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延迟复苏兔失血性休克显著减轻肺损伤
发布时间:2017-10-12 12:11
本文关键词:ECMO延迟复苏兔失血性休克显著减轻肺损伤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大多由创伤引起,是目前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休克的临床治疗主要是采用晶体和全血的方式进行复苏。但是当遇到客观条件(如:交通伤、汶川地震、战争等)限制时,由于不能及时复苏,很多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并发严重的肺损伤,甚至呼吸衰竭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并且随着休克持续时间的延长,传统的全血+晶体的液体复苏方式对肺的保护效果差,甚至还会加重急性肺损伤,增加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失血性休克长时间延迟复苏肺保护的研究仍是休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前有很多关于失血性休克炎症反应、复苏方式、器官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休克持续时间较短(30-90分钟)的动物模型上。而在现实中有很多失血性休克患者休克持续时间超过90分钟,甚至长达3小时以上。在战时因转运不便,这一休克持续时间还会更长。这类患者复苏成功率低,,并且很容易并发严重的急性肺损伤,甚至发生呼吸衰竭。而目前临床采用的呼吸机支持的肺通气方式不仅院外使用不便,而且还可能会损伤气道,甚至加重肺损伤。 近年来ECMO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生命支持手段,在心肺衰竭等危急重症领域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ECMO制作工艺的改进,ECMO使用过程中对凝血功能影响越来越小,甚至有学者提出在复杂生理条件下ECMO对出血患者的使用不是绝对禁忌。这极大地拓展ECMO在创伤患者的应用前景。 因此,本研究采用兔股动脉放血的方式建立失血性休克延迟3小时复苏的动物模型。并在传统晶体+全血的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引入ECMO技术对失血性休克持续3小时的兔进行复苏,并且进一步探讨ECMO减轻失血性休克延迟复苏兔肺损伤的作用。 方法: 1.采用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40mmHg,并维持平均动脉压(35-40) mmHg3小时建立失血性休克延迟复苏的模型。然后把失血性休克延迟复苏的实验兔随机分为休克未复苏组、液体复苏组和ECMO复苏组,每组8只,休克未复苏组不进行复苏处理,液体复苏组采用晶体+全血进行复苏,ECMO复苏组在晶体+全血复苏的基础上联合ECMO进行复苏。复苏2小时后观察各组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情况。待动物安乐死后留取标本进行下一步检测; 2.检测休克前、休克毕、复苏毕动脉血气,比较各组氧分压的变化; 3.行肺泡灌洗并对灌洗液进行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考马斯亮蓝检测蛋白渗出量,比较各组肺通透性改变; 4.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改变; 5.采用电镜扫描观察各组肺组织I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6.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改变; 7.采用TUNEL(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的改变; 8.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情况; 9.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结果: 1.成功建立了兔失血性休克延迟3小时复苏的模型。 2.从复苏毕血流动力学指标来看:ECMO复苏组复苏2小时后的平均动脉压较液体复苏组和休克未复苏组明显回升(p0.05,p0.01)。 3.从动脉血氧分压来看:ECMO复苏组能够明显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0.05)。 4.从复苏毕各组肺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的观察来看:ECMO复苏组复苏2小时后肺组织的病理损伤较液体复苏组和休克未复苏组明显减轻。 5.电镜下观察发现:ECMO复苏组复苏2小时后I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较液体复苏组和休克未复苏组明显减轻,板层小体清晰。 6.采用ELISA检测各组肺组织髓过氧化酶发现:ECMO复苏组复苏2小时后肺组织MPO的表达较液体复苏组和休克未复苏组明显减少(p0.05)。 7.复苏毕考马斯亮蓝检测各组肺灌洗液蛋白浓度发现:ECMO复苏组复苏2小时后肺泡灌液的蛋白含量较液体复苏组和休克未复苏组明显减少(p0.05)。 8. TUNEL(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法检测各组肺组织细胞凋亡发现:ECMO复苏组复苏2小时后肺组织细胞凋亡较液体复苏组和休克未复苏组明显减轻。 9.半胱氨酸蛋白酶3Western blot检测发现:ECMO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较休克未复苏组和液体复苏组明显降低。 结论: 1.成功建立了兔失血性休克延迟3小时复苏的动物模型。 2. ECMO联合晶体+全血复苏的方法有利于兔失血性休克延迟复苏的血流动力学的恢复和维持。3. ECMO联合晶体+全血复苏的方法可以明显减轻兔失血性休克延迟复苏肺的损伤。
【关键词】:肺损伤 体外膜肺 失血性休克 复苏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59.7
【目录】:
- 缩略语表4-5
- Abstract5-9
- 摘要9-12
- 1. 前言12-15
- 2. 材料与方法15-23
- 3. 结果23-28
- 4. 讨论28-34
- 全文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40
- 文献综述40-52
- 参考文献48-52
- 研究期间发表的文章52-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宏;胡强;;严重烧伤转运时间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08期
本文编号:1018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0186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