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
本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诊治中心2013年1月-2013年12月的收治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47名。将这些患者根据急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Rentrop分级。Rentrop分级1-3级分为侧枝循环组(124例),而Rentrop分级0级为非侧枝循环组(523例)。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于术前及次日清晨取血并收集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TC、HDL-C、LDL-C、TG以及脂蛋白小a。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梗死前心绞痛病史、心肌梗死类型(ST或非ST抬高型)、ALT、胆红素、肌酐(Cr)、尿素氮、NT-proBNP及D-二聚体。根据急诊冠脉造影结果确定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 IRA)。记录患者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20.0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双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在冠心病危险因素方面: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HDL-C、脂蛋白小a,甘油三酯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62.5%vs75.8%)、高血压病史(55.8%vs44.4%)及LDL-C(3.16±0.86vs2.77±0.76mmol/L)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临床资料方面:两组在心肌梗死类型(ST或非ST抬高型)、ALT、胆红素、肌酐(Cr)、尿素氮、NT-proBNP及D-二聚体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死前心绞痛病史(43.2%vs57.3%)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相关动脉及缺血时间方面:梗死相关动脉(LAD、LCX或RCA)及病变血管支数对侧枝循环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时间(7.14±2.02vs7.53±1.83h)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对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C抑制了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吸烟、梗死前心绞痛及缺血时间的延长促进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侧枝循环的产生。 结论: 高血压及LDL-C抑制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产生。吸烟、梗死前心绞痛以及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有利于侧枝循环的形成。侧枝循环的形成与梗死相关动脉无明显关联。
【关键词】: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侧枝循环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前言4-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2
- 英文缩略词12-13
- 第1章 绪论13-15
- 第2章 综述15-26
- 2.1 冠状动脉侧枝循的组成15
- 2.2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种类15-16
- 2.3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方式16-17
- 2.4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条件17-18
- 2.5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调控机制18-20
- 2.6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时间20-21
- 2.7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评估方法21-22
- 2.8 冠脉侧枝循环形成对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意义22-24
- 2.9 展望24-26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26-29
- 3.1 病例选择26
- 3.2 研究方法26-28
- 3.2.1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26-27
- 3.2.2 分组27
- 3.2.3 梗死相关动脉资料采集27
- 3.2.4 临床资料采集27-28
- 3.3 统计学处理28-29
- 第4章 结果29-33
- 4.1 对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析29-30
- 4.2 对患者冠心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30
- 4.3 对梗死相关动脉及缺血时间的分析30-31
- 4.4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31-33
- 第5章 讨论33-39
- 第6章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39-40
- 第7章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7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7-48
- 致谢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彦博;施海明;李剑;;冠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02期
2 刘永明;王肖龙;郭蔚;蒋梅先;;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脉侧枝形成的关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洪妮娜;李志j;赵亚男;陈琳琳;曹龙兴;韩越;郭凯;付珊珊;;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心功能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4 冯文磊;张猛;徐芳洁;印双红;王艳杰;陈雪玲;吴向未;;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2期
5 郭芳;谢琰臣;张拥波;李继梅;;糖尿病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年05期
6 邵琴;胡坚方;;肝硬化腹水形成与作用机制探讨[J];江西医药;2014年03期
7 王斐斐;张爱东;李自成;陈家元;;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死亡率影响的meta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11期
8 李婷;张伟华;;外源性硫化氢对糖尿病动脉内皮的保护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9 赵红如;杜娟;蔡秀英;惠国桢;;丁苯酞动员内皮祖细胞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实验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02期
10 冯文磊;张猛;徐芳洁;王艳杰;陈雪玲;吴向未;;共培养体系间充质干细胞对同源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都文渊;高剂量绿原酸及其中药注射剂引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肖明月;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侧支循环生成中VEGF/NO的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3 张付;甲基苯丙胺对PC12细胞的毒性损伤、蛋白质硝基化、L-257抗损伤等作用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丁芳;蛋白O-乙酰葡糖胺糖基化在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高糖损害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5 方靖琴;P2X_7受体调控对EPCs靶向示踪胶质瘤及胶质瘤生长影响的实验影像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6 张永强;移植血培养内皮祖细胞改善脑损伤小鼠神经功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7 彭云珠;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8 文鹤龄;雷公藤甲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D];中南大学;2013年
9 李楠;水牛早期胚胎发育蛋白质糖基化机理及转基因克隆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10 梁艺海;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对PCI术后近期疗效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培灵;不同血运重建方式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慧松;飞行员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及LOX-1基因多态性与飞行员冠心病的关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3 黄彦博;冠心病相关临床因素以及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丹辉;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患者的基础心率变异性及钙拮抗剂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张敏;磁共振波谱技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代谢物变化的评估[D];山东大学;2013年
6 唐丽;缬沙坦抑制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诱导的内皮细胞LOX-1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3年
7 李枫;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钟明利;纳他卡林改善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力衰竭的作用及其内皮细胞机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9 堵芳;糖尿病及伴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因子浓度的变化[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10 农勤玲;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血管生成因子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86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08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