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及临界骨缺损值
发布时间:2024-12-17 22:41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深度8-12 mm,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尺寸。方法: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分别建立骨缺损模型,骨缺损直径依次为5,6,7mm,深度均为10mm,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4,8,12周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CT-Hedberg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新西兰白兔,取出股骨髁缺损样本,通过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缺损区愈合情况。实验方案经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直径5 mm组缺损由新生骨组织充填,股骨髁塑形良好,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直径7 mm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凹陷,新生骨组织较少,骨缺损未修复;(2)CT图像示:术后第4,8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逐渐减小,断端桥接;直径6 mm、直径7 mm组缺损区仅周边有少量新生骨...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16639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2 兔股骨髁CT三维重建图
图2术后12周兔股骨髁大体观察图3讨论Discussion
图1 兔股骨髁骨缺损制备成功的大体观察图
建模后第12周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直径5mm组缺损区出现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骨小梁连续性好,中间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直径6mm组在骨缺损周边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存在,骨小梁连续性欠佳,中间可见部分新生骨组织填充;直径7mm组缺损区可见极少量骨小梁,连续性欠....
图2 术后12周兔股骨髁大体观察图
图1兔股骨髁骨缺损制备成功的大体观察图图2兔股骨髁CT三维重建图
图4 术后12周兔股骨髁组织学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
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部位的骨折和骨缺损是临床修复的一大难题,建立标准的实验动物骨缺损模型是进行后续各项相关实验的重要基础。1986年,SCHMITZ等[17]研究表明自然状况下骨缺损有一个不能自行愈合的临界值,首次提出了临界性骨缺损(CSD)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缺损后不进行任何处....
本文编号:4016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401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