研制而成15分钟的短时冥想训练引导语(JW2016版)。采用随机对照实验,选取42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短时正念冥想训练(BMM)组及情绪调节教育(ERE)组,分别接受每天15分钟连续7天的相应训练,并与训练前后接受情绪状态测量和情绪加工能力测试。情绪状态测量包括流调中心用抑郁问卷(CES-D)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的特质焦虑问卷(SAI)。情绪加工能力测试采用认知实验任务,包括情绪强度评价任务、情绪记忆任务、情绪注意偏向任务。结果发现,冥想训练后,虽然抑郁、焦虑情绪无显著变化,但在观看负面图片时的情绪稳定性更高,情绪记忆能力提高,消极情绪注意偏向较低,即BMM(每周1次,每次15分钟)可有效改善受训者的情绪加工能力。研究表明,BMM在情绪干预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式。实验二:短时正念冥想对大学生自杀、应激、睡眠的作用采用随机对照实验,选取60名高自杀意念(SSI≥6)的大学生,随机分至BMM组和自然等待组(WL),对BMM组训练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BMM训练,所有成员每周完成集中训练1次,自助训练4次(共每周5次)。训练前后分别对两组被试的自杀意念与行为、应激、细胞因子和睡眠进行检测。自杀测量工具包括自杀意念问卷(SSI)、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应激测量包括清晨静息唾液皮质醇浓度、应激感受问卷(PSS)。细胞因子检测为唾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睡眠测量工具包括匹兹堡睡眠指数问卷(PSQI)、睡眠日记记录7天、Actiwatch睡眠腕表佩戴7天。结果如下:在自杀方面,BMM组和WL组的自杀意念得分均显著下降,其中BMM组前后测差异具有强效应,WL组为中等效应;应激和细胞因子方面,BMM组被试训练后皮质醇浓度下降,应激感受和IL-1β浓度无显著变化,WL组应激、细胞因子各维度均无显著变化;睡眠方面,BMM组被试训练后入睡延迟得分显著下降,Atiwatch记录入睡延迟时间减少且睡眠效率提高,其他维度无显著变化,WL组睡眠各维度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短时正念冥想训练可降低练习者的自杀意念,减少睡眠延迟,提高睡眠效率,降低唾液皮质醇浓度。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大学生中有约21.9%具有高自杀风险,约1%的学生有自杀未遂的经历。且大学生中存在对自杀呈接纳态度、对生命珍视程度低的问题。在各种自杀意念中,自杀计划的具体性、对自杀的态度、威胁要自杀及未来自杀的可能性可以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未遂行为。虽然大学生高自杀风险与抑郁、焦虑症状有关,但自杀风险与抑郁、焦虑间相关较弱。87.6%的高自杀风险大学生并无抑郁、焦虑症状,其自杀风险可能与其对自杀的态度有关。本研究一方面提示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评估学生的自杀风险,鼓励学生积极求助;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问题解决能力。(2)大学生睡眠问题突出,存在睡眠持续时间较短、入睡延迟时间长、睡眠效率较低及睡眠质量较差等问题。重点本科学校学生的睡眠质量较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学生差。应激方面,情感忽略经历的发生率和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男生的CTQ童年创伤总分显著高于女生,重点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学生的PSS总分显著递减。结果提示,大学生的睡眠需要更多关注且对不同群体可能需要不同的睡眠引导策略。(3)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与童年期创伤、应激感受和睡眠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在拟合良好的结构方程模型中,童年情感虐待可以通过应激感受、睡眠、自杀意念组成的6条中介效应路径对自杀行为发挥作用。自杀意念对具有情感虐待经历的个体出现自杀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测作用。在自杀、应激、睡眠的关系构架中,仅童年情感虐待进入模型,即童年情感虐待相对其他童年创伤经历更可能通过应激和睡眠对自杀发挥作用。(4)我们自行研制的短时正念冥想训练(JW2016)具有降低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降低清晨唾液皮质醇浓度即应激反应水平、降低入睡延迟时间并提高睡眠效率的效果。每天15分钟的短时正念冥想训练可能帮助降低大学生的自杀风险,是一种简便、省时、有效、经济、安全的身心训练方法,适合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应用。
【图文】:

偏差,方法,检验法,单因素


假设模型一(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大学生的自杀风险及短时冥想的干预效果


假设模型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6


本文编号:2679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79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3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