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14:15
【摘要】:肝细胞受损并累积可引发肝脏疾病,肝细胞受损程度和肝功能的实时检测评价,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甘胆酸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之一,由胆固醇与肝内的甘氨酸结合而成,研究指出,甘胆酸经肾脏排泄明显,与肝胆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是评价肝脏功能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因此,检测尿液中的甘胆酸对临床检测有一定指导价值,且临床上检测甘胆酸多为取静脉血,对于小儿患者和不便于取静脉血的患者,检测其尿液中的甘胆酸有着其便利性与对疾病诊断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细胞融合获得甘胆酸(GCA)的单克隆抗体,同时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免疫层析试纸条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征本实验采用活泼脂法合成的免疫抗原GCA-BSA并免疫雌性Balb/C小鼠,经过细胞融合,获得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GCA-BSA-5H2。采用腹水诱生法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先通过辛酸-硫酸铵法初步纯化,再通过Protein G柱纯化和单克隆抗体亚型分型试剂盒鉴定其亚型为IgG1型。2、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本实验将不同稀释度的甘胆酸单克隆抗体注入富集有包被抗原GCA-OVA的CM5芯片,测得单克隆抗体与甘胆酸之间的亲和力为Kd=1.983*10-9M。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标准抑制曲线。IC50为39.8ng/mL,线性范围是13.3-119.4ng/mL。除了与牛黄胆酸(TCA)的交叉反应率达40%,其他的胆酸结构类似物与对应抗体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0%。为了验证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利用间接竞争ELISA与其进行比较,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2=0.9983)。3、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本实验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115.45±10.53nm聚苯胺-金纳米粒子,以聚苯胺-金纳米粒子为标记物制备了聚苯胺-金纳米试免疫层析纸条,对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方法学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试纸条特异性好,重复性高,性能稳定,可将其应用于尿液样品中甘胆酸的定性检测。4、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将聚苯胺-金纳米粒子(PPAuNP)标记IgG-HRP,确定CLIA方法的最优工作条件为包被时间为1.5h,封闭为0.75h,抗原抗体反应时间为0.75h,标记的IgG-HRP与抗体反应时间为0.75h,发光底物作用时间为4min。利用GCA建立标准曲线,所建立方法的检测范围(IC15-IC85)为 161.99-61929.99 ng/mL,IC5G值为 274.82,最低检测限(LOD,IC10)为56.26 ng/mL。并对334份人体尿液样本进行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肿瘤组尿液样品中的GCA浓度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6.3倍,9.1倍和10.1倍(P0.001),阳性率分别为86.4%、78.9%、63.7%。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获得可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GCA-BSA-5H2。以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甘胆酸的定性检查,可在在早期筛查中快速判断病变标志物(甘胆酸)是否异常,而甘胆酸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甘胆酸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甘胆酸水平的高低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与临床指标AST、ALT、AFP相比较,甘胆酸在能够更好的反映潜在的慢性肝损伤,在判断肝硬化与肝肿瘤方面优于AST、ALT、AFP指标。本实验中所研究的免疫学分析方法都可以对甘胆酸进行有效的检测,可实现对肝功能的监控。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92-33;O657.3;TQ464
【图文】:

甘胆酸,化学结构


甘胆酸(Glycocholicacid,GCA)化学式为C26H?N06,分子量为:465.62,微溶逡逑于水,无气味,为白色结晶粉末,熔点为128°C。其中文别名为N-(3,7,12-三羟基-24-逡逑羰基胆烷-24-基)-甘氨酸。它的分子结构式如图1-1所示。逡逑?H六逡逑V逡逑十0丫NH逡逑HO、、、0H逡逑H逡逑图1-1甘胆酸的化学结构逡逑Figure邋1-1邋Molecular邋structure邋of邋Glycocholic邋acid逡逑1.1.2甘胆酸的临床意义逡逑在肝细胞中,甘胆酸是由甘氨酸和胆酸所形成的结合胆汁酸,甘胆酸为胆酸的主逡逑要成分之一,甘胆酸以蛋白结合的形成存在于血清中[M1。在正常情况下,甘胆酸由肝逡逑细胞合成分泌而成,经过毛细胆管、胆管排入胆襄,再通过胆汁回流到十二指肠中,逡逑协助食物的消化。最后,95%的甘胆酸会回到肠末端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逡逑此过程被称为肠-肝循环(图1-2)逦由此可知,若门静脉重吸收的甘胆酸可以被肝逡逑脏高效的回收,则再次进入体循环的甘胆酸不达总量的百分之一,故而血液中甘胆酸逡逑的含量较低,可当肝脏受到损伤之后,经门静脉重吸收的甘胆酸则不能有效的被肝细逡逑胞所吸收

