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口周神经(Sihler’s染色法)及口角肌肉(口缘部口轮匝肌与颊肌)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03 09:23
【摘要】:[研究背景]目前对口周部的解剖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肌肉及血管的研究,而口周的神经分布研究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口周,特别是上下唇组织结构致密,且分布于上下唇的神经为外周神经的远端,较为纤细,所以使用传统的大体解剖学的方法无法对口周的神经分布进行很好的研究。然而临床工作中涉及到口周的手术较为常见,对于整形外科医生来说,熟悉了解口周部的神经分布,对临床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目的]运用改良Sihler' s染色法对口周部组织透明化的同时对外周神经进行染色,以便更好的了解口周神经的分布、走行情况,以及神经分支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研究材料和方法]选取2例无面部畸形的老年男性尸体,切取唇颊部软组织,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1个月后行Sihler' s染色(浸软除色素、脱钙、染色、脱色、中和、透明)观察局部神经的分布及走行情况。[研究结果]1.眶下神经:从眶下孔发出后,迂曲状走行,分出数支分布于下眼睑(下眼睑支)、鼻翼(外鼻支)、鼻底(内鼻支)、上唇中央部(上唇中央支)、上唇外侧部(上唇外侧支)。外鼻支的神经纤维在走行过程中发出次级分支,分布于鼻翼上、中、下三极。内鼻支的神经纤维从鼻翼外侧缘沿鼻坎走行至鼻小柱底部后上行,支配鼻底及鼻小柱区域。分布于上唇的神经纤维(中央支、外侧支)自眶下孔发出后,向下向内走行,中央支到达人中嵴外侧后沿人中嵴下行至红唇缘,外侧支直接走行至唇红缘,两者的走行方式与上唇浅层肌肉走行方式相似,且中央支自眶下孔发出后,从深到浅走行于口轮匝肌浅层,而外侧支部分神经纤维走行在口轮匝肌的深层。左右侧眶下神经走行基本对称,不穿越面中线。2.面神经分支:面神经颧支及颊支从外侧直线成角走行进入上唇,其末梢走行位置多位于眶下神经浅层,斜上方直行止于上唇上部及鼻翼外侧缘。面神经下颌缘支从外侧直线成角走行进入下唇,分为数支分布于下唇及颏部,分布于下唇的神经纤维其远端走行方向与降下唇肌纤维走行方向相似,分布于颏部的神经纤维其远端呈发散状分布于颏肌。面神经颊支及下颌缘支在上唇下部及口角外侧的神经分布较少。左右侧面神经走行不对称,不穿越中线。3.颏神经:从颏孔发出后,由深向浅迂曲状走行,分出数支分别分布于颏部(颏支)、下唇中央(下唇中央支)、下唇外侧(下唇外侧支)、口角(口角支)。两侧颏神经走行基本对称,不穿越中线。4.颊神经:颊神经走行于颊部深层,在颊肌浅面发出分支与面神经颊支吻合后形成CBN(communicating buccal nerve),在颊肌深面发出分支分布于上下唇及口角。目前的标本提示其在上唇的分布有以下2种情况:1.颊神经在颊肌深面发出分支分布于上下唇及口角,同时发出浅层分支到在颊肌的浅面与面神经颊支吻合,其上唇的分支走行于上唇下部肌肉深层。2.颊神经在颊肌深面发出分支分布于上下唇及口角,其上唇分支在走行过程中汇入浅层的面神经颊支,随面神经颊支走行于上唇上部浅层肌肉。5.面神经分支与三叉神经分支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目前的标本提示可见3种空间结构关系:空间交错关系、共同走行的吻合关系,还有神经分支交叉处共用髓鞘的交通关系。颊神经与面神经颊支之间存在吻合关系、面神经分支之间存在吻合关系,而眶下神经、颏神经与面神经分支之间主要是空间的交错关系。[结论]运用改良Sihler' s染色法对口周软组织透明化的同时对口周神经进行染色,三维立体的描绘了口周面神经分支及三叉神经分支分布的位置及特点,展示了神经分支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对面部神经的生理功能研究、局部麻醉、临床手术及局部肉毒素的注射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研究背景]口角是上下唇的交界处,皮肤与口腔粘膜在此处移行形成口角。口角的形态多样,个体差异大,有动静态变化,其周边的肌肉解剖学结构也较为复杂,这让我们在给单独个体进行口角手术的时候很难找到对应的解剖学重建依据。那么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复杂的关系里找到某些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呢?[研究目的]通过碘染色Micro-CT扫描及大体解剖的方法研究口角肌肉的解剖学特点,从而指导大口畸形的手术治疗。[研究材料和方法]1.选取2例无面部畸形的自然流产胎儿,切取唇颊部软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小时后放入3.75%碘碘化钾溶液中(卢戈氏液)浸染,7天后取出卢戈氏液浸染的标本,行Micro-CT扫描。获得的二维断层图片,并导入Mimics(17.0;Materialise' 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Belgium)连续播放图片以观察细小肌肉的走行情况,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CT扫描结果对2具新鲜成年男性尸体的口角进行大体解剖求证。2.根据口缘部口轮匝肌与颊肌的解剖学特点,对大口畸形手术中的口角肌肉重建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口角裂隙的上下缘分别形成口缘部、口周部肌肉瓣,首先将口周部口轮匝肌瓣直线缝合,然后将裂隙下缘的口缘部肌肉瓣远端向外上缝合固定于口周部口轮匝肌的深层,最后根据健侧口角的位置将裂隙上缘的口缘部肌肉瓣叠加缝合于下缘的口缘部肌肉瓣从而形成新的口角。[研究结果]1.解剖学实验结果:在Micro-CT扫描后所获得的二维断层图像上,肌肉纤维显示为亮白色的纤维条索状。口轮匝肌分为口周部及口缘部口轮匝肌,口缘部口轮匝肌位于口周部口轮匝肌的前方,沿唇红缘走行至口角后继续向下向内行至口腔深面,与深层颊肌发生联系,从而形成口角内卷的形态。对口缘部口轮匝肌及颊肌的三维重建及大体解剖的结果也验证了 Micro-CT扫描的发现。2.临床手术结果:运用改进的肌肉重建法对17例单侧大口畸形患者进行口角修复,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患侧口角均呈现内卷的形态,动静态状态下形态更自然美观。[结论]根据口缘部口轮匝肌与颊肌之间的解剖学特点对大口畸形患者的口角肌肉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后的口角呈现自然的内卷形态,更自然美观。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22
【图文】:

