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方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心衰方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心力衰竭 心衰方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评价心衰方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急性心力衰竭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使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收集入住我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的标准方法治疗(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治指南》进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衰方(加味柴牡四物汤),50m1口服或鼻饲q6h, 疗程为14天。记录治疗前后脑钠肽(NT-proBNP)、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测量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超声心动图左心射血分数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结果,随访28天患者再发生心力衰竭次数,60天内住院病死率比较,评价中医方案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测值左心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结果未显示出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28天再发生心力衰竭次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60天内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方案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方案是一个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的方案。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 心衰方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6
【目录】:
- 中文摘要2-5
- Abstract5-12
- 引言12-14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方案14-35
- 1. 研究对象14
- 2. 诊断标准14
- 2.1 西医诊断标准14
- 2.2 中医诊断标准14
- 3. 纳入标准14-15
- 4. 排除标准15
- 5. 剔除标准15
- 6. 脱落标准15
- 7. 中止标准15-16
- 8. 心衰程度评分标准16-17
- 8.0 (一)心力衰竭Killip分级16
- 8.1 (二)急性心衰的临床程度床边分级16
- 8.2 急性心力衰竭综合病因评分16-17
- 9. 治疗方法17-18
- 9.1 治疗方案17
- 9.2 流程图(图1)17-18
- 9.3 治疗模式18
- 9.4 治疗药物与疗程18
- 10 评估与检测项目18-20
- 11 观察指标20-21
- 12 疗效评判21
- 13 不良反应观察21
- 14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21-33
- 14.1 统计学方法21-23
- 14.2 病例入组情况23
- 14.3 两组基线比较23-25
- 14.4 治疗结果分析25-33
- 15 治疗小结33-35
- 基线分析结果33
- 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前后脑钠肽(pro-BNP)比较33
- 治疗前后肌钙蛋白T(cTNT)比较33
- 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时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比较33
- 治疗前后超声测值(LVEF及LVEDD)比较33
- 28天内急性心力衰竭再发作次数33
- 随访1年内两组全因病死率比较33-34
- 安全性分析34-35
- 讨论35-42
- 1 急性心力衰竭的高发因素讨论35
- 1.1 年龄、性别因素探讨35
- 1.2 基础病因探讨35
- 2 关于本课题方案的讨论35-37
- 3 关于试验结果讨论37-39
- 3.1 患者基本情况讨论37
- 3.2 前脑钠肽的讨论37-38
- 3.3 肌钙蛋白T的讨论38
- 3.4 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的讨论38
- 3.5 超声心动图讨论38
- 3.6 28天心衰再发作次数及终点死亡事件讨论38-39
- 3.7 关于安全性讨论39
- 4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39-40
- 5 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40
- 6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40-42
- 结论42
- 问题与展望42-43
- 致谢43
- 参考文献43-45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45-75
- 中医对急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45-55
- 1、病名诊断研究45-47
- 2、疾病治疗研究47-53
- 2.1 病因病机47-48
- 2.2 心衰的中医治疗48-53
- 2.2.1 辩证分型治疗49-52
- 2.2.2 专方专治52-53
- 2.2.3 针灸治疗53
- 总结53-55
- 现代医学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研究55-68
- 一、定义55
- 二、流行病学55-56
- 三、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56-58
- 四、病理生理学研究58-59
- 五、临床表现59
- 六、急性心衰的临床评估及监测59-62
- 七、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程度分级62
- 八、急性心衰的治疗62-68
- 九、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68
- 参考文献68-75
- 附表75-80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文化,王元潮;肋骨骨折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抢救和护理一例[J];中国骨伤;2000年12期
2 孟晓萍,杜忠东;小儿急性心力衰竭的输液[J];中国临床医生;2000年01期
3 刘超,刘坤申;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J];临床荟萃;2001年18期
4 张秋岳 ,杨永青;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关系的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2年06期
5 马立人;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救治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18期
6 宿振军,李明华;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措施[J];黑龙江医学;2004年04期
7 周燕;;幼儿急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5年34期
8 张存泰;;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5年06期
9 陈志雄;不当服用倍他乐克诱发急性心力衰竭1例[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年05期
10 王玲洁;张凤如;;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现况[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岩;;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新进展[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海林;郑保健;翁银燕;余丹风;金东;;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初步观察[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李靖;;40例血透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傅研;;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新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复苏与中毒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海林;郑宝健;翁银燕;余丹风;金东;;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初步观察[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涛;孙晶;;急性心力衰竭综合病因评分预计死亡率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吴亮;龚仕金;;59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吴亮;龚仕金;;59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健;杨跃进;;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10 王桂益;;氨茶碱保留灌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20例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梅;小儿急性心力衰竭慎用强心甙[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陈金伟;紧急救援心行动[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广宇;脑钠肽,急性心衰诊疗双面手[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唐夏;灾区高血压患者要学会控制情绪[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5 李欣;家庭如何应对心脏性哮喘[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颖;警惕秋季感冒引起心肌炎[N];科技日报;2013年
,本文编号:1114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114323.html