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海南捕鸟蛛毒素激活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8-07 20:46
【摘要】:IK通道是由钙离子和电压双向门控的钾离子通道,广泛分布在机体多种类型细胞中,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肌细胞等。同时IK通道与细胞生理活动的调控密切相关,如细胞数目增殖、细胞迁徙、细胞凋亡焦亡以及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目前研究发现IK通道与恶性肿瘤、气道重塑、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哮喘、肾纤维化、镰刀形红细胞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是从海南捕鸟蛛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高丰度多肽,相对分子量为3608.1 Da,含有33个氨基酸残基,其序列为ECKGFGKSCVPGKNECCSGYACNSRDKWCKVLL。虽然HNTX-I是至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IK通道的多肽类激活剂,但其活性并不理想,而且HNTX-I毒素与IK通道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并不清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深入研究HNTX-I毒素与IK通道作用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合成HNTX-I及其11条突变体,分别为E1K、E1F、E1F-S18K、K3A、F5I、K7A、E15D、R25A、D26A、K27A、K30A。通过膜片钳实验验证发现,合成的HNTX-I的活性和天然的HNTX-I的活性一致,表明合成后复性的多肽与天然的HNTX-I的结构相同。在HNTX-I的一系列突变体中,K3A、F5I和K7A在40μM浓度下对IK通道无明显的激活作用,E1F、E1F-S18K和E1K对IK通道的激活率在40μM浓度下均高于HNTX-I的激活率。E1F对IK通道的活性最高,4μM的E1F激活率为20.1%±0.4%,40μM的E1F激活率为78.5%±0.5%,80μM的E1F激活率为112.5%±0.7%,经Boltzmann sigmoidal方程拟合E1F对IK通道激活的EC_(50)为8.01μM。上述结果表明,HNTX-I上的第1、3、5、7位氨基酸残基可能是毒素结合IK通道的关键位点,毒素主要利用N端氨基酸作用于IK通道。选取活性最高的HNTX-I突变体E1F研究HNTX-I与IK通道的结合机制。首先加入80μM的E1F后IK电流被显著激活,再加入100nM NS309继续能够激活IK通道电流大约1.25倍,加入1μM的TRAM-34能显著抑制IK被激活的电流。为了进一步探讨毒素与通道之间作用的结合机制,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对IK通道S1-S2、S3-S4、S5-S6的胞外区域进行丙氨酸扫描,构建了一系列IK通道突变体。在40μM浓度下,E1F对IK通道突变体W141A和T260A无明显的激活作用,但是对G259A的激活程度明显增强,说明这三个位点区域是毒素与通道作用的关键位置。S5-S6区域的Q229、V231、N232、T234、S238等突变后也显著的降低了和HNTX-I的亲和力。靠近S6的G259突变后可能由于疏水性减弱使E1F对IK通道的亲和力明显增强,相反T260突变后可能由于极性增强使相互作用力减弱。以上结果表明,HNTX-I毒素与IK通道相互作用可能是疏水作用的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63
【图文】:

示意图,二级结构,通道,示意图


紧邻 S6 亚基跨膜螺旋的 C 末端是该通道的关键区域,其内部位点可以与钙调蛋白- Ca2+复合物结合,从而使通道开放,K+IK 通道主要由 Ca2+调节,和电压无直接关系[51]。 通道是由 Ca2+浓度和电压双向门控的钾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人并参与调控细胞生理活动,如细胞数目变化、细胞迁移、细胞凋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等[52]。目前研究发现,它与多种疾病胞瘤细胞(GBM)的迁移和侵袭。由于它严重依赖于 Ca2+信号中存在多种物质,能够激活三磷酸肌醇信号通路,该通路通过RAC 通道促使 Ca2+从胞外流向胞内。同时,胞内的内质网也会此时,胞内的 Ca2+浓度升高激活 IK 通道,该通道在 GBM 细胞,由此促使 K+向胞外流动,细胞膜高度极化促使肿瘤细胞迁移IK 通道与恶性肿瘤、气道重塑、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哮镰刀形红细胞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54-57]。

