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小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21:34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广泛流行和复杂的精神疾病,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其典型表现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快感缺失。尽管几十年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许多与抑郁相关的海马分子异常,但关于小鼠慢性社会挫败应激模型(CSDS)诱导的抑郁易感和抑郁抵抗的不同机制仍然知之甚少。通过对该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出抑郁易感和抑郁抵抗小鼠海马在分子水平变化的差异。我们利用以蛋白质组学为基础的方法来比较CSDS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各分子的蛋白水平。通过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方法来鉴定差异蛋白。随后,我们利用独创性通路分析(IPA)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运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了相关蛋白质。小鼠接受10天的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刺激后,成功的诱导出抑郁易感和抑郁抵抗表型。抑郁易感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161个显著的差异蛋白,抑郁抵抗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134个显著的差异蛋白,抑郁抵抗组与抑郁易感组比较存在108个显著的差异蛋白。Rac信号通路是三组间共有的排名靠前的通路。与对照组相比,我们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在抵抗组中上调,神经肽Y(NPY)在易感组中下调。与抵抗组相比,抑郁易感小鼠神经肽Y受体2亚型(NPY2R)蛋白表达下调。我们在对三组小鼠研究中的发现可能揭示了易感和抵抗小鼠潜在的分子机制的不同之处。虽然抑郁症确切的分子机制和发病原因还需要更多持续的研究,但本次研究结果或许为了解CSDS小鼠海马分子异常和抑郁症的一些潜在药物靶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9.4;R-332
【图文】:

易感,小鼠,体重,SI值


图 1. 社会交互实验和体重 (A) 对照组,抑郁易感和抑郁抵抗小鼠的 SI 值(n=20, 18, 10)。***p<0.001 和**p<0.01 说明与抑郁易感小鼠相比存在差异。(B) 三组小鼠造模前后体重改变值。*p<0.05 表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差异(n=20, 18, 10)。Figure 1. Social interaction test and body weight (A) The SI ratio of the control, susceptibleand the resilient mice (n=20, 18, 10). ***p<0.001 and **p<0.01 compared with the susceptiblegroup. (B) The change of body weights about the three groups are shown. *p<0.05 comparedwith control mice (n=20, 18, 10).3.2 糖水偏好实验和体重三组小鼠的糖水偏好无明显差异。但经过 10 天社会挫败应激后,体重增加量出现了差异。具体表现为正常对照组小鼠体重增加量(5.26 ± 0.30g)与抑郁易感组小鼠体重增加量(4.36 ± 0.24g)相比存在差异,而与抑郁抵抗组增加量(4.92 ±0.28g)相比则无差异[F (2, 45) =3.032, p=0.058; 图 1B]。 我们对三组小鼠造模前后的体重也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表(表 1)所示。表 1:三组小鼠 CSDS 造模前后的体重

小鼠,移动距离,小鼠模型,应激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距离为 1356.63 ± 143.48cm,而抑郁抵抗组小鼠总移动距离为 1418.38 ± 82.28cm。但抑郁易感小鼠(177.10 ± 20.18cm)有回避开放区域和减少在旷场中心区活动的趋势,因此表现出焦虑样行为。抑郁抵抗小鼠(217.18 ± 36.68cm)与正常对照小鼠(265.20 ± 30.57cm)相比,在旷场中心区移动的距离没有差异[F (2,45)=2.765,p=0.074; 图 2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六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在我市召开[J];泰州科技;2009年08期

2 徐哲;李佳霄;徐琳娜;贺花;杨鹏;雷初朝;陈宏;黄永震;;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牛业科学;2018年06期

3 常蕾;王琰;;第十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成功召开[J];生命的化学;2019年01期

4 魏东阳;;蛋白质组学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16期

5 王彦青;韩菲;;蛋白质组学研究热点及展望[J];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03期

6 周倩;朱宏建;;蛋白组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0期

7 彭昌文;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中学生物教学;2003年03期

8 陈龙;蛋白质组学[J];生物学教学;2000年11期

9 黄毅;万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届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论坛会讯[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年22期

10 田瑞军;;蛋白质组学专刊序言[J];生命的化学;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蛋白质组学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李克;苟黎明;邵小宝;朱慧;;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高丰度蛋白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李伽诺;姜子涛;李荣;;二氧化钛在磷酸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A];2009食品科技(北京)论坛会议指南[C];2009年

4 李学任;魏路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肺部疾病应用及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薇;杨拴盈;尚文丽;刘晓丽;周丹菲;蒋梅花;;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肺腺癌细胞及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线粒体[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胸部肿瘤及内窥镜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学军;;蛋白质组学—药物发现的新途径[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一部分)[C];2002年

7 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学的国内外进展[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些体会[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郝佩;刘琪;黄音;林建;杨少友;李亦学;;整合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系统[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梁宋平;张丽军;柳亦松;曹锐;谢锦云;;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应用[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路秀广;“不安分”的逐梦者[N];科学时报;2011年

2 吴志军 沈基飞;唱响东方红 再揽九天月[N];科学时报;2011年

3 李吉亮;何大澄:“享受探索,享受奋斗”[N];科学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孟婧 通讯员 姜晨 王雅怡;“化学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前景可观[N];江苏科技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潘锋;中国蛋白质组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N];科学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惠钰;蛋白质组学精准打击“癌症之王”[N];中国科学报;2019年

7 记者 付东红 通讯员 李紫艺;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获突破[N];健康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白毅 通讯员 沈基飞;行进在蛋白质组学的“登月之旅”[N];中国医药报;2014年

9 通讯员 吴志军 王来国;“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项目启动[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雪墨;专家看好蛋白质组学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丽津;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高尿酸调控的蛋白质分子网络[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2 闫起;六味地黄丸对20月龄小鼠代谢/蛋白质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杨帆;不同病因导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形态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孙欣;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及DDX3X对复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5 郭金菊;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CaSEP5基因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6 周毛天;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菌病原体蛋白MgtC功能以及宿主对SeV病毒感染的应答[D];武汉大学;2015年

7 张勤;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天疱疮发病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8 谷丽晓;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及SOX10功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9 霍yN;肿瘤细胞顺铂耐药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10 苏刚;分泌蛋白及外泌体对肝癌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勇;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小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2 赵伟博;基于非标记蛋白质组学不同淋巴结状态乳腺癌预后的候选血浆生物标志物筛选[D];江南大学;2019年

3 吴婧;千金文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4 夏季;应用SILAC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23乙酰泽泻醇B的抗肿瘤机制及核受体Nur77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7年

5 Anum Safdar;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6 饶希午;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消癌解毒方干预肝癌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陈佩茹;HBs转基因小鼠引发肾炎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8 宋婷婷;口腔宏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工作流的建立及其在牙周炎研究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9年

9 闻少楠;神经元分裂诱导剂T3和生长/神经营养因子鸡尾酒对成年大鼠皮层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年

10 徐开琨;蛋白质组一站式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平台的研发及应用[D];军事科学院;2019年



本文编号:2715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715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