甘胆酸,肝循环


甘胆酸(Glycocholicacid,GCA)化学式为C26H?N06,分子量为:465.62,微溶逡逑于水,无气味,为白色结晶粉末,熔点为128°C。其中文别名为N-(3,7,12-三羟基-24-逡逑羰基胆烷-24-基)-甘氨酸。它的分子结构式如图1-1所示。逡逑?H六逡逑V逡逑十0丫NH逡逑HO、、、0H逡逑H逡逑图1-1甘胆酸的化学结构逡逑Figure邋1-1邋Molecular邋structure邋of邋Glycocholic邋acid逡逑1.1.2甘胆酸的临床意义逡逑在肝细胞中,甘胆酸是由甘氨酸和胆酸所形成的结合胆汁酸,甘胆酸为胆酸的主逡逑要成分之一,甘胆酸以蛋白结合的形成存在于血清中[M1。在正常情况下,甘胆酸由肝逡逑细胞合成分泌而成,经过毛细胆管、胆管排入胆襄,再通过胆汁回流到十二指肠中,逡逑协助食物的消化。最后,95%的甘胆酸会回到肠末端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逡逑此过程被称为肠-肝循环(图1-2)逦由此可知,若门静脉重吸收的甘胆酸可以被肝逡逑脏高效的回收,则再次进入体循环的甘胆酸不达总量的百分之一,故而血液中甘胆酸逡逑的含量较低,可当肝脏受到损伤之后,经门静脉重吸收的甘胆酸则不能有效的被肝细逡逑胞所吸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礼彬;甘胆酸检测的临床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9年02期

2 孙爱敏,高梅兰,刘玉莲;尿甘胆酸放射免疫法检查肝功能的探讨[J];山东医药;1994年03期

3 马研;董萍;宣乃瑜;李慎果;;血清结合甘胆酸测定的临床意义[J];天津医药;1987年08期

4 王文杰,李宗寅,余鑫之,王惠兰,李旭,苏菲,方惠玲,王骏青;肝病患者空腹血甘胆酸与转氨酶比较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5 王百龄;谢树莲;何泽柱;;血清结合胆酸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J];安徽医学;1988年04期

6 成慧娟;韩春生;阎其玲;;甘胆酸放射免疫分析药盒改进(阻断法)[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4年00期

7 成慧娟,胡平芬,王美中,贺佑丰,张莉玲;碘-125标记甘胆酸[J];核技术;1986年04期

8 石继竹;;甘胆酸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名医;2019年08期

9 王广贤,周溶,万柏建,章瑞宣,王小芳;甘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价值[J];同位素;1996年04期

10 李忠信;谢茜;周方方;付光宇;;甘胆酸试剂盒的性能评价[J];医疗装备;201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定;崔锡平;陈莹珊;何琦怡;赵肃清;;甘胆酸人工抗原合成及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九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7年

2 陈丹青;丁志明;赵小环;姚琪玮;;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雷后兴;陈永金;雷文芬;樊慧苏;樊必夫;;恙虫病患儿甘胆酸与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及其意义[A];2005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龚义仁;;螺旋藻对肝硬化血浆甘胆酸及蛋白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晏峰;周颖;任振唤;;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甘胆酸水平与炎症变化过程的研究[A];201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龚义仁;;螺旋藻对肝硬化血浆甘胆酸及蛋白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莹珊;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珏瑾;联合监护评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生儿预后[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2 夏松云;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3 黄金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生儿影响的产前预测[D];江西医学院;2003年

4 俞颖;胎盘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及机制[D];浙江大学;2014年

5 玛依姑丽·阿木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肝功能变化与围产儿预后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39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739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2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