二聚物,开闭,C端,机理


图 1-3 Ca2+诱导的 IK 通道 C 端二聚物开闭的作用机理[59]圆二色谱(CD 谱)法圆偏振光是在交变电流存在的环境下,石英晶体产生结构变化导致在电场两生的光波。圆二色谱(CD 谱)是平面偏振辐射的左右圆偏振光分量的微分吸。也就是说,左右圆偏振光经过固有手性或置于手性环境中的色团时,产生振光的振幅差。根据不同波长下光谱振幅差所反映的信息,我们可以做大致。当左右圆偏振光经过样品时,如果样品中没有生色团,那么穿过样品后光偏振幅度不会变化,还在原平面上;反之,光波偏振振幅将会改变。不同的团会使光波偏振振幅差差异很大。CD 光谱学是一种测量物质结构的手段,一种很好的研究结构生物学的工具[61]。除此之外,常用的检测物质结构的方有 X 射线晶体学、NMR 波谱学、低温电子显微镜等等。

高效液相色谱,色谱分析,色谱质谱,峰时间


硕士学位论文 HNTX-I 活性检测体积等浓度(100 μL, 2 mg/mL)合成的 HNTX-I 和天例混合,同样借助于分析型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系 HPLC 结果显示在乙腈浓度大约为 37%、25 min 左峰时间完全一致,峰形、峰面积完全重合,表明两者质谱验证分子量也与理论值相符合。根据色谱质谱结-I 与天然的 HNTX-I 的构象可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兰;潘建议;肖玉成;王美迟;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Ⅵ,一种新型的抑制昆虫电压门控钠通道失活的狼蛛神经毒素(英文)[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年09期

2 皮建辉;全妙华;曾雄智;;海南捕鸟蛛毒素-Ⅲ的固相化学合成和氧化复性[J];色谱;2007年03期

3 ;《生命科学研究》2014年封面插图说明[J];生命科学研究;2014年01期

4 徐侠,熊霞,李冬玲,肖玉成,王贤纯,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IV突变体的固相合成和生理活性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5 刘中华,陈平,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IV的化学合成与氧化复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6 肖玉成,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IV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的抑制影响(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7 李冬玲,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英文)[J];生物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8 林元山;吴卫明;王智;;海南捕鸟蛛毒素及体液的抗菌活性研究[J];蛛形学报;2008年01期

9 高莉,鲍娜,单保恩,沈永青,朱宝成;四种蛛毒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5年11期

10 皮建辉;曾雄智;全妙华;梁宋平;;不同采毒方法所获蜘蛛粗毒组分的比较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中华;梁宋平;;一种海南捕鸟蛛毒素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潘红平;苏以鹏;蒋顺萍;周放;刘岱岳;蒙健宗;;海南捕鸟蛛毒素提取的研究(英文)[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匡方;肖玉成;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Ⅳ抑制钠钾通道的活性研究[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匡方;肖玉成;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Ⅳ对电压门控钠钾通道的抑制活性研究[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刘中华;朱奇;邓梅春;胡卫军;向建军;梁宋平;;河豚毒敏感型—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海南捕鸟蛛毒素—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匡方;肖玉成;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Ⅳ抑制钠钾通道的活性研究[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7 匡方;肖玉成;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和-Ⅳ对电压门控钠钾通道的抑制活性研究[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8 刘中华;朱奇;邓梅春;胡卫军;向建军;梁宋平;;河豚毒敏感型—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海南捕鸟蛛毒素—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9 潘红平;苏以鹏;蒋顺萍;周放;刘岱岳;蒙健宗;;海南捕鸟蛛毒素提取的研究(英文)[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10 唐兴;梁宋平;;海南捕鸟蛛毒腺cDNA文库的构建[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蔡天夫;海南捕鸟蛛毒素与电压门控钠通道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黄鹏飞;两种蜘蛛毒素的活性机制和应用基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唐兴;海南捕鸟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美迟;四种作用于钠通道的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娟;海南捕鸟蛛毒素激活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分子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2 徐侠;1.海南捕鸟蛛毒素-Ⅳ突变体的固相合成和生理活性分析 2.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中华;蜘蛛肽类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肖玉成;蜘蛛钠离子通道抑制神经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嘉妍;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江;1.穴居狼蛛粗毒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2.海南捕鸟蛛毒素-Ⅶ和敬钊缨毛蛛毒素-Ⅳ的电生理活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谷维娜;海南捕鸟蛛毒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性质鉴定[D];河北大学;2003年

8 黄仁槐;1、两种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2D-胶上银染点蛋白质的内部顺序的Edman降解微量测定方法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仁忠;辣椒素受体多肽类激活剂的筛选及其结构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官剑武;三种蜘蛛毒素抗弓形虫药物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探[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4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784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5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