区域图,眶下神经,上唇,鼻小柱


a逦^邋^逦b逡逑图L眶下神经的分支情况(a:皮肤侧b:邋口腔粘膜侧)。ION邋.?眶下神经(the逡逑infraorbital邋nerve)邋IP:下目艮险支(inferior邋palpebral)邋EN:夕卜鼻支(external逡逑nasal)邋IN:内鼻支(internal邋nasal)邋SLm:上唇中央支(medial邋superior邋labial)逡逑SL1:上唇外侧支(lateral邋superior邋labial)逡逑

断层图像,上唇,走行,眶下神经


图3:眶下神经的上唇支与上唇浅层肌肉走行相似(皮肤侧)。a:眶上神经的上唇逡逑支分为上唇中央支(SLm)、上唇外侧支(SL1)。b:邋Micro-CT扫描唇鼻部所获得逡逑的二维断层图像(冠状面,浅层肌肉),肌纤维呈亮白色条索状m。a图中上唇中央逡逑支自眶下孔发出后,向下向内走行,到达人中嵴外侧后沿人中嵴下行至红唇缘,与逡逑b图中的桔色肌肉纤维走行相似,a图中上唇外侧支向下向内直接走行至唇红缘,逡逑与b图中的红色肌肉纤维走行相似。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宁新;李学祥;张孟殷;;唇裂手术中口轮匝肌的修复[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7年01期

2 李声伟,邓典智,彭泽动,徐保华;功能性唇裂修复——重新组合口轮匝肌的逐层关闭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8年02期

3 朱昌;唇裂Ⅱ期的立体性修复体会[J];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89年04期

4 李武德;;唇红部加长“Z”形法治疗唇裂[J];山西医药杂志;1989年05期

5 谢敏;口轮匝肌修复的意义与应用[J];菏泽医专学报;1992年03期

6 田晓菲;傅跃先;邱林;刘燕;甘立强;;单侧唇裂口轮匝肌分束重建后并发症及原因探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7 宋儒耀;黄金井;鲁新;;单侧唇裂手术中口轮匝肌的修复[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6年01期

8 张彬,李克义,牛怀恩;先天性双侧唇裂的口轮匝肌一期修复重建[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年01期

9 曾以周;单侧唇裂的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术[J];河北医学;2001年09期

10 孙吉烨;;功能性唇裂修复:重新组合口轮匝肌的逐层关闭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小敏;周幸来;;中西医结台治疗口轮匝肌麻痹1例[A];浙江省第十四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雷鸣;;口轮匝肌转移矫治下唇瘫痪[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3 邱成志;朱世泽;吴友谊;王朝阳;王劲松;吴文艺;;应用口轮匝肌解剖复位治疗单侧唇裂[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克义;张杰;张惠民;张彬;牛怀恩;;先天性双侧唇裂口轮匝肌解剖学修复[A];第4届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麻恒源;郭斌;尹宁北;;唇裂修复术中重建口轮匝肌的三维有限元模拟[A];第十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6 戴露P";吴卫华;;改良前唇原长法与口轮匝肌功能性修复在双侧唇裂的应用[A];2011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晓格;李世荣;陈亮;;相对唇粘膜口轮匝肌瓣修复口角红唇缺损[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薇薇;孙家明;;口轮匝肌劈裂交叉法重建人中嵴[A];第十一次湖北省整形外科学术会议第四次湖北省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周汝元;陈莲华;;离体大鼠口轮匝肌和腓肠肌对罗库溴胺敏感性差异的实验研究[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10 谭芳;邵敏;;皮肤Z字瓣联合口轮匝肌复位修复面横裂的临床应用[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敏;口周神经(Sihler’s染色法)及口角肌肉(口缘部口轮匝肌与颊肌)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2 石阳;面神经失神经支配后口轮匝肌酶组织化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3 吴佳君;唇鼻肌肉系统三维断面解剖及初步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冰;隐蔽切口修复成人隐性唇裂[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2 莫春玲;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显像及生理测值[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田红军;兔口轮匝肌失神经支配与再支配后形态学变化及功能恢复的比较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4 刘志刚;兔口轮匝肌失神经及不同时间再支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D];遵义医学院;2009年

5 李高峰;兔口轮匝肌失神经支配后不同时间再支配的酶组织化学变化[D];遵义医学院;2009年

6 邢怡安;面神经和肢体神经诱发肌电位对罗库溴铵反应的差异及受损后的改变[D];复旦大学;2012年

7 朱云红;表面肌电图检查在评估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周汝元;大鼠面神经支配的口轮匝肌及腓肠肌对罗库溴铵敏感性的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9 陈宝峰;B型超声波观测口轮匝肌及其在单侧唇裂术后评估中的应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卢旭强;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的修复[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9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739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8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